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高皇歌》折射出“相命肆农耕”民族精魂与心灵丰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泰顺探秘》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302
颗粒名称: 3.《高皇歌》折射出“相命肆农耕”民族精魂与心灵丰碑
分类号: K892.383
页数: 3
页码: 104-106
摘要: 善于把民族的俊洁品格贯注于典型性格之中,使审美对象具有崇高感,进而折射出整个畲族人民的心灵净美。
关键词: 畲族 研究 风情

内容

善于把民族的俊洁品格贯注于典型性格之中,使审美对象具有崇高感,进而折射出整个畲族人民的心灵净美。
  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民族的一个根本特征,而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集中地表现在民族精神上,而这种民族精神又集中地体现在民族性格上,而民族性格又往往体现在审美对象上。一个审美对象能在该民族人民审美感受中引起巨大反响,产生一种民族骄傲感与自豪感,这是审美对象能体现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作为其独特的本质,以独特的方式出现在审美对象之中。因此,人民在审美活动中以全部感觉在审美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能够直观其身,看出凝结在审美对象中的真善美的本质力量,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自己的心灵里,而且息息相通,从而产生美感享受的一种民族心理特征。《高皇歌》之所以被畲族人民奉如至宝,妇孺皆吟,流传至今,这就是《高皇歌》这个审美对象充分体现了畲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如龙麒这个形象,他不怕死,不畏强暴,为民安生,揭榜远征:番边大乱出番王,高辛皇帝心惊慌;便差京城众兵起,众兵差起保城墙。当初皇帝开言时,京东门下挂榜文;谁人收服番王到,第三公主给为妻。龙麒听见便进前,撕下文榜在路旁;文榜拿来口里卸,文武朝官带去见。文武朝官带去见,龙麒自愿过番边;去到番边番王殿,服侍番王两三年。
  番王饮酒在高楼,身盖金被银枕头;文武朝官不随后,龙麒咬断番王头。
  卸了王头过海洋,番边贼子赶来虏;刀枪林立竹林笋,不得过来奈何我。
  这些诗句形象地刻画了龙麒强悍、勇敢的性格。
  龙麒平番立功,驻足京华当之无愧,享受富贵名正言顺,但: 龙麒自愿爱出去,皇帝怎肯来分居;皇帝问你爱帽戴,锁匙给你自去开。
  纱帽两耳你不要,自愿一个尖尖戴;龙麒心愿去作田,去契皇帝分半山。
  自种山田无纳税,不纳租税已多年。
  这种不羡金银,安贫守贱,好爵不荣,厚馈不酬的坦荡、质朴、勤劳、强悍的民族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龙麒率众住落潮州之后,身临凡境,回溯往事,引以自豪,往事何如,今心何鸣,不言而喻: 二想三姓盘蓝雷,在京不掌出朝来;清闲不管诸闲事,自种林场山无税。
  这种安仁利仁的超脱隽永性格,比起陶渊明的“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更胜一筹。因为陶渊明满足的仅是逃避车马喧的超脱隐居,而《高皇歌》所歌颂的并不是这种消极的隐居遁世,而是对逆境的抗争,尽管自然灾害和统治阶级交相压迫,他们不甘就范,而是“赶落别处去作田,别处做田又做山”,“救得良民个个好,行兵动法斩妖魔”。居山而度,识姓而居,相命肆农耕。同时,他们这种行为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批判,也是对没有压迫、没有歧视的理想社会的企盼,这些都是畲族的民族精魂与心灵丰碑。
  沉湎于什么样的审美对象,树立什么样的心灵丰碑,就映射出审美主体的向往与追求。畲族人民长期以来迷恋于《高皇歌》,就是由于《高皇歌》展现了他们的精神与性格。千百年来,他们正是恪守这一性格,发扬这一精神,为自己,为别人,为人类酿造着生活的蜜。这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是多么的崇高和净美啊!总之,《高皇歌》无论是表现方式,还是主题思想以及人物形象,都闪烁着诗的崇高美感,我们读了以后,在美感的享受之后还留下了心灵的平静。
  “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皇歌》在各族人民心中会越来越显示出诗歌美的崇高感。它必然以自己特有的民族传统和特色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本文是泰顺一中教师张维德在1985年温州市第二届畲族民间文学艺术交流会的交流论文)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泰顺探秘

《畲族文化泰顺探秘》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记录畲族文化遗存,反映泰顺畲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真实材料,介绍了泰顺畲族历史发展变迁、畲族文化、今日泰顺畲乡、畲乡人物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