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长涧四首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唯一号: 130835020210000734
作品名称: 杉木长涧四首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227.pdf
责任者: 朱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22.744
主题词: 古体诗-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背景宋乾道四年七月(1168)戊子,崇安发生大水,朱熹“奉府檄行视水灾”,“熹以崇安水灾被诸司檄来与县官议赈恤事”。当时,这场水灾为害惨烈,吞没田园庐舍,死伤数百人。朱熹参与救灾,在荒山穷谷奔走了十多天。他从寺溪经杉木,入长涧出杨村,但见房舍阡陌全浸泡在洪水之中,尸骨狼藉,悲号震野,乃赋此诗,以抒发他对遍地哀鸿的无限怜悯之情,并对“今时食肉者”敷衍塞责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现象进行了严正的斥责。当时浦城一带盗贼猖獗,乘机扰民,崇安士民人心大震,纷纷上书县、府告怨。朱熹为了安抚百姓,应知县诸葛侯所请,与左朝奉郎刘侯如愚协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 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按当地受灾人口散发于民,使其不致挨饿。五月,朱熹被省札趣就职,辞。因春夏之交崇安发生了大饥荒,随之爆发了饥民起义。当时,国子监学录魏掞之以论《曾觌去国》,勾起他道学家的救世、犹世傲骨,他不愿与奸佞为伍,这也是他极力辞职的一个原因。七月,又发生了崇安的水灾。朱熹只好奉府檄视察灾情。省札屡促就职,他以行视察灾县繁忙为由,又固辞。 浅析按分析,这四首诗不是同时间写,应是这阶段他参与赈灾活动的记实。总得来说均为古体诗,长歌、五绝、七绝并存,不追求形式上的一律。第一首:体裁为古体,是朱熹对这次灾情惨烈程度及赈灾工作的全面实录。前十二句写饥荒未克,水灾又来所给老百姓造成的祸害程度,后二句叹自己为一介寒儒,无职无权,为未能替灾民解除痛苦而深感羞惭。这里表面是写自己的内疚,实则通过“我非肉食徒”、“所惭越尊俎”等语言,隐含着对当权者不关心民瘼的谴责。第二首描写自己起早贪黑的赈灾路线和对当地老百姓所抱有的同情心。第三首描述县官们开仓赈济的场面,但那只是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困难和问题。第四首是第一首所写的灾情及灾民苦况的补充。诗中描述的灾情全为亲身所见,所抒感喟发自肺腑,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充分表露了朱熹关心民瘼、恤民爱民的思想感情。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朱熹诗选365鉴赏》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书选取朱熹不同时期的365首诗作进行了注释、浅析和背景介绍。注释部分对那些难懂的文言词语、特殊句法,作了通俗的解释。浅析部分把诗作同情节、人物和朱熹创作的视角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鉴赏。全书还按朱熹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交待了创作的历史背景,该书是普及性的大众传媒选本,又是别具学术风格的诗学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