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福鼎饼花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001
颗粒名称: 十一、福鼎饼花工艺
分类号: J218.3
页数: 3
页码: 134-136
摘要: 它是二百多年前,福鼎当地民间艺人独创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特有手工技艺形式,是专门贴在中秋月饼上的一种装饰画。表现内容以戏曲题材为主,形式新颖,有美人式、八景式、八果式、团式等。画面色彩鲜艳、热闹,以红、黄、绿、桃红等色为主,线条清晰,民间和地方特色极浓,群众非常喜爱,流行于闽东霞浦、福安、柘荣各县和浙江的平阳、苍南一带,各地群众都习惯于在小孩排饼赏月后,吃了中秋饼,把一幅幅饼花贴在自家大厅壁或房间壁上装饰欣赏,成为福鼎和这一带流行饼花地方的一种特有的节日风情。同时创作了独特美人式、八果式、八景式等饼花,为全国罕见。2005年10月,福鼎饼花工艺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关键词: 文化遗产 福鼎 饼花

内容

它是二百多年前,福鼎当地民间艺人独创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特有手工技艺形式,是专门贴在中秋月饼上的一种装饰画。表现内容以戏曲题材为主,形式新颖,有美人式、八景式、八果式、团式等。画面色彩鲜艳、热闹,以红、黄、绿、桃红等色为主,线条清晰,民间和地方特色极浓,群众非常喜爱,流行于闽东霞浦、福安、柘荣各县和浙江的平阳、苍南一带,各地群众都习惯于在小孩排饼赏月后,吃了中秋饼,把一幅幅饼花贴在自家大厅壁或房间壁上装饰欣赏,成为福鼎和这一带流行饼花地方的一种特有的节日风情。
  福鼎饼花的历史,有艺人相传,清乾隆间,就有百子花,以后又有手绘团式饼花。福鼎于乾隆四年置县,由于置县后人口增多,经济繁荣,也带来文化繁荣,县城庙宇增多,各种迎神庙会和民风民俗活动也跟着丰富起来。绘画饼艺人,他们能书能画,能彩扎。特别是清末民初出现民间艺人群体,这时的代表人物有陈赞、叶汝舟、江梅、庄晋康等人。同时创作了独特美人式、八果式、八景式等饼花,为全国罕见。饼花的题材,主要为戏文,所以饼花艺人常带学徒一起看戏,看完社戏当夜创作。到了民国一位演木偶戏名叫通玲将手绘饼花刻在木版上,木刻饼花从此开始,以后出现了南阳潘记木刻饼花作坊,文成堂饼花,巽城朱元胜饼花。抗战胜利后,上海洋版戏文图,如“火烧红莲寺”、“白蛇传”等冲击福鼎饼花市场,这种戏文图发展到文革前夕,文革后中秋饼花出现简装与高档装潢,原来的饼花一去无踪。
  饼花主要可分为百子花、团花、泥金饼花和木刻饼花四类。
  1、百子花:百子花是剪纸形式的饼花。百子花创始年代,缺乏文献,从艺人口述了解,在清乾隆时就有百子花。百子花是以红、白、绿三种色纸剪成,白纸剪人物的手和脸,红纸剪衣,绿纸剪裤(或者绿纸剪衣,红纸剪裤),用墨色画五官,然后拼贴而成。人物以儿童为主,所以称“百子花”。又因“百子花”画面较小,只有拳头大,所以叫“拳头花”,每个月饼只贴一个人物。
  2、团花:团花是绘画形式的饼花。团花的创作,出现于清末。是艺人画在纸上的圆形饼花,叫“团花”。“团花”格式圆,大小有直径四寸、六寸两种,直径四寸的画一至二个人物,直径六寸的画二至三个人物。内容以戏曲为主,人物的周围以色彩勾上五彩祥云衬托。
  3、泥金饼花:泥金饼花是在团花的基础上发展,它的画法是工笔重彩,加上金色,画面富丽堂皇,形式由团式发展有“美人式”、“八果式”、“八宝式”,并以人物多少标定月饼的重量。泥金饼花画面细致,以粉抄脸(分浓淡画法,民间艺人俗称抄脸),五彩画衣冠,金色勾袍甲,兰、绿色填地(底色),粉彩点花果,色彩鲜艳,所以叫“泥金饼花”,其工价往往比月饼本身高好几倍。泥金饼花最盛行时期,约在民国十至二十五年间,内容以在福鼎溪江神台演的谢神戏为主,也有当地风俗画,如描绘当时当地社会过中秋节情景,如相互送礼儿童排饼赏月等场面。
  4、木刻饼花:民国初年,福鼎有位木偶戏艺人叫林通铃,看到饼花销路很好,他就收集些饼花稿,刻在木板上,用墨来印,在墨线基础上填色彩,这种木版饼花,人物脸部不印五官,是在印完之后,再用粉料开脸,画出五官,民间艺人称这种饼花为“洗脸饼花”。不久,福鼎县城关文成堂书坊陈厚瓒,城关附近南阳潘记也先后刻木板印制饼花。这两家印制比较完整,颜色基本定型,主要用水料,如洋红、洋绿、紫、黄等色。后来温州叶新大石印局和福鼎潘宗銮石印局,进一步把饼花稿描在石印上印饼花,以后还有福鼎巽城朱元盛、朱英贵,仿水印木刻效果,刻制套色水印木刻饼花,天色还分浓淡。文成堂陈吉人、林弼受新兴木刻的影响,吸收新木刻线条刻制饼花,这都是福鼎饼花创作的进一步发展。直到民国三十年左右,上海洋版戏文图推销到福鼎市场,色彩既鲜艳,价格又便宜,就逐渐代替了福鼎木刻饼花。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洋版戏文图推销中断,木刻饼花又一度盛行起来。抗战胜利后,上海洋版戏文图再次推销我县,又代替了福鼎饼花,从这时起,福鼎木刻饼花的流行,就一直衰退,1958年大跃进文艺放卫星时桐山文成堂又恢复饼花生产并创作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好”等新内容的饼花。
  福鼎饼花融合多种艺术形态,本身并非单一艺术形态。百子花与剪纸艺术相似,手绘团花、泥金饼花本身就属绘画艺术,木刻饼花则与木刻,木版年画相似,除百子花外,许多饼花是艺术创作于当地及周边地区戏曲艺术,对于研究同时期当地戏曲艺术也是一个重要史料。福鼎饼花记录了当时地方戏曲,并被福建省戏曲研究所做为古戏单研究,有的饼花还记录了地方民俗和当时发生重要事件。特别是构图独特的“美人式”饼花,把美人与武戏相结合的画法,为全国罕见,我国著名收藏家王树村给予极高评价。
  福鼎饼花与中秋民俗活动相依存,本身已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送中秋饼,到斗饼花,贴饼花,都形成与中秋民俗相互依存的特色。
  2005年10月,福鼎饼花工艺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地名

福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