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56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利
分类号: S27
页数: 2
页码: 167-168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县畲族地区的田园多为梯田、山垅田及山坡地,靠近溪涧能得到经常灌溉的田园并不多,多数田园靠天水滋润,是久晴怕旱、久雨则怕涝的“望天田”。
关键词: 霞浦畲族 农田水利 经济

内容

本县畲族地区的田园多为梯田、山垅田及山坡地,靠近溪涧能得到经常灌溉的田园并不多,多数田园靠天水滋润,是久晴怕旱、久雨则怕涝的“望天田”。50年代以前,缺乏水利设施,无水渠,至多在溪涧水源安竹笕,疏导灌溉。1958年的《畲族社会历史调查》,曾对西胜作如下记述:“村落分布在高山峻岭中,水利灌溉全赖谷水、山泉。山泉断流,稻田亦随之干裂,除峡谷山涧能堵塞小口水坝外,外无塘坝,基本上是望天吃饭。”至80年代,全县此类田为数尚多。全县30个畲村统计,旱涝保收田7272亩,易涝田2785亩。四斗、半岭、南门山、岭头、二坑等村,无一旱涝保收田,笕下、上水、洋边、长湖、霞坪等70%均为望天田,至1989年止全县有望天田5846亩,占水田总面积的1/4。
  新中国成立后,本县畲族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改善水利设施,修了渠道塘坝,兴建一批中小型水库,改水灌制度。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修建了大山水库、双福桥水库、七宝洋水库、法华水库、大墓里水库,并修了引水渠道,使霞坪、牛胶岭、青福、墓斗、法华、下坂、村后、竹园、后岐山等村部分田园受益。许多畲族地区建了小型水坝、山塘水库,陆续将竹管改为水泥渠道,墓斗横山渠道长达4公里。截至1989年,畲族地区已建成的水库还有水竹桥水库、坪园水库和县属的溪西水库,田园的有效灌溉面积和保证灌溉面积大量增加。全县30个畲村有效灌溉面积为12263亩,保证灌溉面积的近万亩。其中盐田南塘有效灌溉面积达到百分之百。
  在水灌方式上,即使有一定水源的洋田,历来都是串灌浸灌。水从上一坵流到下一坵,使水土流失,肥力下降。1958年以后,畲族地区部分水田改串灌为轮灌,使一部分田园水灌得以改善,但大部分山田仍为串灌制。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