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锦城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唯一号: 130830020230006511
人物姓名: 大田锦城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30000057/001
起始页: 0477.pdf
性别:
时代:
出生年: 1765
卒年: 1822

传略

大田锦城(1765—1822)。大田锦城的学统可以经由山本北山(1752—1812)上溯至井上金峨(1732—1784),两位均为折衷学派的大师。锦城本人擅长经学,他将经学分为长于训诂的汉学、长于义理的宋学和长于考证的清学。他广泛阅读清朝考证学者的著作,积极吸收他们的成果,成为日本考证学派的大家。 锦城对“鬼神”章的整体看法与一堂比较接近。他在《中庸原解》“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一句之下,便道出了对这一章主旨的看法:“是假鬼神之情状,说微之显,诚之不可掩。故曰:如此夫。此字,指鬼神也。可见此章非说鬼神矣。”①他认为想要使父母真正安心(第15章),就必须内心真诚(第16章)地去孝顺父母,舜之所以称得上“大孝”(第17章),也正因为他能“反身而诚”。所以说:“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此章上承父母之顺,下起舜之大孝,一气贯穿,可谓妙矣。”所谓反身而诚,是从内心细微而隐秘的念头着手,即为“慎独”,锦城强调:“古之慎独,畏敬鬼神之降临也。”②若于隐微之处能做到“慎独”,便可收到显著的效果,所以说“微之显,诚之不可掩”。由此,锦城将第16章与第1章的“莫显乎微,故慎其独也”以及最后一章“知微之显可以入德矣”贯穿起来,得出“微显二字,实贯穿一篇,是亦可谓妙矣”③的结论。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这部《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全书共由四篇三十七章组成,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本书的四篇结构是:一、“东亚儒学与中国朱子学”;二、“日本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三、“韩国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比较研究与回顾综述”;后是两篇“附录”,分别是“近十年来日本朱子学研究论著简目”、“近十年来韩国朱子学研究论著简目”。本书进一步拓展了朱子学研究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可以认为,通过本书的出版,“东亚朱子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有充分理由得以成立(如同有别于“西方哲学”的“东亚儒学”或“东亚哲学”已渐形成一般),进而,本书的出版也得以重新展现了中国哲学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