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保渔村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唯一号: 130830020230006512
人物姓名: 海保渔村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30000057/001
起始页: 0479.pdf
性别:
时代:
出生年: 1798
卒年: 1866

传略

海保渔村(1798—1866)。海保渔村24岁时来到江户投入大田锦城门下,锦城初次见到渔村便极为惊异其才学,料定他将来必然大有成就。而渔村也的确没有让锦城失望,因为锦城等人开创的日本考证学正是在渔村手上臻于成熟。渔村《中庸郑氏义》成书于1851年54岁之际,与1834年37岁时成书的《大学郑氏义》兼采郑玄及朱熹等人的注释不同,《中庸郑氏义》几乎全依郑注。不过两书均能博采众家之长,既注重文字训诂,又不偏废义理阐发,故被认为是训诂与义理兼备的上乘之作。 在鬼神问题上,由于朱熹极欣赏并采纳了郑玄(127—200)的解释,因此,一依郑注的渔村与朱熹的见解反而可以相通,只是在有关张载“良能”说和程颐“功用”说的具体提法上,他对朱熹全面接受张、程的观点提出了异议。通观渔村的注释,可谓精义迭出。例如他根据《中庸》文本的“体物而不可遗”一说,指出:“天地之间无一物而非鬼神纲维之而主宰之者。是故凡有一物,则必有鬼神寓焉。可见无物而无鬼神,无处而无鬼神。其每照鉴而谓祸福者以此也。否则圣人制礼,祀山川……岂虚设之耶?”①可见,渔村将鬼神问题与天地万物、吉凶祸福、祭祀礼仪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并强调祭祀礼仪制度是以天地自然为依据的,这是其他几种注释所未有的观点。 不过渔村也汲取了其师锦城的观点,认为应将“鬼神”章与上下两章打通,才能把握《中庸》有关鬼神论述的旨趣所在,他说:“承上章言君子之道,自家以及国天下,其本在于反身而诚。顺乎父母,即明王之以孝治天下,其义亦犹是也。是此章所以承上章以起下文舜之大孝也。”②这是说,鬼神章的重点就在于“反身而诚”,进而实现“孝治天下”,换言之,鬼神问题与“诚”及“孝”的问题不能割裂。其实,这是我们在锦城那里就已经看到的观点。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这部《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全书共由四篇三十七章组成,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本书的四篇结构是:一、“东亚儒学与中国朱子学”;二、“日本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三、“韩国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比较研究与回顾综述”;后是两篇“附录”,分别是“近十年来日本朱子学研究论著简目”、“近十年来韩国朱子学研究论著简目”。本书进一步拓展了朱子学研究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可以认为,通过本书的出版,“东亚朱子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有充分理由得以成立(如同有别于“西方哲学”的“东亚儒学”或“东亚哲学”已渐形成一般),进而,本书的出版也得以重新展现了中国哲学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