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唯一号: 130835020210000743
作品名称: 卜居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246.pdf
责任者: 朱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22.744
主题词: 古体诗-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背景 这首诗约写于宋乾道九年(1173)癸巳,是朱熹为谋划在建阳云谷另建新居,以图晚年终老之计而写。事因宋乾道六年正月,朱熹七十岁的老母祝氏亡故,由精于风水的蔡元定择地,将祝氏葬于建阳崇泰里后山天湖之阳的寒泉坞。由于路途遥远,他在建阳西北芦山峰巅的云谷建筑了三间草堂“晦庵”。后来,又在寒泉坞建筑了寒泉精舍,边守墓边教收弟子。从乾道六年起,寒泉精舍便成办他讲学和著书立说的主要地方。不久又发现云谷为一理想环境,风景绝佳,遂动手在其巅建构晦庵草堂。该草堂始于乾道六年,全部落成于淳熙二年乙未,历时五年。朱熹在晦庵落成写的《云谷记》中曾说:“予常自念,自今以往,十年之内,嫁娶亦当初毕,即断家事,灭景此山。”《卜居》一诗即为这一意向的具体写照。 浅析 朱熹自绍兴十三年遵父命奉母迁五夫已历三十载,故此诗开头两句有“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之句,亦可证此诗为刚发现云谷并动手建晦庵不久而写,故此诗重点是写卜居云谷的打算和缘由。全诗分四层:头四句,是写他对原住地五夫里屏山下寓居三十年的追忆,指出其不尽如人意之处(即“村墟近”,不大幽静),其后六句,写云谷秀丽的山川景色和良好的生活环境,说明此处卜居的缘由。再后四句,写动手建云谷晦庵的情形。最后十句,是对未来迁居云谷寄情山水,潜心著书立说的生活情趣的展望。语言平易贴切,写景叙事生动逼真,有陶渊明《归田园居》韵味。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朱熹诗选365鉴赏》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书选取朱熹不同时期的365首诗作进行了注释、浅析和背景介绍。注释部分对那些难懂的文言词语、特殊句法,作了通俗的解释。浅析部分把诗作同情节、人物和朱熹创作的视角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鉴赏。全书还按朱熹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交待了创作的历史背景,该书是普及性的大众传媒选本,又是别具学术风格的诗学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