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基础设施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梯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725
颗粒名称:
基础设施建设
分类号:
F299.24
页数:
14
页码:
23-36
摘要:
本段讲述了安徽云梯畲族乡基本乡情中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基础设施
建设
云梯畲族乡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梯畲族乡不断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翻越千秋关的河千公路;六七十年代,建设红旗、太子坑2座小(2)型水库及其小水电站;八九十年代,建设村村通机耕路、桥梁涵洞及农村电网。进入21世纪,北移新建石千公路(原河千公路石牌至千秋关段)云梯集镇段,相继建成千秋关隧道、宁千高速公路。为了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国家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村村通水泥路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饮用水工程、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等,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其中,千秋畲族村建设成绩显著,2014年,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5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公布为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公路设施 云梯畲族乡自古处于皖浙两省的交通要道。解放后,政府重视公路建设,并不断地对公路设施进行改造升级,高速公路通至千秋关。
河千公路 1957年4月,河千公路建成通车,云梯是终点站,河沥溪至云梯共51千米。云梯至千秋关5千米的盘山公路,因岭高坡陡,工程艰巨,难度大,技术力量不足,延至1961年建成。由于这段盘山公路弯道和陡坡未达到公路客运技术标准,于1963年进行整修,整修后仍不符合标准,于1967年再次进行改线降坡,于1968年竣工全线通车。千秋关盘山公路路基宽7.5米,弯道处达10米,路面宽5米,为泥结碎石路路面,改线2.49千米,填挖土方5.3万立方米,新建涵洞33处,总投资24.4万元。1972年,路面加宽至6米。河千公路越千秋关进入浙江省,经临安县直达杭州市,成为皖浙两省的重要通道。1991年,河千公路完成渣油路面改造,全线实现“黑色化”。
千秋关隧道 2004年2月,石千公路改建,云梯段从半月塘到千秋关重新选线建设,同时开始建设千秋关隧道。2009年10月,千秋关隧道建成通车,成为宁国市县道石千公路与浙江16省道的重要连接线,隧道全长830米,其中浙江段410米、安徽段420米,接线道路长1320米。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车速为60千米/时,路基宽10.5米,路面宽9米,隧道净宽10.5米,净高5米。千秋关隧道的建成通车结束了盘山公路过千秋关的历史,通往浙江的时间缩短30分钟,路程减少6千米,成为皖浙两省的快速通道。
宁千高速公路 2012年10月,宁千高速公路开始建设;2015年12月,全线通车。宁千高速公路是安徽省“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中“纵一”(徐州至杭州高速公路)及长江三角洲都市圈高速公路网中“纵七”(南京至金华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千高速起点为宁国市平兴村,接宣宁高速与宁绩高速,在宁国枢纽互通交叉,自北向南经梅林镇、中溪镇、仙霞镇、云梯畲族乡,终点是皖浙交界的千秋关,顺接规划中的南京至金华高速公路浙江段。宁千高速全长40.2千米,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00千米/时。
宁千高速云梯段由3个隧道和1个高架桥组成。其中,仙霞隧道为双向隧道,长度分别为1635米和1627米;中间坞隧道也为双向隧道,长度分别为125米和123米;千秋关双向隧道(安徽段)的长度分别为827米和836米。千秋高架桥长1200米,共有特大桥墩42个,最高的桥墩高达45米。同时建有千秋关收费站和千秋出入口临时匝道。
水利设施 云梯畲族乡自古多梯田,灌溉水源对农业影响很大。解放后,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兴建2座小(2)水库。为开发山区水能资源,共建设3座小水电站。
红旗水库 水库坐落在白鹿村境内,为小(2)型水库,属东津河水系。1966年10月水库开工,1967年4月竣工,国家共投资经费6.2万元。水库集水面积达2.3平方千米,水库大坝坝顶高程达86.5米,最大坝高24.5米,坝长70.0米。水库溢洪道底部高程达83.5米,底宽16米,防洪标准为368立方米/秒,设计流量为62.5立方米/秒。水库设计灌溉面积为765亩,有效灌溉面积为765亩,保证灌溉面积为765亩。水库年供水量为28万立方米。
太子坑水库 水库坐落在千秋畲族村境内汤公山脚下,为小(2)型水库,属东津河水系。1959年9月水库开工,1973年3月竣工,国家共投资经费1.18万元。水库集水面积达0.8平方千米。水库大坝坝顶高程达63.7米,最大坝高20.0米,坝长76.5米。水库溢洪道底部高程达60.8米,底宽10.8米,防洪标准为576立方米/秒,设计流量为32.1立方米/秒。水库设计灌溉面积为1300亩,有效灌溉面积为1300亩,保证灌溉面积为1300亩。水库年供水量为12万立方米。
千秋水电站 该水电站坐落在千秋畲族村境内,为小型水电站,属东津河水系。水电站于1972年11月开工,1973年11月竣工,建设共投入10.48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为6.082万元,自筹资金为4.40万元。水电站集水面积为10.0平方千米,发电水头为62.0米,引用流量为0.12立方米/秒。水电站安装型号为双喷针的水轮机1台、55千瓦的发电机1台,输电线路为18千米,其中10千伏线路为8千米、0.4千伏线路为10千米。水电站用电负荷为动力50千瓦、照明35千瓦,有4台加工机械,用电量为50千瓦时,有用电农户500户。随着高压电网进入云梯,千秋水电站于1984年停止运营。
白鹿一级水电站 该水电站坐落在白鹿村境内,为小型水电站,属东津河水系。1974年12月水电站开工,1976年6月竣工,建设共投入5.6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为1.61万元、自筹资金为4.0万元。水电站集水面积为3.5平方千米,发电水头为61.0米,引用流量为0.12立方米/秒。水电站安装型号为大戽斗的水轮机1台、40千瓦的发电机1台,输电线路为28.0千米,其中10千伏线路12.0千米、0.4千伏线路16.0千米。水电站用电负荷为动力44.5千瓦、照明25千瓦,有4台加工机械,用电量为44.5千瓦时,有用电农户530户。随着高压电网进入云梯,白鹿水电站于1986年年初停止运营。2003年11月,有民间投资对白鹿水电站进行技术改造,把原来40千瓦的发电机改成75千瓦的发电机;2005年5月,正式并网发电。
毛坦水电站 该水电站坐落在毛坦村境内,为小型水电站,属富春江水系。水电站于1999年开工,2000年7月竣工并网发电。水电站建设共投资130万元,由宁国市供电局、安吉县供电局、云梯畲族乡毛坦村三方按4:3:3的比例共同筹资,委托宁国市供电局康力公司管理。水电站集水面积为8.0平方千米,设计发电水头为86.8米,引用流量为0.8立方米/秒。水电站安装320千瓦和160千瓦发电机各1台。2011年,水电站被安徽省康源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收购。至2015年,毛坦水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达138万千瓦时。
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1999年,云梯畲族乡共有变压器14台(其中,专用变压器共2台),变压器总容量为520千伏安,农村无三相电,电线均为裸铝线,普遍存在电压不稳定、只能满足简单的生活照明用电的情况,农村居民人均年用电量约为50千瓦时。通过多次农村电网改造,至2015年,全乡有变压器41台(其中,专用变压器共6台),标准化配电台区覆盖全乡各个村落,农村三相电覆盖85%的用户,农村电压合格率达99.6%,农村绝缘电线已占总线路的60%,全乡变压器总容量达4100千伏安,全乡低压线路共135.6千米。2015年,年供电量达320万千瓦时,农村居民人均用电量达330千瓦时。2013年,国家共投资约500万元,建设2条标准化10千伏专用主干线,提高云梯畲族乡的供电质量和供电能力。
村村通水泥路工程 2005年,云梯畲族乡开始实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至2015年,全乡共修建31条57.9千米的水泥路。2005—2008年,全乡共修建4条路,达17.97千米,市财政对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补助为30万元/千米,共539.1万元。2012—2015年,全乡共修建27条水泥路,共39.93千米,财政补助为35万元/千米(其中,市财政为28万元/千米、乡财政配套为7万元/千米),共补助1397.55万元。
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 2007年,建成通往白鹿、云梯、千秋、毛坦村的光缆或电缆共50千米,光节点共12个。该乡较大的自然村都开通了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586户。2015年,全乡共有1609户安装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1%。
农村饮用水工程 2007年12月,建成白鹿工程,供水能力为118立方米/日,受益人口达986人,共投资32.55万元。2008年12月,建成云梯街道工程和毛坦工程,其中云梯街道工程供水能力为109立方米/日,受益人口为910人,共投资29.77万元;毛坦工程供水能力为31立方米/日,受益人口为258人,共投资11.43万元。2009年12月,建成千秋关工程,供水能力为48立方米/日,受益人口为400人,共投资21.84万元。2012年8月,建成云梯畲乡水厂工程,供水能力为900立方米/日,受益人口为2860人,共投资130.27万元。2012年10月,建成云梯管网延伸工程,供水能力为234立方米/日,受益人口为1950人,共投资100.5万元。
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 2012年9月,云梯畲族乡开始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对全乡道路、河流的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建设垃圾池,添置垃圾箱、运垃圾的车辆及垃圾处理设施,并聘请保洁员对各村民组道路进行日常保洁,聘请垃圾清运员对垃圾进行日常清运。垃圾处理实行从焚烧到填埋“村收集、乡转运、市集中处理”,保洁员和清运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有了长效机制。
千秋畲族村建设 千秋畲族村是少数民族村。2010年,该村被列入“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建设试点。2012年,实施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2013年,该村被列入安徽省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森林村庄建设、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在国家项目资金支持下,通过乡、村的共同努力,村庄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村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道路建设 村组通道路建设,2007年完成3千米云铜路道路的硬化,2012年完成西太路、千秋关路、桃树坞路共7.43千米道路的硬化,2013年完成铜岭路、西仰路共2.7千米道路的硬化,2014年完成大四路、铜百路、太仰路、环库路共3.1千米道路的硬化,2015年完成铜岭关路1.9千米道路的硬化。至2015年,村组道路硬化率达100%。
户户通道路建设,2008年千秋畲族村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水泥路每平方米补助10元,花坛每平方米补助20~50元。2008年有34户获得19104元补助;2009有21户获得19537元补助;2012年有32户获得42062元补助。至2013年,9个村民组、80%的农户完成户户通道路硬化。
电力设施建设 在推进新农村电网建设中,2008年,宁国市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试点工作,千秋畲族村成为全市首批15个获“新农村电气化村”称号的试点村之一。2013年,该村共有用电农户350户,供电设施有变压器6台,其中在2011年、2012年共改造了3台,总供电能力达600余千瓦时,其中村民用电量达450千瓦时、畲族风情园用电量达110千瓦时,完全满足日常用电量。
通信设施建设 千秋畲族村设有电信代办点、电话代办点、邮箱。至2013年,该村的有线电视(含卫星电视)覆盖率达100%;网络开通率达100%,全村的电脑拥有量达200余台。全村通信顺畅,共有固定电话110部、手机1080部,村民主要使用电信、移动通信网络,电话普及率达98%。
村庄亮化建设 至2013年,全村已在云铜路、千秋关老路、铜岭路、西太路安装仿古路灯108盏、普通节能路灯35盏,在畲族风情园安装仿古路灯10盏、草坪灯20盏、激光灯6盏,公共场所及村主要建筑共安装灯带900米,70%的村组道路和户户通道路以及公共场所都实现了亮化。为了确保全村范围内的路灯正常照明,千秋畲族村建立长效维护机制,千秋畲族村村委会(甲方)与承包人(乙方)于2013年1月签订《千秋畲族村路灯维修、维护工程协议书》。
特色村寨改造与保护 为了突出畲族文化底蕴,增添畲族建筑元素,在村入口处建造特色村寨门楼,对环村道路沿线的65户农民住房,统一按照“灰色墙面砖、特色木格子窗、安装畲族图腾标识”的民族风格要求进行改造。对有历史价值的民居进行修缮和保护,充分展现畲乡民居的历史变迁。
在中心村建设畲族文化墙,再现畲族群众早期农业生产和农耕生活场景。在村庄道路旁安装带有“畲”字的箱形路灯。发掘、整理、展示畲族文化,组织排练畲族民歌、畲族舞蹈、畲族婚嫁等表演节目。云梯畲族民歌、畲族婚嫁习俗已申报并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蓝开友、雷金花(女)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每年举办“三月三”歌舞文艺会演及民俗展示活动,村民着畲族传统服饰参加活动,营造出浓厚的畲族文化氛围。
2011年,在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及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千秋畲族村村民朱马根回乡创业,村企共建千秋畲族风情园。2012年,畲族风情广场、接待中心、宾馆、酒店等一期工程项目相继竣工开业。为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传承,2014年,千秋畲族村在中心村开始建造千秋畲族文化礼堂。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为方便村民办事和解决问题,2012年,千秋畲族村结合民族特色和公共服务职能,对千秋畲族小学原校舍进行改扩建,建成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科技信息及就业服务、群众议事等便民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后,便民服务大厅面积有35平方米。
为方便村民生产和生活,在中心村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坚持因地制宜、功能整合的原则,先后建设法治文化广场、人口文化广场、村卫生室、农家书屋、留守儿童活动室、室外体育健身广场,及畲酒红超市、小龙便民超市、桥头便民超市等5家便民超市。
环境连片整治 2012年6月,千秋畲族村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总投资达272.5万元,其中省专项资金160万元、乡村自筹112.5万元。
根据山区村庄布局特点,生活污水处理采用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居住较为分散的农户采取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2012年,千秋畲族村共完成60个沼气池的建设任务。在村民居住集中、人口比较密集的中心村,采用“A/O生物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的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处理生活污水能力为120吨/日。中心村居民共850人,受益人口达800人,按照山区农户生活习惯,以居民每天生活污水排放量100升/人计算,每天产生生活污水80吨,通过同步建设的3.6千米污水管网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生活垃圾治理项目涉及5个自然村,总人口达1173人,受益人口达1173人。按人均产生垃圾1.5千克/日的标准,项目区每日产生垃圾约1.7吨。治理工程完成后,共新建垃圾房16座、垃圾转运站9座,新增垃圾转运车1辆、垃圾清运车4辆、垃圾渗沥液收集车(吸粪车)1辆、垃圾桶100个、清扫保洁人员5人,日处理垃圾能力达2吨。按照“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市处理”的方式,千秋畲族村实现项目区生活垃圾定点投放、清运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99%以上的目标。
千秋畲族村开展饮用水水源治理,对太子坑水库坝上及铜岭关居民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新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截污坝2处,新建固定的永久宣传标牌10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为了让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走进群众,让群众更多地了解和参与该项工作,并接受群众的监督,在项目区公路沿线设置宣传标语牌;制作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宣传片和宣传图片展;印发《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宣传单、宣传册;在村务公开栏点对相关物资和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公示。通过系列宣传教育工作,群众知晓率达99%以上,该村村民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为建立长效机制,2012年8月,云梯畲族乡制定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长效运行资金测算及保障措施,每年从乡财政专项资金中列支7.32万元,用于千秋畲族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长效运行、管理和维护。
森林村庄建设 2013年4月,千秋畲族村中心村绿化工程开始施工,5月下旬基本完工。由于8月出现严重的干旱,绿化苗木成活率不高,经过补植抚育于10月底通过验收,新增绿化面积31亩,建成后绿化覆盖率达52%,道路、河渠绿化率达92%,人均公共绿地为18平方米。
该村进行道路绿化,在云铜路道路两侧栽植紫叶李、石楠、红花檵木球等共520株,麦冬草坪共1100平方米,丛植色块共980平方米,建成后绿化面积达10.2亩;在西太路道路两侧栽植紫叶李、红花檵木球、红叶石楠球等共346株,麦冬草坪共700平方米,丛植色块共95平方米,建成后绿化面积共3.6亩;在千秋关老公路两侧栽植广玉兰、紫薇、红叶石楠球共1550株,建成后绿化面积共7亩。
该村对水库、河流进行绿化,在环太子坑水库栽植红梅、桂花、罗汉松、柳树等共1593株,果岭草共6500平方米,麦冬草坪共2800平方米;在千秋关激浪漂流段两侧栽植柳树、女贞、红花檵木球等共604株,果岭草共520平方米,马尼拉草坪共550平方米。
开展公共休闲绿地建设。在村委会广场栽植香樟、桂花、广玉兰、茶梅等共107株,丛植色块共550平方米;在千秋畲族风情园栽植精品高大乔木银杏、香樟、罗汉松等共265株,果岭草共6000平方米。
对居民庭院进行绿化。根据条件,在全村农户庭院修建花池,共栽植多秆杜鹃193株、丛植色块1200平方米。
在绿化管护上,2013年1月,千秋畲族村村委会与本村绿化养护员签订《绿化养护协议书》,工作要求:养护员每月进行1次村庄绿化修剪;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制止破坏花草树木的行为;及时预防花草树木的季节性灾害;及时更换干枯苗木。养护员的待遇是每月管护费1000元。
农民文化乐园建设 2013年,千秋畲族村被省文化厅列为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村,开展乡村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工程。按照“一场(台)、一堂(室)、一墙(廊)、一站”[文化广场或表演舞(戏)台,学堂或文化活动室,文化墙或文化廊,志愿者服务站]的基本要求开展建设,并使用全省统一的“文化乐园”标识。
中心村建设面积为10000平方米的畲族风情广场,用于举办每年“三月三”文艺演出、民俗表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广场内建有140平方米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千秋关舞台。中心村的堂(室)建有畲族文化礼堂、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留守儿童活动室,配置电视机、VCD、投影仪等设备,可在该处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党员教育活动。中心村文化墙(廊)建设是在村道两旁、村委会、旅游景点等墙面绘制2000余平方米的畲族文化墙;在广场周边建设40平方米的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地展示千秋畲族村的村史、风情、风物、风采、风光。建设志愿者服务站,开设便民服务大厅,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
知识出处
《云梯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安徽省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志编纂委员会2018年在北京方志出版社所写的《云梯畲族乡志》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