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唯一号: 130834020220000315
专题名称: 端午节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665.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此时,已进入盛夏,骄阳似火,人们开始午休避署。此日,人们休息一天,欢欢喜喜过节,俗云:“人嬉端午节,牛嬉四月八”。“端午”即“端五”,“端”为初、开始之意,“午”乃古时“五”的俗字。据说,唐玄宗时,人们为了避讳他的生日五月五日,将“五”改用为“午”。由此可见,“端午”实乃“初五”。端午节最早始于周代,本是古代长江流域百越族的图腾祭日,百越族将龙作为他们的图腾,对其无限崇拜,每年五月初五,他们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此日,这些龙的传人将各种食物装入竹筒或裹在树叶里,抛入江中供“龙”享用。同时举行独木舟比赛,以此象征他们如龙腾蛟飞,兴旺昌盛。此后,历代沿袭。 随着中华各民族的融合统一,端午节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民间有几种传说:第一种,认为是纪念春秋时期吴国的伍子胥(吴王夫差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听信于谗言,不但不采纳伍子胥的忠言,反而赐其“属镂”之剑,令其自尽。传说伍子胥死后成神,五月五日是祭迎伍子胥神灵的纪念日。),第二种,认为是纪念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曹娥之父溺水而死,不得尸首,曹娥遂投江觅父尸而死。三日后,父女尸首一起浮出江面。时人感叹曹娥的孝心,就在其投江之日设祭纪念。),第三种,认为是祭祀“地月昔”(传说中,地君掌管凡人的寿命和福禄。五月初五祭祀地君及先祖。可以减除罪孽,增福添寿。),第四种,认为是纪念战国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一传说最为广泛。(屈原者,楚国之三闾大夫,他针对战国后期秦国日强、楚国日衰的形势,提出选贤任能、立法富国、联齐抗秦的主张,以期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但是遭到楚国贵族中保守势力的排斥打击,终于被疏远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军溃散,楚国危亡,传说在这年五月五日他满怀忧愤,自沉汨罗江而死。楚国百姓为了使屈原尸体不受鱼鳖侵害,往江中酹雄黄酒、抛粽子等食物。此后,家家户户包粽子,以纪念屈原。这天,家家户户在大门两旁插上菖蒲、艾叶,以驱鬼镇邪,有些人还贴着“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斩千妖”之类的对联。 端午节这天早饭后,莒口人有用小艾叶与麦杆捆成火把,点燃后灭去明火,用烟熏整个房屋,香气浓重,有杀蜘蛛及灭菌之效。同时,还在房前屋后旮旯处,洒雄黄粉拌石灰以驱蛇。小孩身上挂香袋或樟脑袋。中午除吃粽子、节饼外,菜肴中必有黄鳝炖蒜头和炒田螺,还要喝雄黄酒。饭后,村民们上山采草药,洗净晒干,谓之“午时茶”,这种药对治疗感冒有效果。下午,全家人用艾叶、茶叶及多种午时茶煮水洗澡,有润肤和健身之效。这天还有洗井的习俗,村中青年人会自发地将水井洗净,并倒入浓茶和雄黄石。 端午节时,新婚女婿要向岳父母家送蒲扇、节饼、鸡、膀蹄、目鱼、酱油等,名曰“分节”。准备迎娶未过门媳妇的男家可于这天向女家送“结婚日期”,名曰“送日子”,此俗至今仍在盛行。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