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畲乡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梯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848
颗粒名称:
畲乡风情
分类号:
K892.383
页数:
16
页码:
99-114
摘要:
本段介绍了云梯畲族乡畲族畲乡风情信仰习俗、婚嫁习俗、农耕方式等的介绍内容。
关键词:
云梯畲族乡
文化
习俗
内容
畲族有盘、蓝、雷、钟四大姓。关于畲族姓氏的由来,相传畲族始祖龙麒卫国有功,高辛帝赐配第三公主,生三男一女。长子出生后,驸马讨姓受封,用盘子装着去见高辛帝,帝即赐姓“盘”;次子出生后,用篮子装着去见高辛帝,帝就赐姓“蓝”;三子出生抱去见高辛帝时,正逢天上打雷,遂赐姓“雷”;女儿长大后,招钟志深为驸马,其后裔遂姓“钟”。从此,盘姓、蓝姓、雷姓、钟姓畲族子孙在各地繁衍生息。生活在云梯畲族乡的畲族有蓝、雷、钟三大姓氏,他们多有家族宗谱为证,与浙江、福建两个省畲族地区的畲民有血缘关系。他们迁居到安徽宁国云梯后,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状态,环境促使畲族人与汉族人交流互动,从而形成了畲汉融合的畲乡风情。
信仰习俗
祖神信仰 畲族崇拜的始祖神是盘瓠。盘瓠的传说虽历经沧桑岁月,依然通过《高皇歌》、《畲族祖图》、家谱世代传承。在云梯畲族乡民间保存的家族宗谱中,就有该种祖神信仰体现。如千秋畲族村蓝汤宝家收藏的《蓝氏宗谱》,该谱谱序的第一篇记载了盘王祠图与墓图各一幅。盘、蓝、雷始祖墓图各一幅,每幅图均注明朝向,前后四至界名。图后以文字记载畲族族源、迁徙、历代畲人受赦封、盘瓠王之故与安葬简况。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前,云梯畲族乡的畲族人保存有祭祀时用的《畲族祖图》,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毁。畲族人的祭祖活动从未中断,每年过年和清明节期间,仍有祭拜先祖的仪式活动,尤其以过年祭祖最为隆重,该种祭祀以一家一户的家祭和墓祭的形式为主。
汤氏娘娘信仰 在千秋畲族村畲族民众中有信仰民间俗神“汤氏娘娘”的风俗习惯。相传千秋畲族村的西面有一座汤公山,以前,汤公山脚下住着一位叫汤员外的汉族人。汤员外有很多田地,非常富有。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平平常常,没有大的本事;二女儿非常聪明,本事也非常大。有一年,汤公山大旱,河里快没水了,田里的水稻也快枯死了,汤员外非常着急。这时候,他的小女儿回来了,对她父亲讲:“不要急,我去给田里灌水。”但见他的小女儿把在路上捡来的芭茅草一根根地从河里接到田里。她让水倒流,水就倒流了。汤员外一看,大喊:“我姑娘成仙了。”这时,他的小女儿已经站在云头上了。汤氏娘娘就这样有名了,她被人们当作菩萨供了起来,村民集资修建一座汤氏娘娘庙。村里一旦久旱不雨,人们就会把汤氏娘娘从庙里抬出来求雨,一求就下雨了。解放前,汤氏娘娘庙很热闹,方圆数十里的村民都会去庙里祈求汤氏娘娘赐福。
灶神信仰 解放前,千秋畲族村家家户户都祭祀灶神。在家中灶台上制作一个壁龛,把灶神请到壁龛里,每到除夕,家中的当家人会给灶神上一支香,有些家庭还会给灶神供奉一些菜肴,说一些好听的话,让灶神在去天上“述职”的时候,能够多为自家“讲”些好话,祈求自家在新的一年能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改革开放后,村民们建起了楼房,传统灶台逐步消失,该种灶神祭祀也渐渐没有了。
婚嫁习俗
畲族早期的婚礼仪式比较简朴,男女自由结合。明清以后,受汉族影响,畲族的婚嫁礼仪才趋向复杂,婚礼现场场面热闹、别具情趣。有特色的婚礼流程有拦赤郎、捡田螺、借锅等,整个婚礼流程在戏耍和欢歌笑语中完成。2010年7月,云梯畲族婚嫁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云梯畲族婚嫁习俗代表性传承人有雷春发、雷金花等。他们多年从事畲族民间民俗活动,多次参加省、市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为了传承畲族婚嫁习俗,乡人民政府文化部门制作了畲族婚嫁的相关制品,如具有传统特色的大红花轿、畲族嫁衣、嫁妆、迎亲锣鼓等,并组织表演队经常在宁国市元宵节和乡办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歌会上表演。2000年11月,宁国市文化馆根据畲族婚嫁对歌形式创作的舞蹈《畲乡盘歌会》在安徽省第六届艺术节中获得三等奖。
拦赤郎(杉刺拦路) 婚期前日,男方由全权代表、主要对歌手“对门赤郎”(汉语称“请凤客”)一人,对歌手“赤郎”(汉语称“行郎”)若干人以及媒人等组成迎亲队伍(总人数要双数),挑着礼担去迎亲。迎亲队伍走到新娘家门前,会被一群女性用杉树刺拦住,赤郎赤娘对歌、把三碗酒,一番嬉闹后,媒人要放鞭炮,并递去红包,赤郎小心地把刺挑开,女方家的人接过礼担,方可进村。该过程俗称“拦赤郎”。迎亲过程中若有拦路,则示意婚礼当晚要对歌。
捡田螺 中堂对揖,别称“捡田螺”。迎亲队伍到新娘家门前读对联后,走进新娘家门,女方送上绿茶并唱欢迎歌,男方一行要恭敬地站在厅堂小头(右边),女方主人走过去站在大头(左边)。然后主人和对门赤郎同时走到当中前沿,并排朝外对天地行作揖礼,转身朝里对香火行礼,两人再面对面行礼。无论是对天地、对香火或面对面,主人始终站在大头、赤郎站小头,两人的双手攀着对方的肩膀转来转去,礼让似的跳舞。之后,所有迎亲的人,与女方主人前去迎接的对等人都转来转去地行礼。礼毕,媒人请主人立于上方,逐一检查点验陈设在桌上的礼物,并递交给主人。
借锅 赤郎挑酒担到新娘家,女方当晚要吃男方送来的喜酒。赤郎烹饪菜肴用的炊具、餐具都得向女方借用,该流程称作“借镬”。午餐过后,赤郎手端桶盆,盆中点燃一对蜡烛,盛一包索面、一只腊鸡和一刀猪肉,还有一双脚绕(绑腿)布,恭敬地站在灶前,一伙女子立于灶后,灶间里挤满了人。桶盆里盛的索面,寓意婚事情意深长、世代友好,俗称“长长面,长长亲”。赤郎开始吟“借镬歌”。围观的人群有意推来推去,赤郎被推得脸红耳赤,歌词如果吟错或遗漏都不算数,要从头再吟,甚至会重复四五遍。接着,赤郎唱歌向女方借厨房用具,如锅、火钳、刀等。立在灶后的女子接应“礼数周全”,伸手接过桶盆。然后赤郎进行刷锅,待锅刷净后,把桶盆里的一刀猪肉放进锅里,并迅速盖上锅盖,意为借到了锅。灶边的众女子往往在赤郎刷锅时把纸屑或砻糠等撒进锅内,以此耍赤郎,无论多少次数,赤郎都得把锅洗刷干净。此外,赤郎需在灶前生火,并把火烧旺。但是在借锅流程开始前,烧火的木柴就被姑娘们淋湿了,赤郎在生火时被烟熏得直流眼泪,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更有趣的是赤郎杀鸡。该鸡是男方挑到女方家用于“请祖公”的。即,男方需在女方祖宗的灵位前告诉先人,新娘要到男方去“落户”了,请他们保佑新娘一生安康。在赤郎杀鸡流程中,赤郎要在一伙女性的团团包围下先抡起鸡笼,然后再杀鸡,要求鸡血不可滴在地面上。如果滴落地面,滴落一滴血需罚赤郎饮一碗酒。借锅过程,自成一格,充满欢乐。
撬蛙 晚宴中堂上首的第一桌供女方至亲坐,首位即照壁左边的一位请女方的舅公(女方妈妈的舅舅)坐。坐首席的至亲要赤郎请。赤郎把至亲叫到桌边,然后双手捧酒杯,杯上架一双筷子,逐一向亲人作揖后放到指定位子,该亲人就坐该位。如果女方的舅公、舅舅等较多,往往首席要摆双连桌。一般的客人则随意就座。酒过三巡后,开始“撬蛙”。赤娘(代表新娘的女歌手,新娘若是歌手的话也可自行去敬酒,不用请赤娘)端来桷盒,盒内点一双红烛、放两只酒杯,由一位姑嫂提着酒壶陪同。姑嫂先介绍一下新娘对所敬的客人的称呼,赤娘向该位客人作揖,然后唱敬酒歌——“一对酒盏红了红,端到桌上敬××(称呼),敬您××食双酒,酒筵完满结成双。”姑嫂向桶盆内的酒杯斟满酒,赤娘双手捧杯敬上,客人接过一饮而尽,然后往桶盆内放一个小红包。赤娘再敬第二杯。从首席的第一位敬起,然后每桌都一一敬。敬酒时,客人要掏小红包,故称“撬蛙”。这些红包钱,新娘会分给赤娘一些作为报酬,也分给姑嫂一些,被称作“分姐妹钱”,主要留给新娘带到夫家,以后给孩子做帽子、打银牌用。
夜行嫁 出嫁当日,新娘在“子时过了丑时上,新娘梳妆更衣衫……”的“催亲歌”歌声中开始梳妆更衣。云梯当地的畲族人认为,凌晨拂晓,途中行人少、清爽吉利,是行嫁的黄金时刻,所以天未亮新娘就开始梳妆了。旧时,畲族女性从做新娘那日起,需把头发梳成螺式或筒式的发鬓盘在头上,并载头冠、着花边衣衫。当代,畲族新娘的发型和衣着打扮,与畲乡当地的汉人没有多大差异,但仍沿袭在三更半夜梳妆更衣,早出娘门以图吉利,卯时入夫家门的传统。新娘由两位伴姑相随,走到厅堂向双亲告辞,与兄弟姐妹各含一口砂糖饭,寓意日后生活像糖一样甜蜜,谓“姐妹饭”,并用巾帕包好三口糖饭,藏在怀里带到夫家养千斤重的大猪,谓“千斤饭”。有的家庭还举行“留箸”仪式,意为新娘要去别人家了,父母就交给兄弟赡养。新娘面朝外站在中堂中间的小凳上,新娘的兄长或弟弟站其背后,左右手各拿一双筷子,从新娘腋下递给新娘,新娘接过从肩上把筷子还给递筷子的人,反复三次。然后由姨母把新娘搀到屋檐,撑开“行路伞”交给新娘沿途半撑半蒙地行路。相传高辛帝的三公主当年撑“皇伞”行嫁,于是世化沿袭畲族新娘撑“行路伞”行路。如今,有的畲族新娘在婚礼当天虽以轿车代步,依旧随身带着“行路伞”。
牛牯兑牛娘 一群姑娘(也有妇女在内)依依不舍地抬起嫁妆,送到新娘娘家的大门外。有的抬着嫁妆向东走,有的往西行,弄得赤郎束手无策,紧紧地跟在后面好言求情。一番戏耍之后,赤郎掏出早分包好的红包递给姑娘,表示送行谢意。姑娘也以红包回敬,预祝赤郎一路平安。这样相互赠送红包,谓“牛牯兑牛娘”。可是,调皮的姑娘牵过“牛牯”,却不兑“牛娘”,她们或是拿走嫁妆背上的“点心饼”(赤郎在途中吃的一种点心),或是往赤郎脸上抹黑。一番逗趣后,赤郎才能接过嫁妆赶路。迎亲队伍唱起:“感谢酒、感谢茶,感高六亲和东家,感谢姐妹来送行,郎今度亲转回家……”畲族人认为,耍赤郎往往会播下再到该村娶亲的种子。在畲族的传统习俗中,没有人耍赤郎的村,会被人说这个村的姑娘无能。
农耕方式
刀耕火种 畲族长时期保留了人类早期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有人考证“畲”字即“刀耕火种”之意。畲族在长期迁徙过程中,没有土地和农具,只有刀弩等简单工具,只得从事游耕和狩猎以及采集业。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一般是每年二三月,畲族人砍劈山上的杂木乱草,等干燥后,从山顶点火往下烧,该过程被畲族人称作“坐山火”,烧后一两天,等地面火温退去,撒上玉米、小米、荞麦或萝卜等种子,待苗长出后,拔草一两遍,即可等待收获。第二年,重新挖地、播种,种上三四年。因三四年后,土地肥力下降,收入不高,就不再种了,另换别的地方种植。这种“火田”多是缺水的旱地、贫瘠地,所种的作物多为耐旱作物,“辣椒当油炒,番薯食到老”是当年畲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畲乡梯田 自古以来,在一些具备水源条件的地方,畲民总要利用一切可能种植水稻。由于畲村位于地形复杂的山区,为了种植水稻,只能依山就势造梯田。清朝晚期,畲民迁居宁国云梯时,人少势弱,居住在山岭之上。他们不畏艰难,开山劈岭,把仰赖天雨的山坡开作旱地,把能够引水灌溉的山坡筑为梯田。经过畲民的世代积累,形成了壮美的梯田景观。
解放后,云梯畲乡梯田成倍地扩张,形状多样。有的田块细长狭窄,长度可达百余米,而其宽度有时不足一米,素有“青蛙一跳三丘田”之说。最小的田块,大小如盆,仅能容下几棵秧苗,却也有土石垒筑的像模像样的田埂。层层田埂错综繁复,使人难以数得清一座山究竟有多少块梯田。
春耕时节,畲乡梯田灌满了水,波光粼粼。畲乡农民在梯田中劳作,一群群白鹭追逐着水牛在新翻的田泥中觅食。插秧后,稻苗茁壮成长,梯田又变成层层叠叠的碧绿色。夏秋稻谷成熟,梯田又是一片金黄。
2000年开始,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云梯畲族乡的梯田大多改种雷竹、山核桃等经济林,但梯田的基础结构仍依稀可辨。
生活习俗
服饰 畲族人在着装上推崇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畲族传统服饰的主要特色体现在女性服饰上,以凤凰形态贯穿整体,故被称为“凤凰装”。“凤凰装”由服饰和头饰被组成,传统的头饰被称为“凤冠”,由银钳栏、头面、银金、国铮、奇喜牌、奇喜载、银链、古文钱等组成凤凰翘首的形态。服饰由上衣、裙子、彩带、围身裙、脚绑、鞋等组成。
上衣保留古典交叉衣领,呈三角形。袷部自边沿向内侧,间以红色、白色、黄色、绿色、蓝色共五色条纹;领部在条纹中间刺绣花卉或凤凰图案;胸部左右两侧三角区各绣一朵花卉或凤凰图案;袖子短而小,袖尾同样自边沿向上侧间以五色条纹;臂部和襟部都绣有各式花纹,但便装不绣花。裙子由两片布料组成,开襟在左右两边,用同色布扎成纽扣连合;裙子的下方刺上有规则的、长短不一的竖条线;裙子的前方绣有几何图案,便装不绣。畲族不论男女,在劳动时都扎布短围裙,称为“围身裙”,畲语又称作“拦腰”。围身裙是边长为30~35厘米的正方形,上方左右分别缝裙带。脚绑,即绑腿,整体为三角形,被绑扎成倒“人”字花样,上方左右和下方角各缝一条红带子。普通装的上方为白色边沿;盛装间以五色条纹在所有边沿,并在小腿位置绣花。鞋,即绣花鞋,用黑色布做面料,鞋面先绣上花卉和几何图案,俗称“千层底”。
畲族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畲族妇女一般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畲族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人称作龙髻,表示是传说中高辛帝的三公主戴的凤冠。冠上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饮食 畲族人的饮食习惯和当地汉族人的饮食习惯基本相同,主食为大米和甘薯米,杂粮有麦、高粱、小米、玉米、南瓜、马铃薯等,副食有竹笋、蔬菜、野菇、野菜、鱼、肉、蛋等。食用最多的肉食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
畲族人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畲族人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即把黄豆泡胀后用石磨磨成浆,再用温火烧熟,配以辅料,味道十分鲜美。竹笋是畲族人家中四季不断的蔬菜。畲族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个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竹笋除鲜吃外,可把鲜笋煮熟、撕成两半,晒干或熏干成笋干以便长期保存。
卤姜咸菜是畲族风味菜,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畲族的时令小吃有端午粽子、乌米饭、菅叶粽、糍粑等。乌米饭是“三月三”的节令食物,制作方法是用乌饭树的嫩叶捣汁浸糯米,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米饭,传说吃了乌米饭不怕蚂蚁咬。
畲族饮食禁忌,包括忌吃狗肉、猫肉、蛇肉;小孩忌吃鳝、鳗;忌用筷子打猫;忌用单手端茶待客;做客时忌吃光点心;年初一忌喝菜汤,不然整年出门要打伞;忌用脚踩地上饭粒,否则会遭雷击等。
畲乡谚语“无酒难讲话”,说的是畲民热情好客,善饮酒,常以自家酿制的美酒待客。客人一到畲族人的家中,主人一般不先泡茶,而是恭恭敬敬地用双手捧上一大碗米酒请客人品尝,这被认为是畲族人家里最高的待客礼节。一年四季,畲族人家中家家均酿有米酒,建房时有“上梁酒”;生日时要吃“生日酒”;定亲时要喝“定亲酒”;嫁女时要吃“嫁女酒”;娶亲时要吃“讨亲酒”。
清代末期,畲民迁居宁国,在千秋岭北面一带依山而居。畲民常年开山种地,身体劳累,需饮酒解乏。畲民又热情好客,但凡来客,必请客人饮上一杯清香宜人、甘醇可口的美酒。畲民先民不断总结云梯当地酿红酒的经验,结合畲家传统工艺,酿造出风味独特的红曲酒。每年十月,气温适中,适于酿酒。畲民家家户户取上等糯米,用饭甑蒸熟,待晾凉后用手把饭团搓碎,呈松散状,加入红曲(一种畲家特制的酒药)拌匀倒入缸中,再加入云梯千秋岭山中特有的山泉水,每千克糯米加1.5~2千克山泉水,用手搅拌均匀,盖严缸口,任其发酵。半个月后,再经常搅拌,使其发酵均匀,搅拌时需上下轻轻翻动酒糟。过一个月左右,发酵透彻,酒糟沉到缸底,红曲酒初步酿成。再用篾篓滤去酒糟,即制成红曲酒,该酒呈鲜红色,不浑浊。
住宅 旧时,云梯畲民多住在简易的茅寮,又称“寮棚”或“草寮”。茅寮以毛竹混搭树木构成骨架,以茅草覆盖屋面而成。屋架用藤条绑缚连接,呈网格结构,室内的立柱较多,俗称“千柱落脚”。茅寮的面积难以做大,一般占地约在20平方米左右。屋面为两面坡形,脊高3米左右,檐高2米左右。茅寮的四墙以小竹或竹片编扎成紧密的篱笆,部分辅以草帘挡风,不开窗户,不设隔间。
结构较简单的茅寮,横剖面呈“人”字形,屋面触地,没有墙,俗称“窝棚”,或称“仙人合掌”。制作该种茅寮时,地面上竖一列等高的树杈,杈上架一根横梁,横梁两侧斜靠几根毛竹或杉树条,其顶端用藤条与横梁绑紧,再绑上竹片横条形成坡面框架,最后在外面覆盖茅草。
茅寮是畲族的传统建筑,其最大优点是结构简单,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和维护较为方便。但茅寮低矮、阴暗、拥挤,夏不挡蚊虫、冬不御严寒,仅是一种最原始的居住方式。畲族人居住茅寮的习惯,与其生存环境和频繁迁徙有关。畲民认为,既然不能长期定居,也就不必为住宅投入过多的物力,可避免在迁徙时的舍弃之痛。
清代之后,各地畲民逐渐转入定居生活,从而出现了瓦寮。云梯畲民大多是在解放后建造瓦寮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让畲族人民安居乐业,云梯畲民才有了建造瓦寮的条件。
瓦寮为土木结构的瓦房,墙体大多以土石混砌而成,或以泥土夯筑。瓦寮大多为三开间,正中为厅堂,两边隔出厢房作为卧室。厨房、猪栏等建在后门或山墙一侧。有的家庭在大门前方建有廊庑,以方便农事劳动和杂物的放置。少数大户的瓦寮,房间多,设有天井,也有的家庭的瓦寮为两层楼房。
畲族人在民居选址时,坚守与农耕生活相适应的原则,一是不占用可耕地,二是可就近山田劳作。不论昔日的茅寮、瓦寮,还是现代住房,畲族人都是以便利农事为核心。因此,畲族民居都是依山就势,畲族人因地制宜,分散而居,各取所需。
畲族民居注重房子的功能要求。其位置、造型、坐向、门位以及厨房、餐厅、磨坊、柴草房、畜圈等用房的布局,都首先考虑使用方便。畲民认为房子坚固实用就好,畲族居民既有简约朴实之风,又集粗犷、厚实、天然之美于一体。瓦寮最能全面体现畲族民居唯重简约朴实的特点。所用的石材,多恰到好处地利用天然形状,较少经过人工整形。所用木质构件,除大门、厅堂等特殊部位,一般不做细致加工。厅堂内的陈设也很简朴,面朝大门的一方墙设条案,案上供奉祖先牌位,并放有香炉,案前放置大方桌。
特色菜肴
畲族人民在长期的山地游耕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在宁国云梯一带,至今仍流传着一些传统的畲族菜肴,如山粉粿、洋芋饼、腌蒸鸡、苋菜秆等。这些富有畲族特色的菜肴,符合现代人追求绿色食品的要求,因而受到普遍欢迎。
山粉粿 制作材料为糯米,山芋淀粉,食盐,生姜,味精,猪肉油汤。制作方法:糯米经冷水浸泡发胀后,用笊篱捞起,放入饭甑蒸成熟饭。糯米饭倒出晾凉、捣散后,把山芋淀粉加水调成糊状与糯米饭混合,再加入适量的生姜、水和盐,充分拌匀。用手把混合均匀的原料搓成团,再捏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小饼(粑粑),其大小厚薄视各人喜好而定。把小饼放入蒸笼中蒸熟,即为山粉粿。吃时,把山粉粿装盘,用猪肉油汤(最好为红烧肉油汤)浇在山粉粿上。山粉粿别有风味,在酒席上既可当菜又可当点心食用。
洋芋饼 制作材料为马铃薯,姜末,小葱,食盐,菜籽油。制作方法:挑选偏小的马铃薯(小于乒乓球),晾放一个月左右,以脱去多余的水分。做菜时,洗净马铃薯,加清水煮熟,剥去皮,用菜刀拍成或压成饼状。然后将其放铁锅里用菜油煎至两面呈深黄色,再加入姜末、小葱末或韭菜末、食盐、味精,略翻炒,起锅装盘。洋芋饼入口绵软,香味浓郁,老少咸宜。
腌蒸鸡 制作材料为农家土鸡,姜末,食盐,白糖,畲乡红曲酒。制作方法:土鸡宰杀后摘除内脏并清洗干净,整鸡放入锅中用水煮,加适量盐,煮至熟透便起锅(以筷子戳得进为度)。待冷后剁成鸡块,装入盆中,加入少量白糖、姜末和味精,最后倒入少许畲家自酿的红曲酒,拌匀后,装入陶罐或陶盆中腌制一段时间。腌制时间无严格要求,数小时、数日都可。用餐时,取所需之量盛入碗或盘中,放饭锅里或蒸笼里蒸熟即可食用。腌蒸鸡香气浓郁,味道鲜美。畲民在腌制时,可以视需要一次腌制几只鸡,随用随取,非常方便。
苋菜秆 制作材料为苋菜秆,要求选取老嫩适度的苋菜秆,摘去枝叶。制作方法:先要让苋菜秆发霉。把苋菜秆剁成一寸左右的小段,洗净后用冷水浸泡两三天,每天换一次水,泡至见水面起泡沫时,把苋菜秆淘洗干净装入小缸内,不能加任何佐料,让其自然发酵霉烂。霉好的苋菜秆存放备用,随用随取。
霉苋菜秆最好煮食,煮时加盐,另根据不同的口味选择加入辣椒、葱、姜等调料。煮时不可再洗,否则会失去原来的味道。煮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煮沸后起锅食用,或作为冷盘菜;二是用火锅炖煮,汤汁别有风味。畲民一般认为苋菜秆以火锅煮食味道更佳。
豆酱肉 制作材料为豆酱或麦酱,猪肉,食盐,姜,料酒,味精。制作过程:猪肉洗净切成方块入锅加少量水烧煮,水煮干后翻炒肉块出油。若油过多,可取出。接着加入适量的豆酱或麦酱翻炒上色,接着放入适量的食盐、料酒翻炒后,加一定数量的水烧煮,烧煮到可食用为度,加入适量的味精或鸡精,翻动均匀后出锅即成,食之有独特风味。
红烧毛芋秆 制作材料为毛芋秆,姜,大蒜,食油,料酒,食盐,酱油,味精,辣椒。制作过程:把毛芋秆撕去外皮,切成段,超大的大块段头需切成较小的段块,并用清水洗净。锅中加入食油加热,油熟后把毛芋秆放入锅中翻炒至软。放入适量的食盐、姜末、辣椒末翻炒一两分钟后加入少量酱油再翻炒,然后放入适量料酒、味精、蒜末翻动均匀后加水烧煮。加水烧煮时,未沸腾之前不能翻动,否则菜的口味会不理想。烧煮沸腾之后,用炉火炖,食用前放入适当的猪油味道会更好。
知识出处
《云梯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安徽省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志编纂委员会2018年在北京方志出版社所写的《云梯畲族乡志》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