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藏宝识真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938
颗粒名称: 民间藏宝识真伪
其他题名: 朱熹画像考十二
分类号: K879.49
页数: 11
页码: 133-143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近年来随着电视台“鉴宝”、“收藏”之类节目的火爆,民间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收藏热,一些珍藏在民间的朱熹画像和书帖等也陆续出现在电视屏幕或网上,并在拍卖场上频频露面。其中提到了一位来自江苏丹阳的朱晓初先生,他自称是朱文公的后裔,并拥有一幅祖传的朱熹画像。文章还提到了一个在网上拍卖的朱熹画像旧拓本,引起了作者注意。
关键词: 朱熹 画像 民间藏宝

内容

近年来,随着电视台“鉴宝”、“收藏”之类节目的火爆,民间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收藏热。一些珍藏在民间的朱熹画像和书帖等,也陆续在这些电视屏幕或网上出现,并在拍卖场上频频露面。比如,上文《郭生挥写最超群——朱熹画像考之一》中提到的,由明代画家郭诩创作的“文公先生像”,就是在2010年5月15日在北京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季拍卖会上,以900多万元的天价成交。而在此之前,这幅颇为经典的由明代著名画家创作的朱子画像,因为流落于民间,几乎不为世人所知。
  我最早知道民间有人收藏朱子画像,是在上个世纪末。
  那是在1998年,一位自称是朱文公的后裔,来自江苏丹阳的朱晓初先生,在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会长朱银汉先生的引领下,来到福建建阳,来到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最早的办公地点——建阳黄花山18号旧行署大院内。在此,我们进行了一次长谈,谈话的内容主要就是围绕着他家祖传的一幅朱子画像进行的。晓初先生回去后,给我寄来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祖传朱熹画像》,其中所写,已基本包括晓初与我交谈时所涉及的内容:
  笔者珍藏祖传历数百年(明万历十七年前)宣纸本着色先祖朱熹画像一幅,是像免遭历代兵火战乱及“文革”浩劫,秘而不宣流传至今,乃前人功德无量。
  “藏像”现存画面是朱熹的半身像(形象与建瓯朱熹半身石像及建阳、福州、婺源全身石像上半身基本一致)……其像或侧上方有朱熹题辞即:“南城吴氏……”和七绝一首即:“苍颜已是十年前……”其像正上方有“文和殿御笔”题辞曰:“气质刚方,文理密察;造诣精深,体用毕达;任道之重,卫道之严。孟氏似之,泰山岩岩。”其像正下方有与画像同宽的另一张宣纸合裱的跋文有0.4米高。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婺源县令万国钦跋文曰:“余从髫年已知有文公先生……”①
  记得在交谈中,我曾提出,请晓初先生回去后拍一张照片来,以便在《朱子研究》上刊用。这是最基本的,否则,写朱熹画像的文章,却没有画像,这是很难想象的。然而不久,不知是何原因,晓初先生只寄来了《祖传朱熹画像》一文,而无图像照片。因为没有图片,总感觉有点不太对劲,所以后来,此文仅刊载在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与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合编的《考亭紫阳朱氏总谱》上,而在《朱子研究》或后来的《朱子文化》均暂时没有刊用,我的本意是,待其有画像补来后再刊用不迟。
  岁月无情,如此匆匆十几年又过去了,2011年7月,一则来自网上的拍卖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本月24日,在北京泰和嘉成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北京泰和嘉成2011年古籍·赏石常规拍卖会”上,推出了一幅朱子像的旧拓本(编号919),最终以六千多元成交。②此拓本长134厘米,宽58厘米,图正上方为图题“文公先生真像”,题下为朱熹的七绝与跋文:“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南城吴氏社仓书楼为余写真如此因题其上,庆元庚申二月八日沧洲病叟朱熹仲晦父”,字体为行书,竖排十行,约占画面的四分之一。
  图像下方则是万国钦所作题跋,大约也占画面的四分之一:
  余从髫年已知有文公先生,心切向之,既而习句读,诵其遗书,益想见其人,奈今古异也。及对公车,授婺令,益欣欣喜谓,生虽不及与公同时,犹获拜公之庙,瞻公之像,愀然如见公也。每礼成,低回不能去。至岁己丑,余管邑六年所矣,适建安嗣孙文学持文公像示余,乃庆元庚申前十年所写者,载公亲题,望之俨然,有道气象也,而况亲炙之者乎?余最不类,独一念孳孳愿我师焉?因命工刻石庙中,以传不朽。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季夏望日,后学豫章万国钦和甫书。(图12-1)
  朱子的半身像居中,约占画面的二分之一。画中的朱子,头戴儒士冠,身着宋代士人服,蓄须,端然拱手,且服饰的条纹几乎全然相同。图中最明显的一处,是右脸颊上的七星痣居然多点一颗星,成了八星,可见此图虽称来自“建安”(今建瓯),其实模仿得局部已经开始走样。
  
  我从网上看到这一消息和图像,首先第一反应就是:此图好像就是朱晓初告诉我的那幅图。继之而来在脑海中闪过的就是,他怎么能把“祖传之宝”拿来拍卖?但是,当我找来晓初的文章,与拍品对照后,发现二者虽然大部分相同,有些地方也略有区别。也就是说,网上的拍品并非朱晓初祖传的朱熹画像。二者的差别,一是尺寸不同,晓初文称“是像有1.0米高,0.7米宽”,而拍品拓本高1.34米,宽0.58米;二是晓初祖传,据其自述,朱熹题辞及七绝独少一“楼”字,作“南城吴氏社仓书,为余写真如此,因题其上。……”而拍品“楼”字不缺。
  本来,朱晓初“祖传画像的故事”至此就应该结束了,但由其族人朱康、朱海蛟撰写的《朱熹后裔在练湖》的文章,在其发表的若干年后才引起了我的注意。此文有三点值得重视:
  一是说明丹阳朱子后裔的历史渊源。文章说,地处江苏丹阳西郊的练湖农场,有一支朱熹的后裔世居于此。其始祖乃朱文公九世孙朱思宗,字念祖,号云亭,于元致和元年(1328年)官翰林编修,迁侍读学士,辞官归里,途经于此,为此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所吸引,遂定居于此。每年的正月初一,把朱文公自画像悬挂在朱氏祠堂“神龛案几的中央,族人按辈分行三跪九叩礼”。①
  二是交代了朱熹画像的来龙去脉。文章说:
  作为国家级珍贵文物的朱熹自画像,系文公九世孙也即东冈朱姓的始祖思宗,从元大都(北京)辞官南归时,随家宝藏于东冈。历朝子孙代代相传,重于珍宝,引为族人的骄傲。画像之画心高132厘米,宽63.5厘米②。据画像题署得知,系宋孝宗绍熙元年(1190年)正月,朱熹对镜而作的自画像。上有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二月八日朱熹病中自题诗:“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此外有文和殿御笔:“气质刚方,文理密察”等64字和宫廷玉玺印留一枚。画像下端,还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万国钦的题署,说明这幅画像流传的经过。
  1959年由朱菊生(时任上海商务印书馆门市部主任)将此画带到上海重裱,装裱费由朱氏子孙兑米分摊,经木盒由朱菊生捐献,此后,一直由宗祠族长保存。①(图12-2)
  三是揭露了朱晓初欺骗族人的不良行为。文章说:
  1988年11月,朱守智(朱晓初的叔父)病故,朱菊生的孙子,时在丹阳市供电局工作的朱晓初,系朱守智堂侄,乘其叔父去世,婶娘杨小青又是文盲之隙,将画像诓取走。……朱熹画像事件从发生到今天,已是漫漫十年了。
  其间,朱氏后裔曾多次集会,上门索画,皆因多种原因未果。……
  这篇文章总体来说,没什么大问题,但在对此画的来源上判断似乎不够准确。文中既然说“画像下端,还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万国钦的题署,说明这幅画像流传的经过”,那此画像就应该是题署中提到的,来源于万国钦以“建安嗣孙文学”所“持文公像”为底本,“命工刻石庙中”的石刻拓本,而不是什么“东冈朱姓的始祖思宗,从元大都(北京)辞官南归时,随家宝藏于东冈”的元代之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万国钦“命工刻石庙中”的朱熹石刻像,在史上曾衍生出一批拓本或摹本,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拍品,和江苏丹阳练湖农场朱氏祠堂中悬挂朱子自画像。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拓印、描摹、装裱的不同,从而出现了略有差异的不同版本。
  万国钦,字和甫,号二愚,南昌新建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婺源知县,征拜御史。史称其“言事慷慨,不避权贵”,①他在离任婺源知县之际,撰《入都记事》一文。其中说:“万历十七年六月念四日,行取报至。余七月初一日解邑事,辞上官北行。”(图12-3,书影)②以此时间与朱熹画像题跋文末所署“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季夏望日”对照,正好能衔接上,表明此石刻的制造,是在万氏即将离任婺源知县之前。
  本来,丹阳所传的明万历十七年万国钦石刻拓印朱熹像到此应该收尾了,但写到这里的时候,适逢笔者应邀出席2012年10月23日在岳麓书院召开的“传承与开拓: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我参观了不久前建成于书院内的,被称为是全国第一家的“中国书院博物馆”。在陈列的橱窗中,我见到了一幅酷似明万国钦石刻拓印的朱子像。此图片也是题为“文公先生真像”,(图12-4)图题下方也是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二月八日朱熹病中自题诗:“苍颜已是十年前……”,以及“南城吴氏社仓书楼为余写真如此……”,落款、字体和文字排列全同。总之,其相似度至少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其不同之处,最主要有两点,一是图下方的万国钦题跋换成了玄孙(朱)应台赞。其文曰“翳维先生,集儒大成。道继往圣,义阐六经。世泽弘贲,家学祗承。对越巍像,仰止陶甄”。赞语之左有“万历丁酉(1597年)岁仲春吉旦镌”小字;之右落款为“玄孙应台赞”,旁有印章两枚,上圆下方,文字均不能辨认。第二处不同,是图像。仅以画面而论,感觉此图中的朱子,与传统的、心理中的朱子画像(如建瓯所存“朱子对镜写真自画像”)更为接近。
  五年(1597年)“玄孙应台”拓本似与不似之间的对比,从中我们可以推出:除了历史上曾有过各“画”各的朱文公之外,还曾有过各“拓”各的朱文公的历史现象。这种各画各、各拓各的现象,就产生了另外一种历史现象,也就是使朱文公像从写真到逐渐走样,甚至可以说是失“真”。虽然,我们不能据此来认定朱熹画像的“真”与“伪”,但却可以据传统的、心理的,或曰大众心理中的朱子画像(如建瓯所存“朱子对镜写真自画像”)来判定其“真”与“不真”。
  实际上,除了“真”与“不真”之外,在拍卖市场上,也会出现一些并非朱熹画像的“伪作”。如“中华古玩网”上曾出现过一幅“明代绢本朱熹画像”,其文字介绍说:
  画工细腻老辣,人物朱熹像,栩栩如生,上面书法为满清第十四位状元韩菼所写。韩菼(1637—1704年),字元少,别号慕庐,长洲(今苏州)人。性嗜酒,顺天乡试时,尚书徐干学取之遗卷中。康熙十一年(1672年)入国子监做监生。康熙十二年(1673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修《考经衍义》百卷,历官日讲起居注官、右赞善、侍讲、侍读,礼部侍郎、吏部右侍郎。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①
  韩菼所写的像赞为“薇老先生像赞。猗欤朱翁,系出考亭。情如泉石,性喜泳吟。唱酬登眺,月夕花晨。溥簪缨之人爵,敦孝友之天伦。……”(图12-5)
  其实,只要对这一段文字和韩菼的像赞认真地审视一番,我们就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这绝对不是朱熹的画像,而是“系出考亭”的朱子后裔薇垣朱公”即朱薇垣的遗像。理由非常简单:朱熹是考亭朱氏的开山始祖,怎么能把他本人也说成“系出考亭”?再说,在朱熹的所有字号中,绝无“薇垣”之称,怎么能把“薇老先生”、“薇垣朱公”说成是朱熹?弄清了这一点,还能说“人物朱熹像,栩栩如生”吗?所以,这是一幅把系出考亭”即朱熹后人的图片,有意或无意地误为是朱熹本人的图片,其用意,当然是为了抬高此画像的身价。原因是,说“薇垣朱公”可以说几乎不为人所知,而朱熹,则绝对是名满天下!
  在拍卖市场上,还不时地出现过一些由清代画家创作的朱子画像。如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曾于2004年12月,在2004年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中国书画精品第二场上,拍出由晚清画家吴儁创作的:朱文公像》(立轴,设色纸本)。介绍文字说:
  《朱文公画像》,玉峰朱氏藏本,壬寅(1842年)二月吴儁敬摹。钤印:吴俊印1.吴儁以善写肖像名世,此图绘理学家宋人朱熹夫子像,温文端穆,气度冲和,得形取神,令人对之如沐夫子清馨。2.朱夫子面带七星,尝见明人郭诩本亦有之,此图亦然。质地:设色纸本。此图尺寸为171×83cm,此图以30800元成交。(图12-6)①
  吴儁,一作隽。字子重,号冠英,江苏江阴人。《墨林今话续编》载其事迹云:“江阴吴冠英儁,品醇性敏,以三绝擅长,写真尤得古法。尝游京华,名动王公,自西园主人以下,如戴醇士(熙,1810—1860年)、何子贞(绍基,1799—1873年)、张石州(穆,1808—1849年)诸先生深相器重。倦游抵里,不名一钱。赆行诗画满箧笥,其高致如此。与人游,恂恂若无能而和厚可亲,使人心醉。”②其生平,载《广印人传》、《虞山画志续编》等书中。
  晚清著名书画家项文彦,字蔚如,号味愚,一号幼平(图12-7,项文彦书画章),别号钵池生,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书法方面,“行书学圣教序,得其神所,诣在杨宾之上。隶书古茂,篆书精整,均有乾嘉老辈风韵。为山东闸官数十年,庚子后卒”。③在绘画上,善山水,笔致苍劲,墨气淹润,近承二王,远参倪黄,俱得神似。间作墨梅,亦饶冷逸之趣。工人物,尤善作仕女图。清光绪六年(1880年)黄河决口,沿岸民众受灾甚众,项文彦将所积卖画所得二千余金助赈,救活了许多灾民。项文彦因此被誉为是一位“用画笔救人,黄水中打捞生灵”的慈善家。
  项文彦笔下的《朱文公图像》是一幅全新的创作画。此图仅见于华夏收藏网中,画心尺寸为60厘米×35.5厘米。①画面中的朱文公,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其两手相握,手心向上,而非拱手的姿势,以及光脚不着鞋的形象,与历史上所有的朱熹画像均全然不同(图12-8)。观赏之余,令人不禁心生疑窦和感慨——这是朱文公吗?

知识出处

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

《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卷。卷上为朱熹画像考略,分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朱熹画像的产生与流传进行了考证和介绍。卷下为朱熹伪帖揭秘,主要内容为对近年出现在国内拍卖市场的号称“朱熹手迹”甚至被吹嘘为“国宝”,经过古今所谓名家鉴定的几幅伪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