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水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58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果
分类号:
F307.1
页数:
4
页码:
186-189
摘要:
本节介绍了霞浦县畲族主要聚居的地区,属低山丘陵和丘间盆谷区。区内除低矮的丘陵外,还有比较宽阔的坡积小平原,适宜于栽种柑、桔、李、梨、杨梅、柿等果树。闻名全县的杯溪柿和驰名中外的芙蓉李干,就分别产于盐田乡和崇儒乡。
关键词:
霞浦畲族
种植业
经济
内容
本县畲族主要聚居的地区,属低山丘陵和丘间盆谷区。区内除低矮的丘陵外,还有比较宽阔的坡积小平原,适宜于栽种柑、桔、李、梨、杨梅、柿等果树。闻名全县的杯溪柿和驰名中外的芙蓉李干,就分别产于盐田乡和崇儒乡。
新中国成立之前,本县绝大多数畲族人民缺乏果树的栽培技术,个别农户只在房屋前后的隙地或园边房角栽种零星果树。因果树稀少,每当成熟季节,行人和村人摘取尝尝,所谓“路旁果子,叩人嘴齿”。因为无收益,农家不喜栽种。全县族地区较为出名的有崇儒乡的芙蓉李干,名扬中外,霞坪、新村等畲族村栽种部分;盐田瓦窑头枇杷颗粒饱满,汁多味甘,全县闻名:后沃里杨梅成片种植,粒大味甘产量高,为松城镇居民所喜爱。芙蓉李和枇杷为该区族人民的一项经济补充。“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畲族部分地区果业遭到严重破坏。崇儒的芙蓉李基地,在70年代初被整片砍伐或移到山上,改为稻田,生产受到致命打击。其他畲族地区的果树也寥寥无几。
80年代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多种经济全面发展。在县民委的支持下,1984至1989年,畲族地区兴起了种果热。共种植柑、桔、枇杷、杨梅、李、桃、葡萄、青梅等11个品种的果树64万株,成活率达80%以上,以全县畲族平均,户均达50株以上。70%以上的畲族自然村都种上了果树,200亩以上的果场有7个,部分已开始采摘,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果树种植并结合加工,成为果业的一条龙生产线,崇儒蜜饯厂就是在80年代创办的。一些畲族村依靠果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被誉为“竹园变果园”的沙江竹园畲族村,种上枇杷、桃、李、桔、杨梅等共320多亩,人均收入1100元,其中水果收入700元,人均收入超过当地汉族,成为本县的致富典型。
品种及分布
畲族地区的果树品种主要是温带果树,有枇杷、柑、桔、杨梅、桃、李、柿、青梅、㮈、柚(老枹)等,野生半野生果树品种非常丰富,还有数量很少的番石榴、杏、芦柑等。
枇杷 全县畲族地区种植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以下几个行政村(括号内为株数,下同):大沙(17100)、四斗(14000)、大墓里(12000)、马洋(10000)、瓦窑头(9800)、茶岗(8700)、溪边(5500)、三坪(4000)、一层(3000)、凤江(2000)、白露坑(1850)、青岙(1800)、法华(1000)、上水(1000)、茶坑(1000)、二坑(1000),其中瓦窑头枇杷种植历史悠久,全县闻名,特别突出的竹园村种一万多株。此外,南门山、岭头、青福等地亦有少量种植。大坪、墓斗、八斗浿、半岭等村,海边、后山,清水壑、牛角湾、牛栏头、四门桥等自然村则为零星种植。
柑桔 种植面广。全县除个别海拔较高的畲族村外均有种植,多少不等。其主要品种是福桔与蜜桔两种。主要分布于:茶岗(2600)、马洋(18700)、青岙(10500)、白露坑(6840)、溪边(6000)、瓦窑头(5300)、大沙(4280)、八斗(4000)、法华(2350)、东山(2000)、南门山(1500)、牛角湾(1500)、凤江(1200)、盘前(1000)、牛栏头(900)、洋边(800)、墓斗(800)。此外,大浿、一层、上水、青福、长湖等地有少量种植,其数量约在400~500株左右。
桃 集中分布于下列几个畲村:大沙(12925)、茶岗(6300)、四斗(2000)、马洋(1900)、二铺(1500)、字堂里(1000)、青岙(800)、一层(1000)、牛栏头(550)、江家洋(500)、牛角湾(550)。
杨梅 畲村种植的杨梅多为红杨梅,集中于下列5个行政村和竹园自然村:大墓里(12800)、大沙(7675)、大浿(4000)、马洋(2450)、洋边(1000)、竹园(2500)。此外,尚有:七宝洋(750)、法华(500)、岭头(340)、海边(200)。
李 以崇儒畲族乡种植最多,面积达985亩。乡政府所在地的崇儒村出产的“芙蓉李”为著名的本县特产,以“芙蓉李”(红李)制成的李干、嘉应子等畅销国内外。次于崇儒、种植较多的是盐田畲族乡的瓦窑头村种有9300株和州洋大沙种有165株。其余畲村基本不种。
青梅 主要是1985年以来种植的。集中于字堂里4100株、州洋乡民政民族果场2125株、过洋1000株。
柿 以盐田畲族乡杯溪沿岸种植最多,所产的“冬秘”质优、味甜,是鲜食佳品。
柚(老枹) 集中于大坪(15亩)、三坪(3亩),州洋民政民族果场种有文旦(1.5亩)。
梨 集中于大坪(48亩)。小马后仓有五六百株,时间较早,约为新中国成为前后所种,收成颇丰。
番石榴、杏 仅有大坪村种植,番石榴7亩、杏1亩。
芦柑 州洋民政民族果场种有1.15亩。
果场
畲族乡村的果树栽种,集中成片,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果场。截至1989年,共有果树联合体160多个。其中果树面积在200亩以上的果场有旺岚、茶岗、牛胶岭、白露坑、溪边、竹园、马洋7个。茶岗、白露坑两个桔场每年向市场提供鲜桔150多吨、鲜李子50吨。
茶岗果场 创办于1979年,共有蜜桔12000株、枇杷1500株、杨梅1000株等。1984年开始收成,年产量5吨,纯收入5万多元。
旺岚果场 位于州洋乡大沙村与南洋自然村。1983年,该村村民钟亚妹等10人以承包山地方式创办了这个综合林果场。林果场占地面积1860亩。1984年开始裁种果树。其种有蜜桔4900株、枇杷3000株、杨梅6300株,计14700株。
溪边果场 创办于1986年。大部分果树为个人种、集体管。共有福桔5000株、枇杷5200株、杨梅4600株,计14800株,果树面积410多亩。
竹园果场 创办于1982年,形式是个人种、个人管。竹园种果是全村性的,户户皆种,村子周围都是果树。截至1989年,全村共种枇杷10000株,桃、李1000株,杨梅2500株。同时还培育各种苗木近300万株,其中桔苗3万株,枇杷苗3万株。1988年枇杷产量达45吨。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