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勉之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唯一号: 130830020210000270
人物姓名: 刘勉之
人物异名: 字:致中;号:白水;又号:草堂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02/001
起始页: 0180.pdf
出生年: 1091年
卒年: 1149年
籍贯: 建州崇安县(今福建省武夷山市)
非亲属: 朱熹

传略

刘勉之(1091—1149),字致中,号白水,又号草堂,建州崇安县(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其世系,属“建州三刘”中世居建阳马伏的“西族南派”,而与号“东族”而世居崇安五夫的刘子翚一族有别。 刘勉之自幼向学,日诵数千言。成年后,以乡举入太学。当时蔡京擅权,禁止伊洛之学的传播。刘勉之待深夜同舍生睡熟后,暗暗地抄写和默读这类被禁的伊洛程氏之书。程颐的门人谯定对《易》学有研究,刘勉之于是从其学《易》。后因厌科举,便离开太学相继问学于刘安世和杨时。回到家乡后,刘勉之相继在五夫白水、建阳萧屯构建草堂,读书讲学其中,而对功名利禄淡然无求。与胡宪、刘子翚等人往来密切,论道讲学。 绍兴八年(1138)四月,因中书舍人吕本中等奏:“建州进士刘勉之,学有渊源,行可师法,闽中士人无不推仰,伏望特赐录用。”②特召他入京。其时因秦桧当权,“专柄国政,方决和戎之策,恶闻天下正论”。对刘勉之这样来自“山林之下,不顾利害,敢尽言触忌讳”的一介布衣特别感到害怕,“尤不欲使见天子谈当世事”,于是下令“策试后省,给札,俾上其对”。③刘勉之深知权奸窃国,“道不易行”,即日谢病而归。从此杜门不出,躬耕讲学以终。 绍兴十三年(1143)三月,朱松临终时,命朱子前往五夫从学于“武夷三先生”,刘勉之为其中之一。 由于刘勉之终生不仕,以学行闻名于世,《宋史》将其事迹列入《隐逸传》。对其教导朱子方面的成就,史称“熹之得道,自勉之始”④。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子文化大典介绍了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 朱子文化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构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的理论学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构建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历史根据,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二者共同构成了朱子文化的所有内容,涵括了儒家的哲学及其历史文化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