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方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梯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860
颗粒名称: 农耕方式
分类号: F323
页数: 2
页码: 107-108
摘要: 本段介绍了云梯畲族乡畲族婚嫁习俗中农耕方式的介绍内容。
关键词: 云梯畲族乡 宁国市 农耕方式

内容

刀耕火种 畲族长时期保留了人类早期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有人考证“畲”字即“刀耕火种”之意。畲族在长期迁徙过程中,没有土地和农具,只有刀弩等简单工具,只得从事游耕和狩猎以及采集业。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一般是每年二三月,畲族人砍劈山上的杂木乱草,等干燥后,从山顶点火往下烧,该过程被畲族人称作“坐山火”,烧后一两天,等地面火温退去,撒上玉米、小米、荞麦或萝卜等种子,待苗长出后,拔草一两遍,即可等待收获。第二年,重新挖地、播种,种上三四年。因三四年后,土地肥力下降,收入不高,就不再种了,另换别的地方种植。这种“火田”多是缺水的旱地、贫瘠地,所种的作物多为耐旱作物,“辣椒当油炒,番薯食到老”是当年畲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畲乡梯田 自古以来,在一些具备水源条件的地方,畲民总要利用一切可能种植水稻。由于畲村位于地形复杂的山区,为了种植水稻,只能依山就势造梯田。清朝晚期,畲民迁居宁国云梯时,人少势弱,居住在山岭之上。他们不畏艰难,开山劈岭,把仰赖天雨的山坡开作旱地,把能够引水灌溉的山坡筑为梯田。经过畲民的世代积累,形成了壮美的梯田景观。
  解放后,云梯畲乡梯田成倍地扩张,形状多样。有的田块细长狭窄,长度可达百余米,而其宽度有时不足一米,素有“青蛙一跳三丘田”之说。最小的田块,大小如盆,仅能容下几棵秧苗,却也有土石垒筑的像模像样的田埂。层层田埂错综繁复,使人难以数得清一座山究竟有多少块梯田。
  春耕时节,畲乡梯田灌满了水,波光粼粼。畲乡农民在梯田中劳作,一群群白鹭追逐着水牛在新翻的田泥中觅食。插秧后,稻苗茁壮成长,梯田又变成层层叠叠的碧绿色。夏秋稻谷成熟,梯田又是一片金黄。
  2000年开始,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云梯畲族乡的梯田大多改种雷竹、山核桃等经济林,但梯田的基础结构仍依稀可辨。

知识出处

云梯畲族乡志

《云梯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安徽省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志编纂委员会2018年在北京方志出版社所写的《云梯畲族乡志》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