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上挑夫的零星记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586
颗粒名称: 官道上挑夫的零星记忆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2
页码: 243-244
摘要: 民国期间,往来于宁德县城与福州之间官道上的旅人与货物络绎不绝。二百余里的路途上,罗源城、丹阳古镇、连江县城以及馆头等地都算得上是“人好居”、“好风光”的热闹地方。路途各村庄中散布着无数的客栈,沿途星散着古旧的凉亭、桥屋、宫观,在这些旧建筑的旁边,多有神龛、石碑、摩崖石刻。就宁德与罗源境内而言,大道旁可见到罗源白塔岭南宋摩崖“子翁所赏树石”、白鹤岭上的明清摩崖“海阔天空”、“海鹤雄观”等,还有清代宁邑翰林魏敬中撰写的《修界首岭记》碑等等。大道旁偶有蔽荫的古树,清洌的泉眼——以及泉眼边始终安放着的一个粗瓷碗或带着长柄的一头尖的舀水竹筒,这些都给挑夫和旅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管道

内容

民国期间,往来于宁德县城与福州之间官道上的旅人与货物络绎不绝。二百余里的路途上,罗源城、丹阳古镇、连江县城以及馆头等地都算得上是“人好居”、“好风光”的热闹地方。路途各村庄中散布着无数的客栈,沿途星散着古旧的凉亭、桥屋、宫观,在这些旧建筑的旁边,多有神龛、石碑、摩崖石刻。就宁德与罗源境内而言,大道旁可见到罗源白塔岭南宋摩崖“子翁所赏树石”、白鹤岭上的明清摩崖“海阔天空”、“海鹤雄观”等,还有清代宁邑翰林魏敬中撰写的《修界首岭记》碑等等。大道旁偶有蔽荫的古树,清洌的泉眼——以及泉眼边始终安放着的一个粗瓷碗或带着长柄的一头尖的舀水竹筒,这些都给挑夫和旅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终民国时期,官道上都有不太平的地段。尤其时局动乱时,一些险峻的地段,盗匪出没。到了四十年代末,盗匪十分活跃。据一些老挑夫记忆,在宁罗交界的官道上,飞鸾岭一线的车里湾、南门楼,白鹤岭一线的圣殿、界首等路段,就有拦路的毛贼。而连江的三岗,以及北岭的一些地段,也时有土匪出没。当然,这些土匪多半是一些拦截单行商客的蟊贼,大队商队是不惧怕他们的。洋中一位名叫彭官助的老挑工曾经回忆,当年(估其时间约在三十年代)挑茶去省城,途中多在丹阳集中,待有数十人时,方敢起程。旅人可以跟随着“福州担”商队行走,也可雇一种简易的轿子——“挑”——前往省城。这种“挑”,是由两支竹杆加一座竹椅,上无雨篷,用绳扎牢,再加上用绳与竹片连成的搁脚即成。由于旅人行路速度要快于“福州担”,他们多半选择在罗源、丹阳、连江等城镇中过夜。
  挑夫们有自己的“装备”,如备用的草鞋、包着铁皮的柱杖(俗称“驮马”)、以及适用的扁担——多半为一种两头翘起富有弹性的竹或木制的扁担。春夏季多雨,还需带上伞和油纸(或油布)。这油纸就是制作纸伞的原料,厚实的纸张浸过桐油纸有三四尺方圆,挑茶时遇小雨,就要及时地用油纸将茶袋包严实,袋子的上下端都用绳索扎好。挑夫们边打着伞,边行路,艰辛自不待说。挑夫们多半也带着一二件较为干净的衣服和一双自制的布鞋,到了省城繁华之地,卸下挑子后,就换下草鞋与粗衫,在城中看世界与找生计。
  在挑夫的记忆中,这条路是由人们一步步走过的,没有听说过使用畜力。这或许因为这条官道上存在着一些险竣的地段。如白鹤岭的部分地段,就不适合马匹行走,——日军第六十二混成旅团从福州撤抵宁德时,就有军马跌落于白鹤岭道下的深谷之中。
  在《福州传》中,那位显得有些彷徨的行吟者,对省城的繁荣有许多新奇的印象。在后来的挑夫眼中,福州城内也有着宁德城里看不到的景象和道不尽的话题。
  自古代以来,福州台江码头到南公园一带,因水陆交通的便利,商业素称繁荣,民国时期,这里集中了大批的会馆、商行、钱庄、货栈、囤仓、码头,以及百货商场,还有汤池、会所、酒楼、茶楼清唱馆、电影院、戏院等等。解放前夕,福州城内有着畸型的繁华。台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码头附近的江面上,有几十条小艇专营皮肉生意,谓之“花船”。挑夫与商人们甫一靠岸,就有妓女上前招揽生意。挑夫们大都也在这一带,寻找返回宁德的货担。有问不着回程的活计,在福州城中盘桓数十天者,就可能将盘缠用尽,落个“福州城内好风光,无奈不是自家门”的境遇。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