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困难,调整国民经济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唯一号: 130834020220001180
专题名称: 克服困难,调整国民经济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0721.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1958年以来,党在经济工作中虽犯急躁冒进的错误,但全县党员和人民群众强烈要求改变贫困面貌的愿望和焕发出来的革命干劲是十分可贵的。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1958年建成库容81万立方米的吴山水库,库容2111万立方米的东风水库亦在1959年11月动工。建成硫铁矿、生产磷肥的化工厂等工业企业,补充浦城工业的缺门。各工业部门的机械化、半机械化有一定的提高。公路通车里程由1957年的132.6公里增加到1960年的291.7公里。1960年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培养部分人才。在“大跃进”运动中,全县人民的工业意识有很大的提高。人民公社运动尽管出现一些根本的弊端,但大批发展社、队工业,为后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所有这些成就,不仅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为克服三年困难、调整国民经济提供良好的条件。 从1960年下半年开始,中共中央重新着手纠正“大跃进”运动中的失误。根据中央的一系列文件,在三年调整期间,中共浦城县委作大量工作,取得巨大成绩。 一是从农村工作开始纠正“左”倾错误。1960年7月,中共浦城县委召开五级干部会议,讨论生产与生活、贯彻政策与发展生产、干部作风与促进生产的关系问题,贯彻劳逸结合、“大集体小自由”、实行按月预分的分配办法等。8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中共浦城县委针对农村有相当多劳力调离田间生产的严重问题,高度集中劳力于农业生产。至9月底,全县压缩非农业战线1.5万劳力回到农业第一线,占集中前农村实际劳力的24.1%。在工业战线抓农械、农具、化肥等生产,大力支援农业。12月30日至次年1月9日,中共浦城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会议部署开展整风整社,在干部反“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特殊化风、瞎指挥风)。纠正农村中“一平二调”的错误,强调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至少七年不变的政策。中共浦城县委书记自觉进行自我批评,检查“五风”问题,推动全县整风整社。1961年4月,中共浦城县委开始宣传、讨论、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六十条)。解决社队规模偏大和民主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问题。公共食堂陆续解散。1962年1月开始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和实行包干政策。为带领群众克服困难,渡过灾荒,各级干部和党员深入基层与群众共患难、同甘苦。同时彻底退赔平调款,从1961~1962年,全县兑现退赔1023.56万元,还拨放社会救济款36.62万元。1962年对农村3961户超支户减免超支款22万元,这些使农村情况迅速好转。 二是贯彻与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理顺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1961年1月,中央八届九中全会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年5月和9月,中共浦城县委先后召开扩大会,县委书记带头检查从1958年以来所犯的急躁冒进错误,参加会议的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各自检查总结1958年以来的工作教训,统一认识,采取有效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压缩社队企业,调整手工业、商业的所有制,精简职工,压缩基建规模,降低积累率,加强农业生产,回笼货币,活跃市场等,使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 三是对在“反右倾”等运动中被错误处理的党员和干部进行甄别平反。1962年11月14日,中共浦城县委成立甄别定案和整风组织处理领导小组。对1957年反右派、1958年“拔白旗”、1959年“反右倾”、整风整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受到错误批判处理的452名干部进行甄别平反,对在1957~1962年间,受政治运动影响而撤换和调整职务处理的干部517人中,给予恢复原职或相当原职的干部425人,给15名右派分子摘掉“帽子”。 四是开展思想教育,学习毛泽东著作。1961年12月,中共浦城县委采取不搞运动的办法,普遍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教育树立爱国主义、爱社、爱集体的思想。从1963年起,中共浦城县委号召全县人民向先进人物、先进单位学习,先后掀起学习雷锋、学习王杰、学习焦裕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宣传平陆县抢救61名阶级兄弟事迹等活动。同时,又一次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鲜明特点,就是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思想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受教育的对象,既有广大青年、群众,更有广大党员、干部,在社会上呈现良好的道德风尚。党员、团员、干部发挥模范作用,这对战胜困难,纠正失误,起到巨大的精神支柱作用。 五是党员、干部与民共甘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纠正“左”倾错误中,浦城县各级领导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主动纠正错误,带头与群众共甘苦、同患难。中共浦城县委还认真响应毛泽东发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带领各级干部深入基层蹲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及时解决工作上、生产上存在的问题。1960年8月,各级干部实行“三七制”,即十天时间里,三天工作,七天深入基层,一边参加劳动,一边领导生产。还撤并8个机关单位,精简干部361人,抽调207名干部到基层加强农业生产的领导,下放129个干部到农村参加体力劳动。1963年月2月,中共浦城县委要求县、公社干部“扎根扎到最基层,蹲点蹲到生产队”和“蹲到点里艰苦工作,下到田里参加劳动”。6月17日,县委、县人委领导停止中灶待遇,停驶小汽车(唯一一部吉普车上交地委),下乡工作全部坐班车。由于从县委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能与群众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党内外同心同德,社会秩序稳定,广大人民群众以高昂的热情,自力更生,战胜困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即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到1965年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浦城经济出现稳定、协调、全面发展的态势。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