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大雅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唯一号: 130830020210000509
人物姓名: 余大雅
人物异名: 字:正叔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18/001
起始页: 0092.pdf
出生年:
卒年: 1189年
籍贯: 信州上饶县

传略

余大雅(?—1189) 余大雅,字正叔,信州上饶县人,一作南剑州顺昌县人。《宋元学案》卷六九载:其“与剑浦游敬仲同时从朱子游,每见必告以简约切实工夫,而要其归于求放心一言。”《朱文公文集》卷五九有《答余正叔》书三通。《朱子语录姓氏》录其戊戌(淳熙五年即1178)以后所闻,为《池录》第三卷。从《语类》卷一一三自记“大雅谒先生于铅山观音寺,纳贽拜谒,先生问所学,大雅因质所见”(P2748)来考察,应以淳熙六年为妥。因朱熹于淳熙五年八月差知南康军,淳熙六年春正月二十五日启行,至铅山候命(《朱子年谱》卷二),故余大雅从学朱熹,必始于此时。《文集》卷五一《答黄子耕》书十一云:“熹初意到此即遣人招正淳、伯丰及余正叔,而此间事繁财匮,时论又方扰扰……遂未能及。”从文中所欲招的三人均为江西人而言,此书当写于朱熹官南康知军之时。 陈文蔚《克斋集》卷十二《余正叔墓碣》云:“己酉秋九月,予往省先生(指朱熹),值正叔将归,语别武夷溪上,未两月而讣闻矣,实十一月乙丑也。”此“己酉”,乃淳熙十六年(1189),则余大雅从学于朱熹,在淳熙六年至十六年之间。日本田中谦二根据《朱子语类》卷一一三大雅所录每言“再见”(又一次相见之意),认为其谒朱子凡五六次(据陈荣捷《朱子门人》第85页转引),其中有数次即在武夷精舍。《文集》卷五五《答王德修》云:“正叔之来,既获闻所以相予之意甚厚,又得其所闻于左右者一二。”卷五九《答陈才卿》书三云:“正叔在此,无日不讲说,终是葛藤不断也。”均可作为余大雅从朱熹学于武夷精舍之证。 从《语类》来考察,大雅录有“陆子寿自抚来信,访先生于铅山观音寺。子寿每谈事必以《论语》为证”(卷一二四P2968)。记载了淳熙六年二月朱陆之会的重要史料,为王懋竑《朱子年谱》所采用。卷一二九大雅录“赵几道云:‘本朝宰相,但一味度量而已。’”(P3085)为淳熙十一年(1184)所录,时赵几道为武夷精舍门人。卷六郑南升录“或问《论语》言仁处”条(P112),参与讨论者有余大雅和赵致道,为淳熙十四年(1187)所录,时郑南升、赵致道均为武夷精舍诸生。同卷又有陈文蔚录“余正叔尝于先生前论仁”一条(P117),据上文所录余大雅论仁在淳熙十四年,则陈文蔚所录当亦同一年。卷十六童伯羽录“正叔见先生,言明心、定心等说”一条(P349),则为淳熙十六年(1189)所录。 余大雅于淳熙十六年秋九月离开武夷精舍,冬十一月不幸逝世后,朱熹极其悲痛。《文集》卷五九《答陈才卿》书十六云:“正叔遽至于此,令人痛伤。人生虚浮,朝不保夕,深可警惧。真当勇猛精进,庶几不虚作一世人也。” 《语类》卷一一三(P2749)录余大雅数次问学朱熹后,有诗呈朱熹云: 三见先生道愈尊,言提切切始能安, 如今决破本根说,不作从前料想看。 有物有常须自尽,中伦中虑觉犹难, 愿言克己工夫熟,要得周旋事仰钻。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