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辟“先见天理源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557
颗粒名称: 2.辟“先见天理源头”
分类号: B244.7
页数: 6
页码: 443-448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朱子对“下学而上达”的成德路径的看法。对于门人偏向主敬涵养进行纠偏,朱子强调做工夫要从下学做起,没有下学就不可能上达,对于下学的工夫内容,朱子也有详细的讨论。朱子反对先从上达做工夫与反对先从贯通处做工夫、反对先见天理源头是一致的,这也是朱子晚年将居敬穷理互发、知行互发限定在工夫的境界义的原因。朱子强调做工夫要从下学做起,与朱子晚年重视穷理、致知、省察的工夫也是一以贯之的。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思想 落实 架构

内容

朱子晚年时期因陈淳喜言“先见天理本原”,所以特别向陈淳阐明“下学而上达”的成德路径,对门人偏向主敬涵养进行纠偏。当陈淳提出下学是不是大段工夫时,朱子说:“圣贤教人,多说下学事,少说上达事。说下学工夫要多也好,但只理会下学,又局促了。须事事理会过,将来也要知个贯通处。不要理会下学,只理会上达,即都无事可做,恐孤单枯燥。”①朱子指出要多说下学的工夫,少说上达的工夫,因为没有下学就不可能有上达,朱子说:“然尝以熹所闻圣贤之学,则见其心之所有不离乎日用寻常之近小,而其远者大者自不待于他求,初不若是其荒忽放浪而无所归宿也,故曰‘下学而上达’。”②朱子指出下学工夫是离日用寻常最近的地方,做工夫应先从近的地方做起,如果先从上达处做,则过于空疏放浪。同时朱子也指出不能只做下学的工夫,否则气象狭隘,但如果只理会上达,则都是高深的道理,无事可做,则孤单枯燥。所以下学与上达都要做工夫,久了自然能从下学贯通到上达,但是如果只想着贯通处,不做下学的工夫则无法成德,朱子说:“譬如耕田,须是下了种子,便去耘锄灌溉,然后到那熟处。而今只想象那熟处,却不曾下得种子,如何会熟?”③可见,朱子认为应该从下学工夫开始做起,没有下学就不可能上达,对于下学的工夫内容,朱子也有详细的讨论。
  胡叔器因问:“下学莫只是就切近处求否?”曰:“也不须恁地拣,事到面前,便与他理会。且如读书:读第一章,便与他理会第一章;读第二章,便与他理会第二章。今日撞着这事,便与他理会这事;明日撞着那事,便理会那事。万事只是一理,不成只拣大底要底理会,其它都不管。程先生曰:‘穷理者,非谓必尽穷天下之理,又非谓止穷得一理便到。但积累多后,自当脱然有悟处。’又曰:‘自一身之中以至万物之理,理会得多,自当豁然有个觉处。’今人务博者,却要尽穷天下之理;务约者又谓反身而诚,则天下之物无不在我,此皆不是。”①
  前文分析可见,朱子提出要从日用处先做工夫,即先做下学工夫,门人胡安之因此提出下学是否只是就近处求,朱子则回答说不是有意拣近处做工夫,而是由具体的事决定,遇到什么事,就在什么事上理会,就像读书,读第一章,便理会第一章,读第二章便理会第二章,万事只是一理,不能只挑大的要紧的事去理会,其他事都不管。朱子又引二程言穷理不一定要穷尽天下之理,也不是穷得一理就停止,但是积累很多后,自然有贯通领悟的地方。二程又说从自己身上以至于万事万物之理理会得多了自然豁然有觉悟的地方。可以看出,穷理就是下学的积累,贯通是上达,朱子晚年以意诚为心与理的贯通处。朱子又提出现在有人专务博文却要去穷尽天下之理,专务约礼又说反身而诚则天下之物无不在我,这都是不对的,因为颠倒了下学和上达的工夫次序。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子反对先从上达做工夫与反对先从贯通处做工夫、反对先见天理源头是一致的,这也是朱子晚年将居敬穷理互发、知行互发限定在工夫的境界义的原因。朱子强调做工夫要从下学做起,与朱子晚年重视穷理、致知、省察的工夫也是一以贯之的。
  曾子父子之学自相反,一是从下做到,一是从上见得。子贡亦做得七八分工夫,圣人也要唤醒他,唤不上。圣人不是不说这道理,也不是便说这道理,只是说之有时,教人有序。子晦之说无头。如吾友所说从原头来,又却要先见个天理在前面,方去做,此正是病处。子晦疑得也是,只说不出。吾友合下来说话,便有此病;是先见“有所立卓尔”,然后“博文约礼”也。……下学上达,自有次第。于下学中又有次第:致知又有多少次第,力行又有多少次第。淳曰:“下学中,如致知时,亦有理会那上达底意思否?”曰:“非也。致知,今且就这事上,理会个合做底是如何?少间,又就这事上思量合做底,因甚是恁地?便见得这事道理合恁地。又思量因甚道理合恁地?便见得这事道理原头处。逐事都如此理会,便件件知得个原头处。”①
  曾子父子的工夫路径是相反的,曾点是先见上达,曾子是先从下学开始做,子贡是下学做了七八分,孔子要启发他,但没有成功,这说明圣人教人成德的方法有很多,因人因时而异。但廖子晦的说法没有根据,如果说从源头来,又要在源头前面先见个天理才去做工夫,这就是问题所在,就等于说先见“所立卓尔”的境界,然后再去博文约礼,二者都是上达处,不是做工夫处。朱子提出下学上达中自然有工夫次第,下学中,致知就是在事上理会理以及理之所以然,再去思考如何合于理、为什么能合于理,如此最后见到道理的源头,如果逐事都如此理会,则件件事情都能知道道理的源头处,所以道理的源头处是从格物、穷理、致知上逐渐完成的,由此也说明了下学和上达的关系。朱子晚年反对廖子晦“先见天理源头”,也反对陈淳“只吃馒头尖处”,1199年,朱子与陈淳相别十年后会面坐论。朱子见陈淳言主敬涵养则件件天理流行可见也有“先见天理源头”的问题,故与陈淳做了详细的讨论。
  先生曰:“尧卿安卿且坐。相别十年,有甚大头项工夫,大头项疑难,可商量处?”淳曰:“数年来见得日用间大事小事分明,件件都是天理流行,无一事不是合做底,更不容挨推闪避。……而其所以为此理之大处,却只在人伦;而身上工夫切要处,却只在主敬。敬则此心常惺惺,大纲卓然不昧,天理无时而不流行……”先生曰:“恁地泛说也容易。”久之,曰:“只恐劳心落在无涯可测之处。”①
  由引文可见,朱子问陈淳相别十年是否有什么重要的修养方法和问题可以讨论,陈淳认为自己数年大事小事都见得分明,每件事情都能做到天理流行,使事合于理。朱子认为天理最重要的地方在人伦日用中,所以自身最关键的工夫在于主敬。陈淳进一步提出主敬则此心常惺惺,大纲卓然不昧,天理无时不流行。对此,朱子表示这样泛说也容易,朱子思考了很久又指出陈淳偏向主敬恐怕会将心落在无涯可测之处,即恐怕会落入佛老虚无之说。所以当陈淳接着又问孔子“与点”②一段如何理解时,朱子就直接指出陈淳这样的理解是只吃馒头尖尖,提醒陈淳要重视下学的工夫。
  因问:“向来所呈与点说一段如何?”曰:“某平生便是不爱人说此话。《论语》一部自‘学而时习之’至‘尧曰’,都是做工夫处。不成只说了‘与点’,便将许多都掉了。圣贤说事亲便要如此,事君便要如此,事长便要如此,言便要如此,行便要如此,都是好用工夫处。通贯浃洽,自然见得在面前。若都掉了,只管说‘与点’,正如吃馒头,只撮个尖处,不吃下面馅子,许多滋味都不见。……昨廖子晦亦说‘与点’及鬼神,反复问难,转见支离没合杀了。圣贤教人,无非下学工夫。”①
  由引文可知,朱子对陈淳提出自己不喜欢别人过于关注孔子表扬曾点这段话,朱子认为孔子教人都是从做工夫处教人,不能因为夫子有一次赞同曾点的志向便将人伦日用近处的工夫都省去。圣贤说事亲、事君、事长、言、行都是做工夫的地方,如果只说“与点”即只是立志,就像吃馒头只吃馒头尖处不吃下面的馅,所以下面许多滋味都不知道。朱子认为廖子晦也说“与点”,与陈淳都是一样的问题。由此可见,朱子去世的前一年仍在讨论成德的工夫路径,一方面基于对陆学上达而下学的批评,一方面基于对门人先见天理源头的检查,二者的问题都在于不重视下学工夫,没有遵循下学而上达的成德路径。朱子最后提出“圣贤教人,无非下学工夫”,这句话是说得很重的,实际上就是取消了在上达处做工夫的意义,上达是通过下学积累到一定程度所达到的境界,所以不是做工夫处。

知识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朱子涵养工夫为研究对象,将朱子涵养工夫的发展分为中年、中晚年、晚年三个阶段,梳理出朱子涵养工夫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和发展历程。全书围绕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涵养工夫内在的关系以及涵养工夫在朱子工夫论中的地位三个角度对朱子涵养工夫进行了考察;从脉络发展的视野厘清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和思想地位;从学术史论辩的视野探寻朱子涵养工夫的特点;从工夫论的确立到完善的动态考察探求朱子涵养工夫思想背后的心性论的建构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对朱子的修身涵养理论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研究,也对学术史上关于朱子涵养工夫的诸多判定和争议进行了检查。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