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游击战争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唯一号: 130834020220001151
专题名称: 三年游击战争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0702.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民国23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次年1月,闽北党和红军撤出首府崇安大安,红军游击队转入山林,开始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在三年游击战争中,革命根据地受到严重摧残,无数革命烈士为神圣的事业付出宝贵的生命。然而,红旗始终飘扬在武夷山上和仙霞岭山麓,战斗的火焰始终燃烧在闽浙赣三省边区的崇山峻岭。 民国24年2月2日,闽北红军部分主力集中崇安坑口长涧源,合编为闽北红军独立师。独立师二团、四团在崇浦边界活动。3月,广浦县成立游击司令部,各区亦成立游击大队指挥部。游击队在上梅溪、下梅溪开展游击战争。同月,挺进师由江西上饶至崇安车盘坑,与抗日先遣队北上时留下的红五团二营四、六两连会合组成三个纵队。其二纵队在浦城、龙泉、遂昌、江山边界活动,在毛洋建立秘密贫农团和游击队,并建立党小组。同月,闽北红军独立师红一团挺进建松政地区,在浦城的曹村、朱墩、东墩、碗窑一带发展党团组织。5月,成立中共建松政中心县委,浦城境内设有渡头区委。同时,在浦城、龙泉边境成立中共浙西南特委。同时成立中共龙(泉)浦(城)县委,属中共浙西南特委领导。中共浙西南特委确定以浦城毛洋、龙泉住溪、遂昌王村口、松阳白岸为中心,领导纵横三百里的广大农村,开展查田、插标分青苗的斗争。8月,国民党设浙南“剿匪”指挥部,“围剿”闽浙边苏区。挺进师召开部署粉碎“围剿”计划的会议,决定二纵队坚持在浦城、江山一带活动,在毛洋等地开展阻击战斗。同月,中共广浦县委、中共建松政中心县委贯彻中共闽北分区委扩大会议精神,确定战略退却与战略进攻、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的原则,并制定“向敌后挺进,开辟游击区”的战略方针。在政治上,允许并教育群众实行“红心白皮”的两面政策,争取保甲长;在经济上,改打土豪分田地为筹款、减租减息等。会后,闽东北军分区司令饶守绅、政委王助率二、三两团挺进建松政地区,发展、巩固闽东北游击根据地。9月到达浦南,在仙山岗驻扎。其时革命环境好转,大部分苏区恢复。到年底,中共建松政中心县委下辖4个区,其中在浦城境内有渡头、际岭两个区。 民国25年1月,国民党十八军、三十九军对闽北、闽东、浙西南游击队总会剿。3月,四十五师进驻浦城,龙浦游击根据地损失严重,挺进师二纵队队长李重才、政委洪家云先后英勇牺牲。5月,粟裕率挺进师进入浦城,在岙头山与二纵队坚持斗争的红军会师,并在岙头山下的南长湾伏击闽保安团一个中队。6月,恢复二纵队建制。二纵队在粟裕率领下,在浦城、龙泉、遂昌交界地区控制大片乡村,恢复中共龙浦县委,机关设在浦城里林坡头,并成立龙(泉)遂(昌)县委,机关设在浦城毛洋。8、9月间,革命活动扩大到浦城海溪、江山周村一带。中共浙西南特委在毛洋召开特委会,决定成立中共江(山)浦(城)县委,机关先后设在浦城的三岱岩和江山洪岩顶。是时,中共建松政中心县委领导的浦城际岭区也有发展,建松政独立营在浦城活动活跃。至此,浦城党组织迅速发展,展开全新的宏大场面。浦城境内有9个区委、38个支部、236名党员。 民国25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一面同中共进行“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谈判,一面又重新集结军队对南方各游击区大举进攻。任命刘建绪为浙皖闽赣四省边区主任,调集5个师向闽北游击队根据地进攻,三师驻浦城,六十三师在浦南边境。红军战士依靠崇山峻岭和广大群众的掩护,开展游击战争,中共龙浦县委书记张麒麟、中共龙遂县书记曾友席率工农武装在浦城坑口、毛洋一带游击。5月12日,蒋介石电令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务将残匪限期肃清”,实行移民并村。游击队化整为零,突出重围,时而集中打击进犯国民党军队,时而分散隐蔽活动,国民党限期肃清的计划落空。“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仍限令7、8、9三个月消灭闽北红军。国民党军七十五、七十六、十一师和驻浦城、广丰的三师向闽北、浙西南根据地进攻。中共领导的广浦独立营在铜钵山,浦南游击队在仙山岗,挺进师二纵队和江浦、龙浦游击队在福清山、东坑桥、庆元山一带与国民党军周旋,渡过重重难关,保存有生力量。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围剿”游击根据地的国民党主力部队相继撤离,中共浦城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胜利结束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开始接受新的历史使命。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