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与二程及门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570
颗粒名称: (二)与二程及门人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462-4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在《仁说》阶段批评龟山和谢上蔡的仁学观点,强调性情之辨和未发已发思想,并警惕程颢门人心学倾向。他批评以万物一体为仁和以知觉训仁的观点,认为这些观点偏离了人的本性和现实表现,并可能导致忽略仁学的规范意义。在工夫方面,朱子确立了未发前涵养工夫的地位,以持敬为成德工夫的第一义,并强调克己复礼的工夫。他批评谢上蔡的克己工夫没有以礼作为规矩准绳,并反对二程和大程门人以“复理”解释复礼。晚年时期,朱子对诚的工夫更加重视,提出诚与敬要逐项做工夫。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思想 落实 架构

内容

从心性论上看,朱子在《仁说》阶段批评龟山“万物一体为仁”,又批评谢上蔡“以知觉训仁”,说明朱子对性情之辨的强调,体现出对程颢门人心学倾向的警惕。对此陈来认为:“批评以万物一体为仁使人脱离了人的本性及其现实表现,而使仁学失去其内在意义。朱子又批评谢上蔡‘知觉言仁’可能导致认欲为理而忽略了仁学的规范意义。这两点可以说都是针对大程子以下的心学传统而言。”①朱子晚年对上蔡“以知觉为仁”的问题重新进行了讨论主要针对陆学而发,朱子发现陆学也有同样的问题,如果以知觉为仁,则工夫会落入禅学。对于未发已发的思想,朱子晚年多次强调不能固守程门以未发为“耳无闻、目无见”,认为应当从子思、孟子的观点中去体会未发已发,遵从《中庸》主旨,并且朱子晚年还指出伊川言“凡言心者,皆指已发”是不恰当的,说明了朱子晚年对程门心性思想的检查。朱子最终改变中年时期以应事接物作为未发已发的标准,以《遗书》中“才思即是已发”作为未发已发的标准,也说明了朱子对二程思想理解的成熟与深化。
  从工夫上看,朱子在“中和新说”时期确立未发前涵养工夫的地位,以持敬为成德工夫的第一义,认为持敬可以对治气质和私欲,体现出对伊川“敬则无己可克”的遵从,《仁说》之后朱子对伊川的观点做出检查,立场上遵从“敬则无己可克”的思想,但同时提出克己复礼的工夫作为持敬工夫的必要补充,到中晚时期提出“克己在持敬之上”,体现出对克己复礼思想的进一步重视,但本质上仍是以敬言克己,晚年后朱子才有了突破。朱子晚年提出“克己在持敬之上”是工夫后的境界,持敬与克己两个工夫都各有优点,持敬平实,克己复礼快速,二者要逐项做工夫,最后比较平稳地处理了持敬和克己的关系,体现出晚年工夫思想的严密,说明朱子对伊川“敬则无己可克”的修正。朱子晚年对克己复礼的诠释中体现出对心学倾向的警惕,朱子晚年强调不以“复理”解释复礼,即反对二程和大程门人以“复理”解释复礼,因为说复礼则克己工夫有落脚的地方,所以朱子提出克己的内容是复礼,克己要在复礼上完成,如果只说“复理”,则克己工夫悬空。朱子批评谢上蔡以我视、听、言、动的克己工夫没有以礼作为规矩准绳,批评明道言“克己自能复礼”将工夫说得太快。朱子又批判佛老克己以后不言复礼,从而将克己工夫沦为空寂,最后引申到对陆学的批评,体现了朱子重视外在的伦理规范准则和理性主义精神。除此之外,朱子与二程在持敬与诚的关系上的理解也有不同,朱子中年时期提出“敬可为诚之之一事,不可专以敬为诚之之道”,也是对明道所言“诚敬一事”的说法进行补充和说明,中晚年时期将诚的工夫落到诚意上说,诚的工夫有了实际的工夫对象和独立的工夫地位,晚年时期提出诚与敬要逐项做工夫,说明朱子晚年对诚的工夫更加重视,体现了朱子对二程工夫思想的修正以及晚年工夫思想的严密。

知识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朱子涵养工夫为研究对象,将朱子涵养工夫的发展分为中年、中晚年、晚年三个阶段,梳理出朱子涵养工夫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和发展历程。全书围绕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涵养工夫内在的关系以及涵养工夫在朱子工夫论中的地位三个角度对朱子涵养工夫进行了考察;从脉络发展的视野厘清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和思想地位;从学术史论辩的视野探寻朱子涵养工夫的特点;从工夫论的确立到完善的动态考察探求朱子涵养工夫思想背后的心性论的建构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对朱子的修身涵养理论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研究,也对学术史上关于朱子涵养工夫的诸多判定和争议进行了检查。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