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博学而反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554
颗粒名称: (四)博学而反约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438-4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晚年修正了《大学》中成德路径的理解,并从《论语》、《孟子》中说明成德的路径,体现出对“四书”工夫思想的贯通。他强调知行并重,二者互相配合、互相发明,知先行后、行比知重。朱熹认为做工夫和工夫的境界需要区分,从做工夫上说二者分别做工夫。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思想 落实 架构

内容

由前文分析可知,致知而力行、积累至贯通、知至而后意诚这三组关系体现出朱子以《大学》为工夫规模,但是朱子又从《论语》中博文与约礼的关系、致知与克己复礼的关系、《孟子》中博学与反约的关系来说明成德的路径,体现出对“四书”工夫思想的贯通,也说明了以“四书”中的思想做相互印证是朱子工夫思想的特色。朱子说:“侯氏谓博文是‘致知、格物’,约礼是‘克己复礼’,极分晓。而程子却作两样说,便是某有时晓他老先生说话不得。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这却是知要。盖天下之理,都理会透,到无可理会处,便约。盖博而详,所以方能说到要约处。约与要同。”①侯氏是指二程表弟也是二程门人侯仲良,侯仲良以博文为致知格物,约礼为克己复礼,朱子认为侯氏将博文约礼区分得很明白,反而认为二程有时候说得不够准确。这也说明朱子晚年将克己复礼理解为践履,从朱子晚年将克己落实到复礼上说可以看出来。朱子又以《孟子》言博学明理是为了反其约来说明知不是目的,行才是目的,博学就是明理,到贯通处就是自我的约束就是克己复礼。博学和反约与致知和力行、致知和诚意一样都是并行不悖的两个工夫,不能偏废一方,朱子又说:“务反求者,以博观为外驰;务博观者,以内省为狭隘,堕于一偏。此皆学者之大病也!”②朱子强调不能只务反约而认为泛观博览为外,也不能只务泛观博览,而以内省工夫为狭隘,博览与反约二者不能偏废,知行并重,知与行要互相配合。
  朱子此后又论及博学和反约的次序,他说:“知读《论》《孟》不废,其善。且先将正文熟读,就自己分上看,更考诸先生说有发明处者,博观而审取之,凡一言一句有益于己者,皆当玩味,未可便恐路径支离而谓所有不必讲也。”①从工夫完成的先后来看应该是先博文后反约,不能因为担心工夫路径的支离而偏废一方,知行两个工夫要同时并进。同年,朱子明确了博学和反约就是知行关系,他说:“圣人生知,固不待多学而识,学者非由多学,则固无以识其全也。故必格物穷理以致其博,主敬力行以反诸约。”②朱子区分了圣人生而知之与学者学而知之,认为大多学者成德的途径无非多学习,通过格物穷理达到博学,又通过主敬力行达到反之约。主敬属于力行,而不是笃行,这是要注意的。由此可知,朱子的工夫规模可以归纳为知行两途,为学不过知行两件事,他说:“学者以玩索、践履为先。”③又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要知得,守得。”④甚至说:“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⑤朱子甚至提出圣人教人只是博文约礼两个工夫,他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圣门教人,只此两事,须是互相发明。约礼底工夫深,则博文底工夫愈明,博文底工夫至,则约礼底工夫愈密。”⑥以上都说明博学与反约、博文与约礼、理会与践行、玩索与践履都是朱子表达知行关系的不同说法。朱子认为从做工夫上看,二者互相配合、互相发明,行是对知的持守;从工夫完成的先后上看,则是知先行后、行比知重。所以,朱子强调知行要逐项做工夫,不能以工夫完成的境界处作为做工夫处,朱子说:“不要说总会。如‘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文便是要一一去用工,何曾说总会处?”①朱子认为做工夫和工夫的境界需要区分,从做工夫上说二者分别做工夫,知有知的工夫,行有行的工夫,朱子说:“如颜子‘克己复礼’,亦须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成只守个克己复礼,将下面许多都除了!”②工夫的完成要以道德行动作为标准,但做工夫不能从境界处、总会处、贯通处入手,以致知作为成德工夫的开始是朱子晚年对成德路径的强调。

知识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朱子涵养工夫为研究对象,将朱子涵养工夫的发展分为中年、中晚年、晚年三个阶段,梳理出朱子涵养工夫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和发展历程。全书围绕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涵养工夫内在的关系以及涵养工夫在朱子工夫论中的地位三个角度对朱子涵养工夫进行了考察;从脉络发展的视野厘清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和思想地位;从学术史论辩的视野探寻朱子涵养工夫的特点;从工夫论的确立到完善的动态考察探求朱子涵养工夫思想背后的心性论的建构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对朱子的修身涵养理论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研究,也对学术史上关于朱子涵养工夫的诸多判定和争议进行了检查。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