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持敬为本,穷理为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535
颗粒名称: 1.持敬为本,穷理为助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389-3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在中年时确立了持敬涵养为成德工夫,晚年仍坚持此观点,认为持敬是穷理之本,穷理是持敬之助。持敬涵养是成德的根本工夫。同时批评浙中吕氏门人欠缺涵养本原的工夫。朱子晚年特别强调持敬与穷理不可偏废一方,必须一起理会,但以持敬为本。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思想 落实 架构

内容

朱子在中年时期确立了以持敬涵养为成德的根本工夫,晚年后朱子仍然保持持敬存养、持敬为穷理之本、持敬即求放心、持敬贯彻大学工夫始终的基本观点。朱子说:“敬则心存,心存,则理具于此而得失可验,故曰:‘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①61岁时又说:“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②同年又说:“学者堕在语言,心实无得,固为大病。……近因病后,不敢极力读书,闲中却觉有进步处,大抵孟子所论‘求其放心’是要诀尔。”③进入晚年后,由于年老多病,朱子越发认识到涵养是成德的关键。62岁时又说:“所谓‘守得定,方可以致知穷理’,此说甚当。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岂是此事之外更无他事?只是此本不立,即无可下手处。此本既立,即自然寻得路径进进不已耳。”④在此朱子指出了涵养是成德的根本工夫,是其他修养工夫的前提。65岁时朱子又说:“先立根本、后立趋向,即所谓‘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又云‘收得放心后,然后自能寻向上去’,亦此意也。”⑤持敬涵养是立根本的工夫,必须先落实,立下根本之后再进一步穷理致知,所以说“未有致知而不在敬”。同年朱子又说:“主一无适者亦必有所谓格物穷理者以先后之也,故程夫子之言曰:‘涵养必以敬,而进学则在致知。’此两言者如车两轮,如鸟两翼,未有废其一而可行可飞者也。世衰道微,异说蜂起,其间盖有全出于异端而犹不失于为己者,其他则皆饰私反理而不足谓之学矣。”①在此朱子仍以主一无适言持敬涵养,体现出朱子晚年仍遵从二程涵养与致知两大工夫路径,涵养与致知作为成德的两大基本方法,二者不能偏废一方。朱子晚年特别强调持敬与穷理不可偏废一方,偏重任何一方都是错的。他说:“见人之敏者,太去理会外事,则教之使去父慈、子孝处理会,曰:‘若不务此,而徒欲泛然以观万物之理,则吾恐其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若是人专只去里面理会,则教之以‘求之情性,固切于身,然一草一木,亦皆有理’。要之,内事外事,皆是自己合当理会底,但须是六七分去里面理会,三四分去外面理会方可。若是工夫中半时,已自不可。况在外工夫多,在内工夫少耶!此尤不可也。”②朱子认为程子教人,因人而异,如果太理会外面事,则要注意以持敬为本,不能泛然观理,如果只专从里面理会,则要注意穷理的必要,持敬穷理应当一起理会,但是在持敬涵养上必须用六七分力气,在格物穷理上可用三四分力气,可见朱子的成德工夫主要依靠涵养而不是穷理,穷理是对涵养的辅助,他说:“持敬是穷理之本;穷得理明,又是养心之助。”③由此可见,朱子晚年持敬为本的地位没有改变,涵养依然是成德工夫的第一义。

知识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朱子涵养工夫为研究对象,将朱子涵养工夫的发展分为中年、中晚年、晚年三个阶段,梳理出朱子涵养工夫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和发展历程。全书围绕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涵养工夫内在的关系以及涵养工夫在朱子工夫论中的地位三个角度对朱子涵养工夫进行了考察;从脉络发展的视野厘清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和思想地位;从学术史论辩的视野探寻朱子涵养工夫的特点;从工夫论的确立到完善的动态考察探求朱子涵养工夫思想背后的心性论的建构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对朱子的修身涵养理论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研究,也对学术史上关于朱子涵养工夫的诸多判定和争议进行了检查。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