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社会风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54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社会风尚
分类号:
K892.27
页数:
5
页码:
133-137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畲族勤劳朴实、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热情好客、热心公益、安份守已,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俗,成为“家风”(门风)、“族风”,得以世代传承,社会风尚淳美亲靖。新中国成立后,在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卓著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是新风蔚然。
关键词:
霞浦畲族
社会风俗
内容
霞浦畲族勤劳朴实、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热情好客、热心公益、安份守已,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俗,成为“家风”(门风)、“族风”,得以世代传承,社会风尚淳美亲靖。新中国成立后,在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卓著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是新风蔚然。
本节侧重道德习俗作择要记述。
团结友爱 霞浦畲族道德规范,“以孝悌忠信为本”(族规),以团结友爱为重,所流传的《盘瓠王歌》尾声称:“蓝雷(钟)三姓好结亲,都是南京(或广东)一路人,今日分散居各处,有事招顾莫退身。”流露浓厚的亲情意识,有着强大的凝聚力量。敬祖尊宗、孝顺和睦、亲善谦逊、互助合作、文明礼让、济难扶危……都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社会公德和美德,其家庭、宗族、村落,大都构成重情感、讲礼貌、同甘苦、相帮衬的亲密共同体。“夫妇耦耕并作,朝夕与偕”、“其俗诚朴……男女相助力作”(傅恒:《皇清职贡图》),“家人嗃嗃,妇子嘻嘻,各食其力,亦无阋墙之事”(范绍质:《瑶民纪略》),与这里绝大部分的家庭状况相符,而宗亲、乡里间的人际关系也同样是相当融洽的。
问好让路。是最普通的规矩。平均熟人相遇,每每亲热地招呼问好(俗称“借问”),相问:“食去未(吃过饭没有)?”,“去哪里?”对老人还要请安,相问饮食起居,有的还鞠躬、揖拜。彼此称谓,严格按行第辈分,俗忌直呼长辈名字。且以见熟人、客人不理不睬为不礼貌、“没嘴鼻”、没家教,本人受责连及家长。若是路遇,不管熟悉与否,都主动缓步或止步,为对方(尤其是老人、挑担者)让路,通常是让对方行走左侧(俗以左为尊)或靠里安全的一侧(俗称“让路里”),挑担肩柱杖的,要放下柱杖,把担子转向路旁;若是经过小桥、矴步,则主动让对方(尤其是老人、孩童、妇女)先通过,危险地段往往伸手加以援扶、牵引。
互助合作。素有惯例。通常红(婚)、白(丧)、喜(诸庆)寡,修建房屋,必相帮协助。一家“做事”(或称有“好事”),只要打个招呼,甚至不必通知,各家都会主动前来,男女老幼凡能帮得上的,都尽力帮忙,一律不计报酬,主人则供给茶、烟、点心,以至饭、菜、酒。遇上白事,亲邻除帮工之外,还按照定例主动赠送钱物。对贫穷的死者家属援助更多。此外,农事活动中,多有帮工与换工,主要是落春或收冬季节,亲戚朋友、邻里乡亲互相帮助,彼此提供技术工、强劳力、辅助劳力和耕牛、大农具等,所提供的天数、工值,一般不作斤斤计较。50年代,“组织起来”的生产形式,适应这种固有的习俗,好些畲村人家百分之百地率先入组入社,当时草岗雷大钗互助组、路里蓝成财互助组,都是全省著名的模范互助组,青皎和墓斗片组织的畲族合作社,则是县里有名的先进合作社。1958年后的20年间,人们在人民公社大集体中,更是大互助大合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农户、专业户、联合体之间,农事及其他经营活动的帮工、换工空前频繁,彼此提供帮助的范围更扩大了,所提供的天数、工值,一般也不大计较,而先富起来的一些专业户,则不忘大家的帮助,每每回头扶持以求共同致富。新村畲族青年蓝大福,成为名闻遐迩的畲乡“香菇大王”之后,为大家提供香菇等食用菌种植技术、资金、生产、加工、销售等多方面方便与帮助,自1986年起,每年提供无息赊贷的菌种和有关原辅材料,价值均在5万元以上,1989年达8万元,每年都有100多户菇农得到帮助,发展了食用菌生产。
勤劳耐劳
霞浦畲族热爱劳动,俗以勤劳耐劳为美德。男女老少,凡能劳动者,无不主动、刻苦参加劳动。少年儿童在六七岁便开始放牧、打猪草、砍柴禾……老年人只要还能走动,都尽量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全半劳力常年参加劳动多在300天以上,每天劳动则多在10小时左右。
人们评价一个人,以至民间嫁娶选择对象,每以是否勤劳耐劳、“肯做又会做”、“放下锄头就拿〓”为主要标准。劳力精强,难活能揽、重活不惧的“全把式”、“村人家”备受赞赏、器重: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懒汉,普遍被鄙视。
妇女更是素以勤劳称著。旧时,“福宁府属,妇女皆裹脚”,只有畲族“乃因耕作之便”一概例外。她们“日与男子同耕耘”,除风俗所禁忌的部分农活之外,所从事的劳动“内外悉如男”,而在家里所操持的家务、所进行的家庭副业生产,则大大超过男子。有些畲族家庭,内部家务反而由男子料理,户外劳动,包括砍柴、赶集都由妇女承担。一位成年女子,挑上百把斤担子往返几十里地是习以为常的。她们一年之中难得有几个体息日,乃至“生子愈月,服农事如常,日止哺儿一次。”新媳妇下田,也是司空见惯之事。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妇女破除旧俗,犁田、耕地、插秧,样样都干,出现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蓝品妹为代表的一大批劳动能手。50年代,当地汉族普遍以“劳动嫂”作为畲族女子的尊称。现今,畲族女子保持劳动本色,不让须眉,活跃在劳动生产第一线,顶着发展畲村经济的半边天。
热心公益 霞浦畲族风俗视公益事业为善举,人们对宗族、村落的公益设施,如道路、桥梁、水井、公共建筑物,皆乐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主动积极地参加兴建与维护,即使是族外、村外的公益事业,只要有所相关或力所能及,也会踊跃乐从。这在明、清定居以来,早已成为传统良风。县境内现存古道,古桥、古建筑的石碑(如,溪南“霞浦大路”碑,牙城杨家溪桥碑)集资名录上,每每有雷、蓝、钟姓人氏,而未留下姓名的出资、出力者,更是不计其数。“福宁山民会馆”(三明会馆),所以能办成“同臻宗人于福利”的民族民间社会公益团体,自始至终都赖于以各地宗人对公益事业的热心。
新中国成立后,畲族人民把公益范围不断扩大,热心所及至整个中华民族。1950年畲族人民还非常贫困,而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大家“有多少力量,拿出多少力量”,纷纷把做工、卖柴、织布、编斗笠、打草鞋所得的钱、粮食,以至把家里仅有的金属器皿、平时不轻易戴用的银首饰等都慷慨捐献出。当时只有21户畲族人家的墓斗片石塔里村,也尽心尽力捐献了1465公斤谷子、500只鸡蛋和一些现金。
合作化以后,人们生活在集体(合作社、人民公社)中,对公益事业更为热心,大凡修公路、建水库、盖会场、办学校、建设水(自来水)、电设施,往往不计报酬,出大量义务工。县里修建溪西水库,好些非受益区的畲族社员,也自带粮食、被盖,去当义务民工。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后,人们对公益事业的热心,有增无减。据3个畲族乡统计,从1984年6月至1988年底,群众集资办学金额即达150多万元,其中崇儒、盐田两乡,都是集资60万元以上的全县集资办学先进单位。而修建乡村公路、安装自来水、照明电之类,更是出钱、出工,不遗余力。食用菌专业户蓝大福,致富后为家乡兴办公益事业,至1989年捐资达1万多元。
对于公益事业,共产党员、基层干部更是以身作则,带头奉献。
水门大浿村党支部书记蓝其宋,1986年为建造小学校舍奔忙,连女儿患重病送医院抢救也顾不上;1987年为修建水电站,摔断左腿,伤未治愈就上工地,当线路架到各自然村还差2万元资金时,便毅然卖掉两头大猪,把1000多元全数投入。在其带动下,村民主任蓝有金献出女儿陪嫁的1000元,家家户户也都再次集资把钱凑足;1989年修村际公路,蓝其宋全力以赴,在山洪暴发时,带一位党员,顶着狂风暴雨连夜赶到石拱桥工地,冒着生命危险排除积物,随即卖掉1000公斤谷子,垫付修桥师傅工钱,并包下师傅的吃住,终于修完石拱桥。他从1986年至1989年连续被评为县优秀党员,1989年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
对于公益事业,老人们也普遍热心,素有清理环境卫生的习惯。
州洋洋当厝、长春路里、水门后山等畲村,都有几位老人常年把公共场所、路径打扫得干干净净。
热情好客 霞浦畲族从来十分热情好客,俗以敬重客人为常礼,居处越是偏远者,待客越是真诚热情,来客无论亲疏远近,甚至毫无沾亲带故,都会受到欢迎。会讲“山哈话”的,更是被视为“自己人”,显得特别亲切,不管走进那个畲家,都不愁吃住。汉族客人则倍受优厚礼遇。过去,有些畲村在正月初,尚有鸣放爆竹“啸客”之俗,即来客先在百步外以燥竹声为号,主人必倍其数以应,喧豗不绝,声震村野,甚为隆重。
客人一到,主人马上移凳请坐(俗以进大厅为尊贵,入厨庖为亲热),端汤洗尘,随即敬茶敬烟,茶必定是新沏的好茶,有的给稀客贵宾奉上双碗茶,表示特别敬重,请客也尽量用好烟,若是稀客贵宾或比较亲近的戚友,还要请糖煮荷包蛋(多是鸡蛋,2~4只因地因人每有定例),或米粉、粉扣、面条之类作为点心。一家来客,近邻往往都会送点心。
来客后,主人连忙筹米买菜,有的还特地上山猎取野味,或下海捕讨小鲜,有的则拿出贮藏的好东西,以至杀鸡宰鸭,即使十分贫困的人家,亦不吝罄其所有,以至赊借,三餐都尽量以好饭好菜好酒款待客人。旧时“有客傍客边,客去断臊腥(荤味)”的情况相当普遍。吃饭时,客人先上桌、坐大位,由家长相陪(旧时,妇女、小孩都不上桌,或待客人吃完才上桌),近邻也常会自带酒、菜,与客共聚。客人端饭、添饭都由主人代劳,吃罢离桌,主人便端热水请洗漱。夜间,往往还要请客人吃点心。住宿,也是以一家最好的房间、被盖招待客人。此外,各畲村大都盛行陪来客唱歌之俗,尽情尽兴,极为友好欢快。
若逢节日歌会,更是以能多请客、请好客引为荣耀与快乐。水门“观音亭元宵歌会”,半岭及其邻近畲村,各家各户历来都尽力接待各地的来客,近年每户一天之中请客多的达七八十以至上百人次,少的也不下二三十人次,一餐花费往往会是全家好几个月劳动所得。溪南白露坑、瓮里、州洋墓斗、青福等畲村,各户节日歌会请客亦每以数十人次计。
遵规守法 霞浦畲族温顺安份,恪守法纪。对政府颁发的法令及民间制订的规约,每每奉为行为准则,遵从不逾。
家庭、宗族、村落对其成员训戒、管教甚严,社会治安相当宁靖“间有茛莠之徒,其长老父兄谆谆告诚,以为败类,深自愧耻。
”偶有发生不轨、忤逆之事,通常都有习惯法处理,视其情节,轻者受责备、赔礼道歉、罚放鞭炮、挂红布,重者“合族攻之”、“谱内削名”、“革逐治罪”,以至“鸣官究治”。因此,在畲村中很少发生丢失东西、虐待妇女、恃众逞凶之类违法乱纪现象。即是县境城乡屡禁难止的赌博,在畲村也不多见,下岐山等畲村,素有“赌风吹不进”之誉。
新中国成立后,霞浦会族更加遵规守法。50年代,普遍订立“爱国公约”、“听毛主席的话,走共产党的路”,“增加生产、励行节约、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拥护人民政府,响应政府号召。主动交公粮、纳税收,维护社会治安。
在“文化大革命”的大动乱中,霞浦畲族亦不瞎起哄,极少有人不生产“闹革命”,参加所谓“造反”活动,社会治安基本稳定。
80年代后,民主法制深入人心,茶岗等畲族村普遍订建设社会义精神文明、民族团结、普及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治安管理公约》、《文明之家守规》、《护林防火公约》等乡规民约,增强守法观念。茶岗村实现“六无”(无打架斗殴、无聚众赌博、无偷盜行窃、无投机诈骗、无乱砍山林、无买卖婚姻),成为全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位”(1987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988年)。
现在,霞浦畲族人民进一步把自己的行为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规范,更加增强民族政策观念、民族团结观念,祖国观念和爱国意识。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