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口镇酱油制作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唯一号: 130834020220000256
专题名称: 莒口镇酱油制作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347.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传统的酱油制作工艺过程繁琐,时间长,场地大,讲求质量。原料是黄豆、小麦、盐,设备要有一座宽敞的厂房,一块可容纳几十至百个大缸的场地,制作过程先把黄豆煮熟,然后放在大历进行发酵,到了一定程度装进大缸,放在大坪中日晒夜露,从制作至成品约需数月时间,储晒越久质量越优。这是一般的现象,其中奥秘是靠祖传秘诀和师傅诀窍,这是秘而不宣的。具有规模的酱油作坊以往全镇只有一、二家,我镇最负盛名要算是“三鼎斋”酱油店,据县史资料载,“三鼎斋”店主魏炳霖,酱油加工精细,价钱公道,童叟无欺而四处闻名,特别是它的酱油、豆酱,使人吃后有余味不已,几乎成瘾,非此不快的感觉,其产品有麦油、原油、清油、酱油胶等,麦油是以小麦为主制成的,其特点是清香无比,放于面食中,可除去面食中面粉气味,放于鱼、羊肉中,可去其腥腻之气。原油是以黄豆小麦为原料制成的,其特点是甜而不腻,醇香可口。清油是以米为主制成的,其特点是鲜,清甜可口,爽心开胃。酱油胶,则是精制的固体酱油,旅客携带方便,使用时切下一小块,开水一泡即成最好的酱油,直接放于泡饭、汤菜中即可食用。此四种酱油,均为佳品,其共同特点是:一、暑天不腐不霉、不酸、不虫、不变其味;二、冬天不凝,不固、不变其质;三、鲜,放置于食品中,能使淡食品之本味提高,不咸,其中有牵强附合之味;四、放于锅中煎炒,不发焦、不沾锅,炖煮,不生臭黄之变;五、入口觉甜而不腻,见咸而不酽。正因为有这些特点,逢年过节,馈赠亲友,是一定要送“三鼎斋”酱油的。途经莒口的来往旅客,无不欢喜携带“三鼎斋”酱油,外居旅侨,多成篓购买,专车运回。到莒口而未购“三鼎斋”酱油者,无异于入宝山而空手回。其产品远销朝鲜、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视为上等珍品,主人藏之,只有节日或佳宾来临用以宴客,其珍贵居此。故传语誉:“莒口三鼎斋,四处销得开”。建国后,在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转为公私合营,并入莒口供销社经营,六十年代魏炳霖去世。莒口供销社聘请了原在莒口农具厂的罗隆仁为制作酱油师傅。至80年代末因市场开放,莒口供销社酱油厂停办。 在70年代初莒口公社农具厂,也办了酱油厂,产品有酱油、豆酱、酱菜,并专门设了门市部销售,地址现莒口派出所附近,经营几年也停办。 现在莒口酱油,多是外来品,货源充斥于市,有瓶装和袋装两种,瓶装的质量好,价格也高,袋装更便宜,每袋1斤几毛钱。 1982年初,后山村民刘正福创办后山酱油厂,属个体私营企业,年产量25吨,年产值约20万元,年创利税约5万元,生产人员4人,拥有固定资产6万元,主要产品是酱油、酸醋。用一辆柴三机运载销售。 茶㘵双井王汉雄酱油厂,所用祖传方式制作酱油、豆油、酱菜、辣酱、酸醋等,酱油有原油、有一级、二级酱油。其产品质量可靠,味厚醇香,易存放,不变质,深受群众青睐。近年为扩大生产,买下莒口供销社茶㘵供销点店面场地520多平方米为作坊。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