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灾害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57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灾害防治
分类号:
S42
页数:
2
页码:
176-177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县农业的主要灾害有自然灾害、病虫害和兽害。
关键词:
霞浦畲族
农业灾害
防治
内容
霞浦县农业的主要灾害有自然灾害、病虫害和兽害。
自然灾害有旱灾、风灾、水灾和“三寒”。本县人民对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差,作物轻则减产,重则绝收。50年代以来,较大的旱灾有6次,多发生于夏秋两季,年份为1954、1957、1960、1961、1974、1986年。本县畲族地区水利设施差,30个纯畲族行政村,易受旱的耕地面积即达9384亩。每遇旱灾,其情况正如1986年县政府总结民族工作的一段话:“1986年,我县遭受近50年来未有的干旱,全县31个畲族行政村,1986年粮食产量比1985年减少49235担,减产21.7%,人均拥有口粮比1985年减少164斤,……崇儒乡走马坪14户有9户绝收,州洋岭头村58户280人,早稻播种120亩,晚稻只播10亩,还歉收,水门乡江家洋60多亩晚稻全部绝收”
本县地处沿海,6~9月为台风季节,经常受台风袭击。据有关部门资料统计,1884~1980年的96年中,台风直接在本县境内登陆的就有9次,最大风力达11~12级。风灾最严重的年份是1966年的“九·三”台风,这次台风连续两次正面袭击本县,风力12级以上,雨量200毫米,加上海啸,畲族地区受灾面积无法统计。
新中国成立后,遭受水灾较严重的年份有1958、1959、1960、1987等4年,尤以1958、1987年洪水最为严重。本县畲族地区易涝面积大,一部分田园受淹,失去生产能力。
“三寒”为害频繁,1971年3月的“倒春寒”持续时间长,早稻烂秧严重。1972年“秋寒”,大面积晚稻多翅穗头,产量损失一半以上。1973年“五月寒”,长期阴雨低温,造成早稻早熟种减产,本县畲族地区受害尤甚。
对于自然灾害,本县畲族地区与全县大部分汉区一样,历史上多求神拜佛,祈求龙王降雨。而今改善水利设施,选用早熟良种,避过风情,灾害有所减少。
虫害和病害亦严重威胁水稻的收成。水稻的虫害有蜉流子、硫球虫、枯心虫、螟虫等,病害有稻瘟病、百叶枯病、纹枯病等。传统的防治虫害办法有:或捉、或赶,或用桐油灌到田里,组织三五人、七八人用木制锄头赶打。历史上对病害无力防治。20世纪70年代中期,乡级农科所指导科学种田,防治病虫害使用农药。80年代,各村均培训有农技员,设立病虫害预报站,定期预报病虫信息,指导防治办法,科学使用农药,病虫危害大为减轻。
甘薯亦有虫害,如食叶的金龟子、九节虫、食甘薯的臭虫、蝼蛄(土猴)等,为害甚大。一般只能用手捉或赶。甘薯的主要病灾有薯瘟病、黑斑病等,现尚无力防治。
历史上,山猪、山麂等野兽在山区畲族居住的地方出没,极为猖獗,使粮食作物有种无收。防治办法是组织狩猎捕打。目前这些野兽已基本绝迹。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