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从彦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唯一号: 130830020210000435
人物姓名: 罗从彦
人物异名: 字:仲素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11/001
起始页: 0032.pdf
出生年: 1072年
卒年: 1135年
籍贯: 沙县

传略

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沙县人。先祖原居江西南昌,旧属豫章郡,故世称豫章先生。罗从彦自幼刻苦好学,“严毅清苦,笃志求道”。41岁时,听说杨时在萧山县讲学,裹粮步行千里“笃志求道”。学了几天,“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杨时门下弟子众多,却十分器重罗从彦,认为“惟从彦可与言道”。 朱熹对罗从彦评价甚高,认为“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黄宗羲也说,罗从彦在杨时的学生中“最无气焰,而传道卒赖之”。(《宋元学案·豫章学案》按语)这是说,在杨时的众多弟子中,罗从彦并不出众,但将龟山道南一脉传承到闽中的,恰恰就是这个“最无气焰”的人。为什么? 罗从彦和他的老师杨时是同一年,都是在南宋绍兴五年(1135)去世的,也就是说,在传道的时间上,罗氏与杨时相比,并不占优势。他的优势,是在“地点”上。什么意思呢?李侗从学于罗从彦,是在李侗24岁时,这一年,是北宋政和六年(1116)。这时,载道南归的杨时,并不在福建,而是寓居毗陵(今无锡),就在这时,杨时创建了后来名满天下的东林书院,所以说,杨时这时是在“倡道东南”,而倡道闽中的任务呢,就落到了他的学生罗从彦的肩上。所以我们现在在罗从彦祠堂内读书台二楼的大梁上可以看到这么一副楹联:“豫章闽北无双士,道统南来第二家”。也就是说,罗是杨时之后传道的第二人。罗从彦在南平的遗迹,有罗氏祠堂和罗从彦读书台,位于延平区罗源村南山自然村。 罗从彦的著作,现存的有《宋儒罗豫章先生全集》共12卷,以明清时期的版本居多。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康熙皇帝御书“奥学清节”祠额,赐予罗从彦祠堂。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