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唯一号: 130830020230003285
人物姓名: 朱熹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30000018/001
起始页: 0013.pdf
时代: 南宋
出生年: 1130
卒年: 1200
籍贯: 福建省尤溪县

传略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后人尊为“朱子”或“朱文公”。 朱子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农历九月十五日在福建省尤溪县城南的郑安道宅出生。朱子十四岁时,其父朱松在建瓯去世,临终前托孤给崇安五夫里(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刘子羽,拜“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为师。绍兴十七年(1147),朱子举建州(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瓯市)乡贡。次年,参加省试、殿试中举,获赐同进士出身。绍兴二十一年(1151)通过朝廷“铨试”,授为左迪功郎,待次同安县(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主簿。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子赴同安任县主簿兼主管县学,振兴教育,改革风俗。绍兴二十七年(1157),朱子任职及“候代”期满回到崇安;次年正月,徒步二百里到延平(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拜李侗为师,进入理学的殿堂,脱离佛学对他的影响,称为“逃禅归儒”。朱子在李侗的支持下,先后上书皇帝,倡导抗金救国之策,此时朱子学问也蒸蒸日上,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如《春日》和《观书有感》。期间,朝廷多次任命派遣,但朱子无意做官,奉祠在家,专研理学。 乾道三年(1167),为博采众长,朱子走出福建,远涉2000余里到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与“湖湘学”代表人物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会讲后,朱子学问提升很快,成为福建“道南一脉”的领军人物,与湖湘张栻、浙东吕祖谦三足鼎立,并称为“东南三贤”。乾道六年(1170),朱子营建寒泉精舍,一边为母守孝,一边著书立说。乾道七年(1171),朱子在五夫创建“社仓”,开荒政之先河,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淳熙二年(1175)四月,浙东学者吕祖谦来到寒泉精舍,与朱子研讨,合编了《近思录》。同年五月,在吕祖谦的安排下,朱子与江西“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在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县)鹅湖寺论学,史称“鹅湖之辩”,虽没有达成共识,但两人都深受启发。同年七月,朱子谋划的云谷晦庵草堂落成,作《云谷记》。淳熙六年(1179),朱子上任南康军(今江西省庐山市)知军,次年修复了久负盛名的白鹿洞书院,为规范书院教育,制订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淳熙八年(1181),朱子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次年,奉命巡视绍兴、衢州各县,上书弹劾一批贪官污吏,六次弹劾台州知州唐仲友。淳熙十年(1183),朱子奉祠,回到崇安,在武夷山九曲溪畔隐屏峰下营建武夷精舍,在此汇集群言、讲学著述,刻印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等,标志《四书章句集注》思想体系的诞生,初步构建了继往开来的理学体系。张栻称道:“当今道在武夷。”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宋光宗即位。同年十二月,朱子任漳州(今福建省漳州市)知州,次年抵漳州,极力推行重新丈量田亩、平衡财税负担的“正经界”。绍熙二年(1191)因长子朱塾病逝,朱子请辞离职返乡,次年迁居建阳考亭,创建竹林精舍。绍熙五年(1194)七月,光宗内禅,宁宗即位。八月,朱子受诏经筵侍讲,为皇帝讲解《大学》。后招反理学权贵的妒恨,在朝担任“帝王之师”仅四十六天的朱子被逐出了经筵。十一月朱子回到建阳,将竹林精舍更名为沧洲精舍(宋理宗时赐“考亭书院”题额)。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朱子遭弹劾,落职罢祠。次年被诬为“伪学党魁”。此时,朱子正身患重病,但仍以惊人的毅力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创立考亭学派。庆元五年(1199),朝廷旨令朱子以朝奉大夫职级致仕。庆元六年(1200)三月九日午时,朱子阖逝,享年七十一岁,安葬在建阳县唐石里的大林谷(今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 就总体的文化流变而言,朱子理学不仅是儒学对佛教挑战的回应,也是对魏晋玄学的挑战的一种回应和消化,承担了中国文化价值体系重建的职能。他是对先秦儒学的复兴,故被称之为“后孔子主义”。 朱子理学“以儒为宗”,融合诸子百家之说,吸收外来文化,开创中国文化发展新方向,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成为南宋以来800多年中华民族自我更新、自成一体的学术思想体系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而且对东亚、东南亚,乃至西方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知识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朱子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书稿选取了朱子文化在南平市建阳区、延平区与武夷山市、建瓯市、浦城县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存进行讲解,将朱子生平、朱子理学思想、朱子对孔孟以来思想的集大成、朱子对儒家道统的庚续、朱子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时代价值、朱子门人弟子及朱子理学在海内外传播等内容结合新时代精神融入其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