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种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585
颗粒名称:
种植
分类号:
F307.1
页数:
2
页码:
183-184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县畲族村茶岗,早在2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和经营茶叶,牙城一带畲村生产的红茶,崇儒、盐田一带畲村生产的绿茶,清末民初就享有盛誉。水门境内设有茶行,粗制茶直接外运至福安、宁德、福州等地加工精制。
关键词:
霞浦畲族
种植业
经济
内容
本县畲族村茶岗,早在2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和经营茶叶,牙城一带畲村生产的红茶,崇儒、盐田一带畲村生产的绿茶,清末民初就享有盛誉。水门境内设有茶行,粗制茶直接外运至福安、宁德、福州等地加工精制。40年代,全县茶园面积1.5万亩,产量175100公斤。40年代中期至末期,茶叶经营由买卖大茶行垄断,茶价低贱,茶叶生产受到严重摧残。盛产茶叶的畲村茶岗,茶园荒芜,商品茶等于零。
新中国成立后,霞浦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畲族地区的茶叶生产,新开了大批茶园,并重新垦复旧茶园,茶叶生产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水门茶岗1911年前后,仅有茶园6.5亩,年产茶叶25公斤,1948年茶园荒芜,商品茶基本等于零。1956年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雷大钗副社长大抓茶叶生产,新开茶园30多亩,垦复旧茶园10多亩;1957年成立茶叶生产专业队,茶园发展到185亩,茶叶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1958年,又采用新技术进行重新修剪、刮割,合理采摘,科学扦插,压移兜并坵,并重施肥,改造的旧茶园及新开的茶园计达195亩,等于1911年的30倍。茶叶产量由1957年的950公斤增加到1958年的2850公斤,增产两倍。在茶叶生产中出现了不少“土专家”。1958年2月,福安专区的8县茶叶生产现场会在此召开,同年12月,全国茶叶生广现场会的代表到此参观,了解学习旧茶园的改造经验。草岗因此改名为“茶岗”。牙城、崇儒、盐田等乡畲村茶叶生产也得到恢复和发展。盐田西胜村,1957年茶园95亩,1958年制红茶3500公斤,超过抗日战争前的最高水平。
60年代中后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生产队无生产自主权,片面强调“抓革命”、“以粮为纲”,茶园无人管理,畲区茶园再度抛荒,牙城一层村甚至在120亩高产茶园里种下了松木,致使该村茶园全部荒废,无法垦复。
70年代初,党中央又重申了农村的基本政策,着手抓国民经济建设。本县畲族地区农业经济有所发展,茶叶生产也得到恢复,如茶岗村,1974年底,茶园面积达620亩,户均3亩多,收干毛茶9400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霞浦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种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畲族地区茶叶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茶叶专业村、专业户。如崇儒乡洋尾清村1982年高产茶园300亩,亩产干茶80公斤,其中0.9亩多平均亩产干茶325公斤。1984年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成立后,对畲族的茶园进行全面摸底,制定分期分批改造茶园的措施,加强了对茶园的管理。1984年以来,茶叶专项投资30多万元,陆续改造旧茶园2500亩,并聘请茶叶技术员对全县畲区茶园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县民委还与上水、西胜、岭头、瓦窑头、半岭、大墓里、白露坑7个茶场直接挂钩,进行重点扶持。全县30个畲村共办了21个茶场,计有茶园4700亩。截至1989年,畲族地区的茶园,按30个畲村统计,共有8900亩,年产量170吨,产值110万元。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