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翚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唯一号: 130830020210000264
人物姓名: 刘子翚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02/001
起始页: 0042.pdf
出生年: 1101年
卒年: 1147年
亲属: 刘子羽

传略

刘子翚(1101—1147),刘子羽之弟。长于《易》学,是著名学者、研治《春秋》学的大家胡安国的高弟。少年朱子在刘氏家塾六经堂中,受到了比较全面和正规的教育,除了学习经史、时文和诗赋之外,也学习二程、张载等北宋理学家的著作。刘子翚《示六经堂学者》,对从学诸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汝心之休,处此如游。汝心之流,处此如囚。此堂何有?维经与史。隐索周施,于兹备矣。诵书琅琅,其神乃扬。杂虑横心,圣言则忘。讲书默默,精义乃得。借聪于人,终焉必惑。视彼迅晷,若弗云来。今汝不勉,则何有哉?时习之说,反身之乐。瞻忽茫茫,匪伊情度。①绍兴十五年(1145),朱子十六岁时,刘子翚为朱子取字“元晦气刘师自述表名之义为“朱氏子熹,幼而腾异。交朋尚焉,请祝以字。字以元晦,表名之义。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②。其意为枝繁叶茂的大树生机盎然,是因为其有扎实的根基,默默地吸收一切有益的养料;而要做一个内心世界丰富,具有广博学识和涵养的人,就要刻苦地学习和积累,不断地充实自身。自此之后,“元晦”一字,成为朱子日后常用的表字。中年以后,朱子以为“元为乾,四德之长,愧不足以称是,遂易曰仲晦”③,为了表示谦虚,把代表元、亨、利、贞四德之长和万物之始的“元”字改为“仲”字,称“仲晦”。后又由“字”扩展至“号”,自号晦庵,晚号晦翁。 绍兴十七年(1147)十二月,刘子翚病卒。临终之前,向朱子传授了“《易》为入德之门,而“不远复”三字符又为修身之要的重要学术观点。朱子在《屏山先生刘公墓表》中记云:熹时以童子侍疾,一日,请问先生平昔入道次第。先生欣然告之曰:“吾少未闻道,官莆田时,以疾病始接佛、老子之徒,闻其所谓清净寂灭者而心悦之,以为道在是矣。比归,读吾书而有契焉,然后知吾道之大,其体用之全乃如此,抑吾于《易》得入德之门焉。所谓“不远复”者,则吾之三字符也。佩服周旋,罔敢失坠。于是尝作《复斋铭》《圣传论》,以见吾志。然吾忘吾言久矣,今乃相为言之,汝尚勉哉。”熹顿首受教。居两日,而先生没。①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子文化大典介绍了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 朱子文化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构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的理论学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构建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历史根据,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二者共同构成了朱子文化的所有内容,涵括了儒家的哲学及其历史文化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