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堂歌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瑶族古歌》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026
颗粒名称: 孝堂歌简介
分类号: I277.295.1
页数: 74
页码: 201-274
摘要: 孝堂歌,顾名思义,就是在灵堂唱的歌,俗称孝歌、哭孝歌。哭孝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流传于汉族地区的并且主要为女性在灵前的“哭诉”,没有固定歌曲;另一种就是孝堂歌,有固定的程式和歌曲。孝堂歌由湖南保庆传入恭城,并在瑶族地区广为流传。《观音乡孝歌》主要采集于观音乡水滨村,内容零散,而且加入了平地瑶的文化色彩,体现了保庆人与平地瑶孝道文化的融合。澄江发源于恭城瑶族自治县西部海洋山,为恭城三大河流之一。举办孝堂歌要请两位歌师前来唱孝歌,晚餐过后开唱。1958年以后,孝堂歌逐渐减少,不少地方因歌师去世而消失。唯澄江源于1982年以后有数量不多的歌师唱孝堂歌。
关键词: 恭城瑶族自治县 孝堂歌 简介

内容

孝堂歌,顾名思义,就是在灵堂唱的歌,俗称孝歌、哭孝歌。哭孝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流传于汉族地区的并且主要为女性在灵前的“哭诉”,没有固定歌曲;另一种就是孝堂歌,有固定的程式和歌曲。孝堂歌由湖南保庆传入恭城,并在瑶族地区广为流传。《观音乡孝歌》主要采集于观音乡水滨村,内容零散,而且加入了平地瑶的文化色彩,体现了保庆人与平地瑶孝道文化的融合。
  西岭澄江源,古称岛坪源,民国后改称澄江源。澄江发源于恭城瑶族自治县西部海洋山,为恭城三大河流之一。澄江源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境内辖西岭镇的德良村、岛坪村、营盘村、东面村、椅子村和栗木镇的泉会村(旧称澄江头),人口逾万,保庆人占七成以上。孝堂歌反映了保庆人的丧俗。老人去世以后,举丧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请师公做道场,第二种是请歌师唱孝歌,第三种是道场、孝歌兼具(为数较少),第四种是办“白酒”简葬。举办孝堂歌要请两位歌师前来唱孝歌,晚餐过后开唱。按程序先是“大起鼓”,然后是“进孝门”“火根源”“香根源”“纸根源”“酒根源”“烧香奠酒”“五滴酒”“十赞灵”“道五方”“古诗贤文”“十二个月分明”,最后是“寄鼓”“唱灵屋”“辞丧”“倒鼓”。次日清晨,移棺出门,登山安葬。如果唱两至三个晚上,保庆歌师还会唱历史(神话)故事歌,如《三姑记》《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薛仁贵》等。这些故事歌由孝家与歌师选定,第一晚唱至“十二个月分明”,然后接唱故事歌,以“寄鼓”结束。第二晚、第三晚以“小起鼓”开始,接唱故事歌,而后“唱灵屋”“辞丧”,以“倒鼓”结束。
  1958年以后,孝堂歌逐渐减少,不少地方因歌师去世而消失。唯澄江源于1982年以后有数量不多的歌师唱孝堂歌。恭城俗称“请人哭丧无眼泪”,但孝堂歌作为缅怀亡者的哀悼形式,对后人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歌师唱到切情悲凉之处时,闻者不禁潸然泪下。

知识出处

瑶族古歌

《瑶族古歌》

出版者:广西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恭城瑶族自治县瑶族民歌作品集,分为风流歌、稚童歌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