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巫垦场开发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633
颗粒名称: 诗巫垦场开发史略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3
页码: 327-329
摘要: 诗巫位于北婆罗洲砂劳越拉让江中部,原属英国殖民地,为未开发的荒野。本世纪初叶,经过侨领黄乃裳招募福州籍华工前往垦发,今已成为繁华的都市,列为马来西亚砂劳越州第三省会,人口十万以上,福州籍(包括闽侯、闽清、古田、屏南、永泰等县)侨民占百分之八十以上,通行福州方言,别称“新福州”。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垦场

内容

诗巫位于北婆罗洲砂劳越拉让江中部,原属英国殖民地,为未开发的荒野。本世纪初叶,经过侨领黄乃裳招募福州籍华工前往垦发,今已成为繁华的都市,列为马来西亚砂劳越州第三省会,人口十万以上,福州籍(包括闽侯、闽清、古田、屏南、永泰等县)侨民占百分之八十以上,通行福州方言,别称“新福州”。现将开发史略,简述如下:闽清黄乃裳(1849—1924)鉴于清政腐败、民生凋敝,欲从海外寻找新地为福州移民垦殖场所,遂于1899年9月遍历新加坡、马来亚、苏门答腊、荷属东印度群岛(印尼)实地勘察,费时半年,却无所得。
  次年,经女婿林文庆博士介绍,他得到砂罗越国王(拉者)的同意前往当地拉让江流域察看,由诗巫上溯加拿逸上下观察十三天。见该处尽是未经砍伐的原始森林,察其草木,尝其水土,知土质肥沃,为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乃往古晋与当时华人首领“甲必丹”王长水商谈移民开垦计划。王长水极表赞同,并介绍黄乃裳谒见砂罗越第二代提者查理士布洛克。经签订垦约十七条,以黄乃裳为负责人,向拉者借款三万元作为开办费,借期五年,由林文庆、邱叔园二人担保。黄乃裳当即返回国内,招募福州籍农工下南洋垦荒。同时,又在诗巫新珠山建大草屋六间,作为移民暂居之所。
  计自1901至1902年间,黄乃裳先后招工三批,第一批72人,于1901年2月20日到达诗巫新珠山;第二批535人,于1901年3月16日到达诗巫黄师来及新珠山;第三批511人,于1902年6月7日到达诗巫。三批总共招工1118人,全是原福州府管辖的闽侯、闽清、古田、屏南、永泰等县的农工。新珠山最先开发,是福州籍人在诗巫的发祥地,故诗巫别称为“新福州”。
  1900年12月6日,黄乃裳同力艾生等到古田招工,在旧城三保堂召集各乡信教农民聚会,告诉大家与砂罗越订立移民垦约之事。与会乡亲闻讯,群情振奋,踊跃报名应募。横洋的陈天送、陈玉养、陈玉润、陈家善、陈天垂、陈天庇、陈天高、陈天炽、陈天钦,岭南的程玉贡、程尚云、程增盆、程尚饬,梅坪的雷宗庆、雷国赞、雷国捷、雷国清,大乾的吴高春、吴春菊,墩兜的丁承恩、丁兴宽、叶玉云、苏求恩等首先响应,走在前头。
  这些人于当月16日动身,步行至水口,转船下福州,暂住福州仓山天安堂。黄乃裳指定陈天送为古田帮第一“甲”长,管理本帮账目。过了五天,由力艾生、陈观斗率领古田帮搭乘日本轮船去厦门。船至闽江口白犬洋时,风浪大作,轮船剧烈摇晃,众人晕船呕吐不止,苦楚难当。次日,抵达厦门。住了三天,古田帮又搭丰远轮前往新加坡,船行七日,风平浪静,安然抵达。上岸后,古田帮借宿华民政务司署,由甲长轮流看守,出入必须请准。时新加坡有长乐侨民误以为黄乃裳招工是卖“猪仔”,遂挑拨古田帮的人逃跑。有三个古田人信以为真,越窗逃跑。力艾生得知后,迅速报请华民政务司转报警察署追缉,但未找到该三人下落。在新加坡住五天后,有69人搭乘煤炭船去古晋(砂罗越首府),力艾生与陈观斗则按原约同行。到了古晋无处栖身,幸经王长水商借怡发粉厂暂居。乡侨初来异地,见淡水如命,竟赴粉池洗身,其劳顿困苦,可想而知。
  翌日,当地省长召见甲长,询问黄乃裳招工之事,颇为满意,遂同意派船运送古田帮往诗巫。1901年正月十九下午,载着古田帮的轮船从古晋起航。二十日早晨,船过拉让,沿江上溯。下午4时,安抵诗巫。众人上岸后,只见市面萧条,商店二十余间,无寄居之所,乃步行至新珠山,安歇在黄乃裳预建的茅屋中。古田帮落脚的这个地方,地坪铺以杂木,四周围以“加正(”叶片挂的遮蔽物),厨房备有大鼎(锅),以供众人炊事之用。住了十几天,力艾生到埠,经与甲长陈天送商请,把古田同乡迁居王士来开发,粗建茅房屋住。不几日,痢疾流行,死了十余人,其中最惨者为林炳传一家四口死三人。
  同年三月初五日,黄乃裳率乡侨535人到诗巫,古田同乡在王士来上岸,其他分别前往新珠山三河村、前南村等处。以后,古田及屏南同乡又分居新路及上下两坡。
  黄乃裳对侨工量才使用,凡能锯“红柴”者往上游工作,锯就红柴卖与“福州垦场公司”,以为建店屋之用。侨工三个月建了三座店屋,设立公司,经营杂货生意。
  在诗巫垦荒的头三年,侨工们生活极其困苦,都是靠种植谷物、番薯、树薯、蔬菜等充饥。三年之中,死去75人,送到新加坡、马来亚各地达数百人,留在诗巫垦场的只剩下600多人。
  1904年,诗巫垦务开始试种橡胶,1906年起大量种殖。八年后,树胶大量生产,每担值700元,侨工生活大大改善。此后,南渡侨胞日渐增多,垦场继续发展,如泗里街、明那丹、加拿逸、加昂、岑南、木胶、芦兜、拉让、拉劝、万年烟等地都被开发了。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明都鲁、成邦江、林萝、老越等地也扩大开发。
  随着垦场工作的发展,诗巫的工商业蒸蒸日上,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尤为突出。据统计:1901年至1950年间,华侨学校占百分之九十,其中虽有几所教会学校,但校政大半操在华人之手。据1980年调查,华校小学有53所,学生一万三千多人;中学有17所,学生一万多人。诗巫之所以成为繁华的新福州,与其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不无重大关系。
  今天的诗巫,一派都市繁华景象,人口已超过十万,与百年前黄乃裳带领福建人开发诗巫时人口不及千、荒草遍地相比,诚有天壤之别。黄乃裳和“福州府”属各县侨民 ,为发展侨居国的经济立下汗马功劳,将有口皆碑,难以湮没。
  注:本文摘自《古田文史资料》(第二辑),略有修改。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立鹗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