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婚嫁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梯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853
颗粒名称:
婚嫁习俗
分类号:
K892.383
页数:
5
页码:
102-106
摘要:
本段介绍了云梯畲族乡婚嫁习俗的介绍内容。
关键词:
云梯畲族乡
风俗习惯
婚嫁习俗
内容
畲族早期的婚礼仪式比较简朴,男女自由结合。明清以后,受汉族影响,畲族的婚嫁礼仪才趋向复杂,婚礼现场场面热闹、别具情趣。有特色的婚礼流程有拦赤郎、捡田螺、借锅等,整个婚礼流程在戏耍和欢歌笑语中完成。2010年7月,云梯畲族婚嫁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云梯畲族婚嫁习俗代表性传承人有雷春发、雷金花等。他们多年从事畲族民间民俗活动,多次参加省、市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为了传承畲族婚嫁习俗,乡人民政府文化部门制作了畲族婚嫁的相关制品,如具有传统特色的大红花轿、畲族嫁衣、嫁妆、迎亲锣鼓等,并组织表演队经常在宁国市元宵节和乡办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歌会上表演。2000年11月,宁国市文化馆根据畲族婚嫁对歌形式创作的舞蹈《畲乡盘歌会》在安徽省第六届艺术节中获得三等奖。
拦赤郎(杉刺拦路) 婚期前日,男方由全权代表、主要对歌手“对门赤郎”(汉语称“请凤客”)一人,对歌手“赤郎”(汉语称“行郎”)若干人以及媒人等组成迎亲队伍(总人数要双数),挑着礼担去迎亲。迎亲队伍走到新娘家门前,会被一群女性用杉树刺拦住,赤郎赤娘对歌、把三碗酒,一番嬉闹后,媒人要放鞭炮,并递去红包,赤郎小心地把刺挑开,女方家的人接过礼担,方可进村。该过程俗称“拦赤郎”。迎亲过程中若有拦路,则示意婚礼当晚要对歌。
捡田螺 中堂对揖,别称“捡田螺”。迎亲队伍到新娘家门前读对联后,走进新娘家门,女方送上绿茶并唱欢迎歌,男方一行要恭敬地站在厅堂小头(右边),女方主人走过去站在大头(左边)。然后主人和对门赤郎同时走到当中前沿,并排朝外对天地行作揖礼,转身朝里对香火行礼,两人再面对面行礼。
无论是对天地、对香火或面对面,主人始终站在大头、赤郎站小头,两人的双手攀着对方的肩膀转来转去,礼让似的跳舞。
之后,所有迎亲的人,与女方主人前去迎接的对等人都转来转去地行礼。礼毕,媒人请主人立于上方,逐一检查点验陈设在桌上的礼物,并递交给主人。
借锅 赤郎挑酒担到新娘家,女方当晚要吃男方送来的喜酒。
赤郎烹饪菜肴用的炊具、餐具都得向女方借用,该流程称作“借镬”。午餐过后,赤郎手端桶盆,盆中点燃一对蜡烛,盛一包索面、一只腊鸡和一刀猪肉,还有一双脚绕(绑腿)布,恭敬地站在灶前,一伙女子立于灶后,灶间里挤满了人。桶盆里盛的索面,寓意婚事情意深长、世代友好,俗称“长长面,长长亲”。赤郎开始吟“借镬歌”。围观的人群有意推来推去,赤郎被推得脸红耳赤,歌词如果吟错或遗漏都不算数,要从头再吟,甚至会重复四五遍。接着,赤郎唱歌向女方借厨房用具,如锅、火钳、刀等。立在灶后的女子接应“礼数周全”,伸手接过桶盆。然后赤郎进行刷锅,待锅刷净后,把桶盆里的一刀猪肉放进锅里,并迅速盖上锅盖,意为借到了锅。灶边的众女子往往在赤郎刷锅时把纸屑或砻糠等撒进锅内,以此耍赤郎,无论多少次数,赤郎都得把锅洗刷干净。此外,赤郎需在灶前生火,并把火烧旺。但是在借锅流程开始前,烧火的木柴就被姑娘们淋湿了,赤郎在生火时被烟熏得直流眼泪,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更有趣的是赤郎杀鸡。该鸡是男方挑到女方家用于“请祖公”的。即,男方需在女方祖宗的灵位前告诉先人,新娘要到男方去“落户”了,请他们保佑新娘一生安康。在赤郎杀鸡流程中,赤郎要在一伙女性的团团包围下先抡起鸡笼,然后再杀鸡,要求鸡血不可滴在地面上。如果滴落地面,滴落一滴血需罚赤郎饮一碗酒。借锅过程,自成一格,充满欢乐。
撬蛙 晚宴中堂上首的第一桌供女方至亲坐,首位即照壁左边的一位请女方的舅公(女方妈妈的舅舅)坐。坐首席的至亲要赤郎请。赤郎把至亲叫到桌边,然后双手捧酒杯,杯上架一双筷子,逐一向亲人作揖后放到指定位子,该亲人就坐该位。如果女方的舅公、舅舅等较多,往往首席要摆双连桌。一般的客人则随意就座。酒过三巡后,开始“撬蛙”。赤娘(代表新娘的女歌手,新娘若是歌手的话也可自行去敬酒,不用请赤娘)端来桷盒,盒内点一双红烛、放两只酒杯,由一位姑嫂提着酒壶陪同。姑嫂先介绍一下新娘对所敬的客人的称呼,赤娘向该位客人作揖,然后唱敬酒歌——“一对酒盏红了红,端到桌上敬××(称呼),敬您××食双酒,酒筵完满结成双。”姑嫂向桶盆内的酒杯斟满酒,赤娘双手捧杯敬上,客人接过一饮而尽,然后往桶盆内放一个小红包。赤娘再敬第二杯。从首席的第一位敬起,然后每桌都一一敬。敬酒时,客人要掏小红包,故称“撬蛙”。这些红包钱,新娘会分给赤娘一些作为报酬,也分给姑嫂一些,被称作“分姐妹钱”,主要留给新娘带到夫家,以后给孩子做帽子、打银牌用。
夜行嫁 出嫁当日,新娘在“子时过了丑时上,新娘梳妆更衣衫……”的“催亲歌”歌声中开始梳妆更衣。云梯当地的畲族人认为,凌晨拂晓,途中行人少、清爽吉利,是行嫁的黄金时刻,所以天未亮新娘就开始梳妆了。旧时,畲族女性从做新娘那日起,需把头发梳成螺式或筒式的发鬓盘在头上,并载头冠、着花边衣衫。当代,畲族新娘的发型和衣着打扮,与畲乡当地的汉人没有多大差异,但仍沿袭在三更半夜梳妆更衣,早出娘门以图吉利,卯时入夫家门的传统。新娘由两位伴姑相随,走到厅堂向双亲告辞,与兄弟姐妹各含一口砂糖饭,寓意日后生活像糖一样甜蜜,谓“姐妹饭”,并用巾帕包好三口糖饭,藏在怀里带到夫家养千斤重的大猪,谓“千斤饭”。有的家庭还举行“留箸”仪式,意为新娘要去别人家了,父母就交给兄弟赡养。新娘面朝外站在中堂中间的小凳上,新娘的兄长或弟弟站其背后,左右手各拿一双筷子,从新娘腋下递给新娘,新娘接过从肩上把筷子还给递筷子的人,反复三次。然后由姨母把新娘搀到屋檐,撑开“行路伞”交给新娘沿途半撑半蒙地行路。相传高辛帝的三公主当年撑“皇伞”行嫁,于是世化沿袭畲族新娘撑“行路伞”行路。如今,有的畲族新娘在婚礼当天虽以轿车代步,依旧随身带着“行路伞”。
牛牯兑牛娘 一群姑娘(也有妇女在内)依依不舍地抬起嫁妆,送到新娘娘家的大门外。有的抬着嫁妆向东走,有的往西行,弄得赤郎束手无策,紧紧地跟在后面好言求情。一番戏耍之后,赤郎掏出早分包好的红包递给姑娘,表示送行谢意。姑娘也以红包回敬,预祝赤郎一路平安。这样相互赠送红包,谓“牛牯兑牛娘”。可是,调皮的姑娘牵过“牛牯”,却不兑“牛娘”,她们或是拿走嫁妆背上的“点心饼”(赤郎在途中吃的一种点心),或是往赤郎脸上抹黑。一番逗趣后,赤郎才能接过嫁妆赶路。迎亲队伍唱起:“感谢酒、感谢茶,感高六亲和东家,感谢姐妹来送行,郎今度亲转回家……”畲族人认为,耍赤郎往往会播下再到该村娶亲的种子。在畲族的传统习俗中,没有人耍赤郎的村,会被人说这个村的姑娘无能。
知识出处
《云梯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安徽省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志编纂委员会2018年在北京方志出版社所写的《云梯畲族乡志》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