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文化大革命”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唯一号: 130834020220001184
专题名称: 抵制“文化大革命”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0725.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大多数干部、群众出于对党、对领袖的无限信赖,为防止“修正主义上台”,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积极投入到运动中去。但当斗争矛头指向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出现乱揪斗、打砸抢之后,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产生怀疑,并加以抵制。中共浦城县委成立两线班子,力争减少运动带来的损失。一线班子抓运动,对付造反;二线班子抓生产,保证经济工作正常运转。1966年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计算)比1965年有所增长。是年12月,临江、太平两项灌溉万亩的引水工程相继竣工。1967年,陷入全面内乱后,大多数党员、群众和领导干部,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各种形式,进行艰难复杂的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使党在浦城的事业没有中断,社会主义事业没有中断,建设工作还是在曲折中进行并取得一定的成就。1967年2月,长117米的石拱浦城桥建成通车。纺织工人坚持生产,在其他工业行业严重减产的情况,纺织工业产值比1966年还增长20.69%。1968年富岭公社马家庄良种场用单季晚稻良种“鸭仔矮”连作晚稻栽培成功。盘亭公社棠岭大队的社员坚持自力更生兴修水利,增灌350多亩旱田,粮食亩产从150公斤增加到408公斤。浦城客车站亦建成投入使用。浦城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局势有所稳定,浦城经济建设得到低速度的发展,特别是全国形势有转机时,发展速度加快。自1970年开始至1975年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逐步有所增长。农业生产,1970年水稻高秆改矮秆,使这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27.63%。1970年开始,在农村着手纠正一些“左”的政策,还制定一些有利于集体增产、个人增收、减轻农民负担和使分配兑现的各项政策,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等,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粮食生产1969~1975年连续7年增长。1969年开始,工业生产有所好转,1970年,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猛增,虽然由于绝大部分是重工业投资,造成全县积累和建设、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还建成一些缺原料、缺能源的企业,给浦城工业增加包袱。但此后相继建成的七一电站(后改称旧馆电站)、城关电站、农药厂、香料厂等,为浦城工业打下一定的基础,使浦城工业产值自是年以后逐年上升。1975年工业产值比1967年增长1.96倍,年平均增长14.51%,其中发电量1976年比1965年增长14.7倍。“文化大革命”期间,公路交通发展也较快,公路通车里程1976年比1965年增长1.02倍。文化教育工作也有所发展,1976年全县实现院户有线广播喇叭化。是年,普通中学从5所发展到17所;小学发展到1135所,其中附设初中班252所。虽然由于师资缺乏、教学质量差,但方便农民子弟入学,普及率提高。当然,这一切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县内各项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