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林茶果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58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林茶果菌业
分类号:
F307.1
页数:
14
页码:
178-191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畲族地区,大部分属于山区、半山区。具有发展林业和种植业中的茶叶、水果和食用菌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关键词:
霞浦畲族
种植业
经济
内容
霞浦畲族地区,大部分属于山区、半山区。具有发展林业和种植业中的茶叶、水果和食用菌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长期以来,竹木采伐及林产品的采集,只是一种依附于农业(种植业)的副业,茶叶、水果在种植业中的比重甚小,商品率更低,食用菌生产完全空白。80年代后,其资源优势不断发挥,林业迅速发展,茶叶、水果,特别是食用菌生产,都以相当大的幅度相继得到发展,愈来愈显示其在畲族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第一节 林业
霞浦县境内山场广阔,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既有亚热带湿润区植被,又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还有南亚热带季风性阔叶林。县内雨量充沛,林业用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林业发展潜力很大。
畲族乡村田少山多,森林资源尤为丰富。在山区,有大片的森林,有成片的油茶,有满山岗的毛竹,还有部分少见的珍贵林木。如水门金族乡的三尖杉,是可以提炼抗癌物质的珍贵品种;崇儒笕下有一棵60年树龄的“三年桐”,树冠达15平方米,树高8米,柏洋阮洋村山中,生长一株全省少见的桃果“油茶王”,距今有130多年,树高8.8米,胸径40厘米,宽幅面积19.25平方米。
全县30个畲村山场面积12.3万亩,占全县山场总面积的8%,有林面积91551亩(不包括毛竹),森林总蓄积量为56603立方米。主要用材林有:松木、杉木和杂木,面积共86048亩。其中松木所占比例最多,共4.5万多亩,杉木近2万亩,杂木2万多亩。这些用材木分布在全县各畲村,山区尤多。现有经济林近600亩,有油茶、油桐,其中油茶5503亩,主要分布在西胜、上水、霞坪、神头岭、二铺、洋边、溪坪等畬村,年产油茶650吨;油桐近500亩。由于管理差,年产逐减,1989年,只产桐油五六吨。毛竹分布广阔,山区几乎每个畲村都有种植,现有毛竹5000多亩,生长毛竹多的畲村有西胜、瓦窑头、上水等。
30个村的9万多亩森林中,77%为幼林,22%为可砍伐或间伐林。幼林中松树所占比例最大,约48%,杉木与杂木分别占22%、30%。可砍伐林中,松木所占比例亦最大,约为70%,杉木13%,杂木17%。
营造与管理
新中国成立以前,畲族山区人民以山为业,靠山吃山。如西胜、上水、霞坪、笕下、樟坑、马洋、岭头、白露坑、半岭等畲族村落,山场广阔,有大片的原始杂木林,油茶、油桐等经济林和毛竹。畲族人民利用冬春农闲时间,营造一些松木、杉木林。这些森林成为本县的木材用料和油料基地。城镇居民的柴薪木炭、建筑用材和海区海带网档所用的毛竹,主要来自畲族地区。但由于交通闭塞,林产品加工跟不上,经济收益甚微。油茶所产的茶油数量相当可观。40年代最高年产量达60吨,供应霞浦、福安等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残酷“围剿”,实行“三光”政策,西胜的龙潭、五斗、三斗和笕下的溪墘楼,长湖的洋边、长坑等高山的成片原始森林被烧毁,再加上自然灾害,畲族地区森林受到严重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地主富农的大量山林,回到畲族人民手中,人民政府颁发了土地证,山权稳定。山区畲族人民在自己的山场营造林木,主要营造松木、杉木。至1957年,本县境内的多数山区郁郁葱葱,有林面积比40年代扩大一倍。但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全县境内的原始杂、松木林被滥伐,畲族地区的森林资源惨遭破坏,随后“文化大革命”运动,山林全部归集体所有,统一平调劳力造林。畲族人民造林积极性不高,加上无政府思想泛滥,部分人恃权滥伐,林业发展几乎停滞,据1970年统计,全县畲族地区森林面积比1957年下降50%,木材蓄积量仅为1957年的30%。
70年代,林业管理部门为发展林业,建立了以杨梅岭林场、青岙林场为主的国营林场,畲族乡、村还分别建立了乡林场和村林业专业队为基础的林业生产体制。如盐田在二铺建立了乡林场和西胜村林场,崇儒乡在神头岭建立了乡林场和郑洋林场,营造了大面积的松、杉木。1974年,林业部门还委托福州军区空军部队对崇儒、水门畲族乡进行首次空中机播造林,面积达10万亩。全县掀起了造林高潮。各乡镇均设立林业站,作为林业专门管理机构。政府还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在主要林业基地崇儒、水门柏洋、盐田等乡和松城镇,设立林业检查站,防止林木滥伐外流。林业工作得到加强,林业生产有所回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大力宣传执行“山林谁造谁有,林权至少50年不变,林木砍伐可以按计划,通过办理手续后,自由安排和处理”的政策。各地政府采取了集体、个体、联合体一起造的方式,将大片荒山承包给村民,积极扶持造林重点户、专业户和联合体,畲族人民营造林木积极性空前高涨,林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截至1989年,30个畲族行政村中,有林面积1000亩以上的就有28个行政村。其中盐田西胜、溪南白露坑有林面积高达万亩以上。崇儒、盐田、水门3个畲族乡都创办了乡级林场。有12个行政村办起了村级林场。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些集体、个体林场,已成为初具规模的林业经济实体。林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正逐步成为畲族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林场
盐田乡林场 创办于1979年10月。在林业及有关部门的扶持帮助下,已逐步成为木本油料林基地。受到省、地及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该场现有干部职工14人,经营山林2516亩,其中用材林达480亩,经济林430亩,竹林45亩,新造林地1500亩。1988年,该场已办起榨油厂,年加工桐油、茶油10多吨。
大岗山联营林场 创办于1984年。这是一个由县、乡、村及群众四级联营的绿色企业。经营山地面积13084亩。其中有林面积34亩、新造林场12740亩。
崇儒乡林场 在神头岭,创办于1976年。有职工5人。主要营造杉木1300亩,自霞浦县30个畲村林业情况表单位:亩80年代中期开始间伐。现杉木已全部成材,拥有蓄积量为10400立方米。
企岭头万亩林果场 创办于1989年7月。为县、乡、村联办的林果场,其山场包括崇儒乡的郑洋、保安、上水、崇儒村、坵山、溪坪、新村、路口8个村的山场,主要营造品种有美国松4283亩,本地马尾松4000多亩,杉木2000多亩,日本甜柿200亩,古田油?200亩。该场规模较大,深受县林业局、乡政府的重视。
郑洋村林场 创办于1975年。总面积1300多亩。其中1975年以来共新造1100多亩。长年累月坚持垦复抚育,促进了林木速生丰产。1975年营造的近300亩杉木,已全部成林。1984年后已部分间伐,每亩可伐50株左右,间伐林的年收入可达6万多元。山林中野兽繁殖,飞鸟成群。
西胜村林场 截至1989年,共有杉木林3500亩,松木林2000多亩,薪炭林6000亩,可利用的毛竹有1800亩。总面积达1300亩。为全县行政村林场之冠。毛竹的立竹株数则占全县畲族地区的40%左右。
白露坑村林场 仅次于西胜,位居第二。有林面积共有11860亩。
马洋村林场 州洋马洋村,为近年来造林面积最多之行政村,总面积8000亩,新幼林约有7000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0%。
第二节 茶叶
霞浦茶叶种植历史巳久。民国《霞浦县·实业志》载:“上东、中东、下西、上西、小南各区皆有种茶,多于山园种之。”“清同光间,多办红茶,民国以来多办绿茶。下西之崇儒、杯溪,上东之牙城、六都,绿茶颇多于他处,茶品较好,京津帮名之曰“福绿”绿茶售于京帮或天津帮,红茶售于洋商”。而这里的畲民“耕山而食”,发展茶叶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茶叶品种,原以小叶种的本地菜茶为主,品种单一,本地的菜茶占99%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在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采取发掘选育当地良种和积极引进外地良种相结合的原则,大面积地推广和种植茶树良种。至1989年止,畲区的菜茶面积占56%,良种面积占49%。其主要品种可分为本地自育品种和引进的外地新品种两类。
本地自育品种:
菜茶。是县内长期以来的茶叶当家品种。如有性群体品种,生长期长,育芽能力强,抗寒、抗脊、抗旱性强,适应性广,抗病能力强,产量和制茶品质不逊于其他品种,是“福宁清水绿”的主体原料。菜茶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各畲区均有种植。集中分布于盐田、崇儒、州洋、水门等畲族乡村,其菜茶面积约占当地茶园总面积的90%以上。主要是:
四季春,系崇儒溪边茶场试验园的菜茶群体品种,经群众评定单株选育出的无性系品种。1958年育出少量无性系后代,由溪边茶场繁育和推广。
岚下大茶,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58年从崇儒岚下茶场有性群体中单选出的无性系品种类型。
春分茶,为菜茶变异的特早品种。是崇儒笕下后溪岭菜茶群体中,经群众长期选育出来的。具有适应性广、萌芽早、芽头密度大、毫芯较显、成茶品质好的优点,名茶“福宁元宵绿”,即是其中姣姣者。
外地新品种:
福鼎大白茶,简称“福大”,又名白毛茶。原产福鼎店头翁溪村,为无性繁育系新品种。1956年引进崇儒等地种植。有高产优质的特点。
福鼎大毫茶,1964年引进崇儒溪边茶场种植。
福云6号,别名福云58-6,系省农科院茶科所于1962年自福云58型有性群体中,单株分离选育出来的无性系品种。1968年开始引进霞浦种植。
梅占,又名大梅占。产安溪芦田,无性系品种。1958年引进崇儒、水门等畲族乡村种植。
此外,尚有福安大白茶、云南大叶种、政和太白茶、水仙、佛手、毛蟹、铁观音等。
种植
本县畲族村茶岗,早在2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和经营茶叶,牙城一带畲村生产的红茶,崇儒、盐田一带畲村生产的绿茶,清末民初就享有盛誉。水门境内设有茶行,粗制茶直接外运至福安、宁德、福州等地加工精制。40年代,全县茶园面积1.5万亩,产量175100公斤。40年代中期至末期,茶叶经营由买卖大茶行垄断,茶价低贱,茶叶生产受到严重摧残。盛产茶叶的畲村茶岗,茶园荒芜,商品茶等于零。
新中国成立后,霞浦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畲族地区的茶叶生产,新开了大批茶园,并重新垦复旧茶园,茶叶生产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水门茶岗1911年前后,仅有茶园6.5亩,年产茶叶25公斤,1948年茶园荒芜,商品茶基本等于零。1956年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雷大钗副社长大抓茶叶生产,新开茶园30多亩,垦复旧茶园10多亩;1957年成立茶叶生产专业队,茶园发展到185亩,茶叶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1958年,又采用新技术进行重新修剪、刮割,合理采摘,科学扦插,压移兜并坵,并重施肥,改造的旧茶园及新开的茶园计达195亩,等于1911年的30倍。茶叶产量由1957年的950公斤增加到1958年的2850公斤,增产两倍。在茶叶生产中出现了不少“土专家”。1958年2月,福安专区的8县茶叶生产现场会在此召开,同年12月,全国茶叶生广现场会的代表到此参观,了解学习旧茶园的改造经验。草岗因此改名为“茶岗”。牙城、崇儒、盐田等乡畲村茶叶生产也得到恢复和发展。盐田西胜村,1957年茶园95亩,1958年制红茶3500公斤,超过抗日战争前的最高水平。
60年代中后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生产队无生产自主权,片面强调“抓革命”、“以粮为纲”,茶园无人管理,畲区茶园再度抛荒,牙城一层村甚至在120亩高产茶园里种下了松木,致使该村茶园全部荒废,无法垦复。
70年代初,党中央又重申了农村的基本政策,着手抓国民经济建设。本县畲族地区农业经济有所发展,茶叶生产也得到恢复,如茶岗村,1974年底,茶园面积达620亩,户均3亩多,收干毛茶9400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霞浦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种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畲族地区茶叶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茶叶专业村、专业户。如崇儒乡洋尾清村1982年高产茶园300亩,亩产干茶80公斤,其中0.9亩多平均亩产干茶325公斤。1984年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成立后,对畲族的茶园进行全面摸底,制定分期分批改造茶园的措施,加强了对茶园的管理。1984年以来,茶叶专项投资30多万元,陆续改造旧茶园2500亩,并聘请茶叶技术员对全县畲区茶园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县民委还与上水、西胜、岭头、瓦窑头、半岭、大墓里、白露坑7个茶场直接挂钩,进行重点扶持。全县30个畲村共办了21个茶场,计有茶园4700亩。截至1989年,畲族地区的茶园,按30个畲村统计,共有8900亩,年产量170吨,产值110万元。
加工
本县畲村所生产的茶叶有粗制的红茶、绿茶。传统的制法是手工加工。红茶:将采摘的茶青凉蔫后,用手或脚搓至茶叶成条状,再用布包起,待其发酵呈红色后,再晒干或烘干。“坦洋工夫”的红茶,60年代前,是本县畲族地区的主要产品,后为适应市场需要,多以红改绿。绿茶主要工序有杀青、揉(磨)茶、烘干:将茶青放在烧红的锅里炒蔫后,用手或脚不断搓揉,待其成条形后,又放在锅里炒干。此绿茶主要产品有“福建龙毫”、“龙首毫尖”、“四季春”等,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60年代中期后,多数畲族村办起了茶场,茶叶产量增加,手工的揉茶改为半机械化的手工磨茶机。70年代中期,本县畲族地区茶场全面应用了电动机带动的杀青机、磨茶机、烘干机制作绿茶。
茶场
第三节 水果
本县畲族主要聚居的地区,属低山丘陵和丘间盆谷区。区内除低矮的丘陵外,还有比较宽阔的坡积小平原,适宜于栽种柑、桔、李、梨、杨梅、柿等果树。闻名全县的杯溪柿和驰名中外的芙蓉李干,就分别产于盐田乡和崇儒乡。
新中国成立之前,本县绝大多数畲族人民缺乏果树的栽培技术,个别农户只在房屋前后的隙地或园边房角栽种零星果树。因果树稀少,每当成熟季节,行人和村人摘取尝尝,所谓“路旁果子,叩人嘴齿”。因为无收益,农家不喜栽种。全县族地区较为出名的有崇儒乡的芙蓉李干,名扬中外,霞坪、新村等畲族村栽种部分;盐田瓦窑头枇杷颗粒饱满,汁多味甘,全县闻名:后沃里杨梅成片种植,粒大味甘产量高,为松城镇居民所喜爱。芙蓉李和枇杷为该区族人民的一项经济补充。“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畲族部分地区果业遭到严重破坏。崇儒的芙蓉李基地,在70年代初被整片砍伐或移到山上,改为稻田,生产受到致命打击。其他畲族地区的果树也寥寥无几。
80年代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多种经济全面发展。在县民委的支持下,1984至1989年,畲族地区兴起了种果热。共种植柑、桔、枇杷、杨梅、李、桃、葡萄、青梅等11个品种的果树64万株,成活率达80%以上,以全县畲族平均,户均达50株以上。70%以上的畲族自然村都种上了果树,200亩以上的果场有7个,部分已开始采摘,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果树种植并结合加工,成为果业的一条龙生产线,崇儒蜜饯厂就是在80年代创办的。一些畲族村依靠果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被誉为“竹园变果园”的沙江竹园畲族村,种上枇杷、桃、李、桔、杨梅等共320多亩,人均收入1100元,其中水果收入700元,人均收入超过当地汉族,成为本县的致富典型。
品种及分布
畲族地区的果树品种主要是温带果树,有枇杷、柑、桔、杨梅、桃、李、柿、青梅、㮈、柚(老枹)等,野生半野生果树品种非常丰富,还有数量很少的番石榴、杏、芦柑等。
枇杷 全县畲族地区种植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以下几个行政村(括号内为株数,下同):大沙(17100)、四斗(14000)、大墓里(12000)、马洋(10000)、瓦窑头(9800)、茶岗(8700)、溪边(5500)、三坪(4000)、一层(3000)、凤江(2000)、白露坑(1850)、青岙(1800)、法华(1000)、上水(1000)、茶坑(1000)、二坑(1000),其中瓦窑头枇杷种植历史悠久,全县闻名,特别突出的竹园村种一万多株。此外,南门山、岭头、青福等地亦有少量种植。大坪、墓斗、八斗浿、半岭等村,海边、后山,清水壑、牛角湾、牛栏头、四门桥等自然村则为零星种植。
柑桔 种植面广。全县除个别海拔较高的畲族村外均有种植,多少不等。其主要品种是福桔与蜜桔两种。主要分布于:茶岗(2600)、马洋(18700)、青岙(10500)、白露坑(6840)、溪边(6000)、瓦窑头(5300)、大沙(4280)、八斗(4000)、法华(2350)、东山(2000)、南门山(1500)、牛角湾(1500)、凤江(1200)、盘前(1000)、牛栏头(900)、洋边(800)、墓斗(800)。此外,大浿、一层、上水、青福、长湖等地有少量种植,其数量约在400~500株左右。
桃 集中分布于下列几个畲村:大沙(12925)、茶岗(6300)、四斗(2000)、马洋(1900)、二铺(1500)、字堂里(1000)、青岙(800)、一层(1000)、牛栏头(550)、江家洋(500)、牛角湾(550)。
杨梅 畲村种植的杨梅多为红杨梅,集中于下列5个行政村和竹园自然村:大墓里(12800)、大沙(7675)、大浿(4000)、马洋(2450)、洋边(1000)、竹园(2500)。此外,尚有:七宝洋(750)、法华(500)、岭头(340)、海边(200)。
李 以崇儒畲族乡种植最多,面积达985亩。乡政府所在地的崇儒村出产的“芙蓉李”为著名的本县特产,以“芙蓉李”(红李)制成的李干、嘉应子等畅销国内外。次于崇儒、种植较多的是盐田畲族乡的瓦窑头村种有9300株和州洋大沙种有165株。其余畲村基本不种。
青梅 主要是1985年以来种植的。集中于字堂里4100株、州洋乡民政民族果场2125株、过洋1000株。
柿 以盐田畲族乡杯溪沿岸种植最多,所产的“冬秘”质优、味甜,是鲜食佳品。
柚(老枹) 集中于大坪(15亩)、三坪(3亩),州洋民政民族果场种有文旦(1.5亩)。
梨 集中于大坪(48亩)。小马后仓有五六百株,时间较早,约为新中国成为前后所种,收成颇丰。
番石榴、杏 仅有大坪村种植,番石榴7亩、杏1亩。
芦柑 州洋民政民族果场种有1.15亩。
果场
畲族乡村的果树栽种,集中成片,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果场。截至1989年,共有果树联合体160多个。其中果树面积在200亩以上的果场有旺岚、茶岗、牛胶岭、白露坑、溪边、竹园、马洋7个。茶岗、白露坑两个桔场每年向市场提供鲜桔150多吨、鲜李子50吨。
茶岗果场 创办于1979年,共有蜜桔12000株、枇杷1500株、杨梅1000株等。1984年开始收成,年产量5吨,纯收入5万多元。
旺岚果场 位于州洋乡大沙村与南洋自然村。1983年,该村村民钟亚妹等10人以承包山地方式创办了这个综合林果场。林果场占地面积1860亩。1984年开始裁种果树。其种有蜜桔4900株、枇杷3000株、杨梅6300株,计14700株。
溪边果场 创办于1986年。大部分果树为个人种、集体管。共有福桔5000株、枇杷5200株、杨梅4600株,计14800株,果树面积410多亩。
竹园果场 创办于1982年,形式是个人种、个人管。竹园种果是全村性的,户户皆种,村子周围都是果树。截至1989年,全村共种枇杷10000株,桃、李1000株,杨梅2500株。同时还培育各种苗木近300万株,其中桔苗3万株,枇杷苗3万株。1988年枇杷产量达45吨。
第四节 食用菌
霞浦畲族山区,多有野生品种(红菇、松菇、鸡肉菇、土木耳等),进行人工培植,并发展成为一项可观的生产项目,则是70年代以后才新兴起来的。
70年代以蘑菇、银耳(白木耳)为主,80年代中期后,以香菇居首的食用菌生产,逐渐形成群众性规模的开发。“三菇”(香菇、蘑菇、银耳),以及草菇、金针菇、凤尾菇和竹荪、黑木耳等,都成为发挥山区优势的重要产品,甚至是拳头产品。
蘑菇
蘑菇 是食用菌的主要品种之一,70年代开始在霞浦部分畲区进行人工栽培,原料是稻草、牛粪、肥土。当时全部是生产队集体种植,由于仍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加上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等诸多制约,种植不多,发展缓慢。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蘑菇种植已相当普遍,多以家为单位,少则一百多平方尺,多则上千平方尺(经营得法,每平方尺可获利7~10元)。蘑菇送各个收购点,集中运到三沙渔业公司,加工成享誉国际市场的“水仙花牌”鲜蘑菇罐头。80年代中期,香菇种植异军突起,蘑菇在食用菌生产中,退居第二,尤其是受原材料和交通条件制约的山区畲村,蘑菇生产逐渐减少。
1989年,三个畲族乡蘑菇种植面积和产量:盐田130万平方尺,40.1吨;崇儒63.6万平方尺,22.35吨:水门62.2万平方尺,12.64吨,合计255.8万平方尺,75.09吨,占全县蘑菇种植总面积835.9万平方尺的30.6%,占全县蘑菇总产量246.83吨的30.4%。
香菇
香菇 是食用菌中最重要的品种。其种植有段木栽和袋栽两种。霞浦县农村基本用塑料袋栽培,主要原料是木粉,每袋(筒)用干料1000克,正常产菇750克左右,每亩可放1万袋。
1986年,崇儒新村畲族青年蓝大福,自费到古田学习栽培技术,回来后开始试种1万袋,开一县畲族地区人工种植香菇之先河,当年即收鲜菇700多公斤,纯收入近1万元。尝到甜头后,第二年起放手大量栽种。各地畲村也争相仿效,形成一股群众性的香菇种植热。在这股热潮中,县民委及时在民族经费的使用方面,作了调整,对发展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采取倾斜优惠措施,把大部分资金划为香菇生产贷款,对经济欠发达而发展食用菌条件较好的畲村,则给予优先照顾,及时帮助解决村菇农的资金困难。与此同时,县民委还配合工商业联合会、县“三菇”生产办公室举办短期培训班,从外地请来技术人员,传授香菇生产技术,并联合组织技术人员到畲村香菇场,巡回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活动,及时帮助解决畲村菇农的栽培技术困难。盐田畲族乡被确定为科技示范乡后,亦把食用菌高产裁培,列为重点示范项目,确定瓦窑头为食用菌发展基地。
全县畲族地区有17个畲村大量种植香菇,崇儒新村、霞坪、笕下,盐田瓦窑头、西胜、洋边,水门茶岗、青岙、州洋马洋、岭头、长沙等,种植规模尤为可观。1987年,种植量猛增到125万袋。大部分畲村生产基本正常,每袋平均纯收入达1元左右,经济效益明显,但一些畲村发展香菇生产带有一定盲目性,原料、技术都有问题,成活率低,产量也低,造成亏本。1989年,香菇生产有所下降。1989年再度崛起,全县畲族地区约有1000户农户种植,总体规模在250万袋以上,年产干菇120吨左右,总产值达500万元左右。为县财政提供特产税和增值税18.8万元,同时带动农业和其他二、三产业的发展。至此,霞浦畬族地区的香菇生产开发和当地汉族地区一样,在总体上已形成分户种植、集体或联户加工服务、专业户集中统一销售为主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一条龙格局。
其他
银耳 俗称“白木米”,食用菌重要品种之一。其种植有段木栽和袋栽等。70年代初期开始,霞浦畲族地区大多用梧桐段木为原料进行栽种。但种植数量始终不很多。至1989年,溪边、清水壑等处舍村还有少量种植。
草菇 俗称“秆菇”。以稻草为原料,在室内床栽,或室外堆栽,每公斤原料产菇100克左右。每吨创汇800美元左右。80年代,青福、墓斗等畲村始有少量种植
黑木耳 也叫毛木耳,俗称“乌木米”,是抗癌性最强的药用菌之一。原料和香菇一样,国际市场每吨售价1.8万美元。80年代,清水壑等畲村始有少量种植。
凤尾菇 高产菜用食用菌。原料亦用稻草,经石灰处理后,即可栽培,周期短,技术简单。每公斤稻草可产鲜菇550克左右。80年代,青福、墓斗、西山洋以及水门一带畲村,开始种植。
金针菇 是食用菌后起之秀,含氨基酸超过一般菇类,能促进青少年智力发展,故有“增智菇”之称。以阔叶林木屑、甘蔗渣、棉籽壳等为原料。在香港等市场,售价比蘑菇高四五倍。80年代,茶岗、新村等畲村开始种植。
竹荪 食用菌的名类品种,有“食用菌皇后”之称。用高温荆托菌株长裙和生料竹、木混畦栽培,每平方米产干品400克左右,每公斤可售600~800港元。1989年,新村、霞坪、青岙等畬村开始种植。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