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58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林业
分类号: F307.2
页数: 5
页码: 178-182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县境内山场广阔,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既有亚热带湿润区植被,又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还有南亚热带季风性阔叶林。县内雨量充沛,林业用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林业发展潜力很大。畲族乡村田少山多,森林资源尤为丰富。在山区,有大片的森林,有成片的油茶,有满山岗的毛竹,还有部分少见的珍贵林木。其中松木所占比例最多,共4.5万多亩,杉木近2万亩,杂木2万多亩。30个村的9万多亩森林中,77%为幼林,22%为可砍伐或间伐林。可砍伐林中,松木所占比例亦最大,约为70%,杉木13%,杂木17%。
关键词: 霞浦畲族 林业 经济

内容

霞浦县境内山场广阔,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既有亚热带湿润区植被,又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还有南亚热带季风性阔叶林。县内雨量充沛,林业用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林业发展潜力很大。
  畲族乡村田少山多,森林资源尤为丰富。在山区,有大片的森林,有成片的油茶,有满山岗的毛竹,还有部分少见的珍贵林木。如水门金族乡的三尖杉,是可以提炼抗癌物质的珍贵品种;崇儒笕下有一棵60年树龄的“三年桐”,树冠达15平方米,树高8米,柏洋阮洋村山中,生长一株全省少见的桃果“油茶王”,距今有130多年,树高8.8米,胸径40厘米,宽幅面积19.25平方米。
  全县30个畲村山场面积12.3万亩,占全县山场总面积的8%,有林面积91551亩(不包括毛竹),森林总蓄积量为56603立方米。主要用材林有:松木、杉木和杂木,面积共86048亩。其中松木所占比例最多,共4.5万多亩,杉木近2万亩,杂木2万多亩。这些用材木分布在全县各畲村,山区尤多。现有经济林近600亩,有油茶、油桐,其中油茶5503亩,主要分布在西胜、上水、霞坪、神头岭、二铺、洋边、溪坪等畬村,年产油茶650吨;油桐近500亩。由于管理差,年产逐减,1989年,只产桐油五六吨。毛竹分布广阔,山区几乎每个畲村都有种植,现有毛竹5000多亩,生长毛竹多的畲村有西胜、瓦窑头、上水等。
  30个村的9万多亩森林中,77%为幼林,22%为可砍伐或间伐林。幼林中松树所占比例最大,约48%,杉木与杂木分别占22%、30%。可砍伐林中,松木所占比例亦最大,约为70%,杉木13%,杂木17%。
  营造与管理
  新中国成立以前,畲族山区人民以山为业,靠山吃山。如西胜、上水、霞坪、笕下、樟坑、马洋、岭头、白露坑、半岭等畲族村落,山场广阔,有大片的原始杂木林,油茶、油桐等经济林和毛竹。畲族人民利用冬春农闲时间,营造一些松木、杉木林。这些森林成为本县的木材用料和油料基地。城镇居民的柴薪木炭、建筑用材和海区海带网档所用的毛竹,主要来自畲族地区。但由于交通闭塞,林产品加工跟不上,经济收益甚微。油茶所产的茶油数量相当可观。40年代最高年产量达60吨,供应霞浦、福安等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残酷“围剿”,实行“三光”政策,西胜的龙潭、五斗、三斗和笕下的溪墘楼,长湖的洋边、长坑等高山的成片原始森林被烧毁,再加上自然灾害,畲族地区森林受到严重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地主富农的大量山林,回到畲族人民手中,人民政府颁发了土地证,山权稳定。山区畲族人民在自己的山场营造林木,主要营造松木、杉木。至1957年,本县境内的多数山区郁郁葱葱,有林面积比40年代扩大一倍。但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全县境内的原始杂、松木林被滥伐,畲族地区的森林资源惨遭破坏,随后“文化大革命”运动,山林全部归集体所有,统一平调劳力造林。畲族人民造林积极性不高,加上无政府思想泛滥,部分人恃权滥伐,林业发展几乎停滞,据1970年统计,全县畲族地区森林面积比1957年下降50%,木材蓄积量仅为1957年的30%。
  70年代,林业管理部门为发展林业,建立了以杨梅岭林场、青岙林场为主的国营林场,畲族乡、村还分别建立了乡林场和村林业专业队为基础的林业生产体制。如盐田在二铺建立了乡林场和西胜村林场,崇儒乡在神头岭建立了乡林场和郑洋林场,营造了大面积的松、杉木。1974年,林业部门还委托福州军区空军部队对崇儒、水门畲族乡进行首次空中机播造林,面积达10万亩。全县掀起了造林高潮。各乡镇均设立林业站,作为林业专门管理机构。政府还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在主要林业基地崇儒、水门柏洋、盐田等乡和松城镇,设立林业检查站,防止林木滥伐外流。林业工作得到加强,林业生产有所回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大力宣传执行“山林谁造谁有,林权至少50年不变,林木砍伐可以按计划,通过办理手续后,自由安排和处理”的政策。各地政府采取了集体、个体、联合体一起造的方式,将大片荒山承包给村民,积极扶持造林重点户、专业户和联合体,畲族人民营造林木积极性空前高涨,林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截至1989年,30个畲族行政村中,有林面积1000亩以上的就有28个行政村。其中盐田西胜、溪南白露坑有林面积高达万亩以上。崇儒、盐田、水门3个畲族乡都创办了乡级林场。有12个行政村办起了村级林场。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些集体、个体林场,已成为初具规模的林业经济实体。林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正逐步成为畲族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林场
  盐田乡林场 创办于1979年10月。在林业及有关部门的扶持帮助下,已逐步成为木本油料林基地。受到省、地及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该场现有干部职工14人,经营山林2516亩,其中用材林达480亩,经济林430亩,竹林45亩,新造林地1500亩。1988年,该场已办起榨油厂,年加工桐油、茶油10多吨。
  大岗山联营林场 创办于1984年。这是一个由县、乡、村及群众四级联营的绿色企业。经营山地面积13084亩。其中有林面积34亩、新造林场12740亩。
  崇儒乡林场 在神头岭,创办于1976年。有职工5人。主要营造杉木1300亩,自霞浦县30个畲村林业情况表单位:亩80年代中期开始间伐。现杉木已全部成材,拥有蓄积量为10400立方米。
  企岭头万亩林果场 创办于1989年7月。为县、乡、村联办的林果场,其山场包括崇儒乡的郑洋、保安、上水、崇儒村、坵山、溪坪、新村、路口8个村的山场,主要营造品种有美国松4283亩,本地马尾松4000多亩,杉木2000多亩,日本甜柿200亩,古田油?200亩。该场规模较大,深受县林业局、乡政府的重视。
  郑洋村林场 创办于1975年。总面积1300多亩。其中1975年以来共新造1100多亩。长年累月坚持垦复抚育,促进了林木速生丰产。1975年营造的近300亩杉木,已全部成林。1984年后已部分间伐,每亩可伐50株左右,间伐林的年收入可达6万多元。山林中野兽繁殖,飞鸟成群。
  西胜村林场 截至1989年,共有杉木林3500亩,松木林2000多亩,薪炭林6000亩,可利用的毛竹有1800亩。总面积达1300亩。为全县行政村林场之冠。毛竹的立竹株数则占全县畲族地区的40%左右。
  白露坑村林场 仅次于西胜,位居第二。有林面积共有11860亩。
  马洋村林场 州洋马洋村,为近年来造林面积最多之行政村,总面积8000亩,新幼林约有7000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0%。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