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持敬与克己复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520
颗粒名称: 二 持敬与克己复礼
分类号: B244.7
页数: 9
页码: 364-3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认为持敬与克己复礼是相资相成的关系,二者在工夫上互相配合、互相成就。同时,他也强调了克己复礼的工夫地位,认为只有当人心散缓时,才需要立下规矩以克己复礼。在晚年,他更偏向于强调克己复礼对持敬工夫的意义,并认为“敬则无己可克”是境界义。此外,他还提出通过敬恕工夫去实现克己复礼,即先通过持敬涵养来积累善端,再通过具体的言行来实践克己复礼。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思想 落实 架构

内容

(一)二者相资相成
  对持敬与克己复礼的关系,朱子进入晚年后仍然延续中晚年时所提出的克己与复礼须俱到的观点,但又进一步阐明二者的境界有高下之分,但从做工夫上看是相资相成的关系,强调了持敬与克己在做工夫上要互相配合、互相成就。朱子说:“做处则一。但孔子告颜子仲弓,随他气质地位而告之耳。若不敬,则此心散漫,何以能克己。若不克己,非礼而视听言动,安能为敬。”②也就是说,二者从做工夫上看是一个地方,只是跟随颜回和仲弓的气质地位而告知以克己和持敬。如果不敬,则心不能克己,如果不能克己,则也不能为敬,二者互为前提,相互成就,都是在心上做工夫。62岁时朱子又说:“人心常炯炯在此,则四体不待羁束,而自入规矩。只为人心有散缓时,故立许多规矩来维持之。但常常提警,教身入规矩内,则此心不放逸,而炯然在矣。心既常惺惺,又以规矩绳检之,此内外交相养之道也。”①在此,朱子认为如果持敬工夫做好了自然能复礼,只有当人心散缓,持敬工夫没有做好才要立下规矩以克己复礼,但如果能常常提撕省察,行为上以礼作为规矩准绳,则此心也不会放失,也就是说克己复礼工夫做好了,本心也不会放失。由此朱子提出持敬和克己复礼是内外互相滋养的方法,持敬在内,克己复礼在外,朱子偏向强调克己复礼对持敬涵养的作用,朱子说:“盖人能制其外,则可以养其内。固是内是本,外是末;但偏说存于中,不说制于外,则无下手脚处,此心便不实。”②人如果能约束好外在的行为,就能涵养好本心,本心固然为本,身外固然是末,但如果偏向于心内的存养,而不去制约外在的行为,则工夫没有下手处。由此可见,朱子晚年强调克己与持敬是内外工夫的互相配合,但更偏向强调克己复礼对持敬工夫的意义,这与朱子晚年强调“下学而上达”的成德路径相对应。对此,有学者提出:“朱子的‘主敬’工夫不是心的凝练专一而已,而必然是包括身体容貌、言语动作上的点检,身心的收敛。这些‘制其外’工夫正是‘涵养本源’的下手处,是克己复礼的表现。”③
  (二)“敬则无己可克”是境界
  由上分析可知,朱子认为持敬与克己是内外配合的工夫,并且肯定克己复礼作为“制于外”的作用,说明了朱子对克己复礼工夫的进一步重视。对于敬与克己的关系,朱子中年时期继承伊川提出的“敬则无己可克”的观点,中晚年时期虽然认为持敬与克己都是必要的工夫,但是仍以持敬言克己,如此则克己工夫的地位无法真正落实,基于朱子晚年对克己复礼工夫的重新诠释和对克己复礼工夫作用的认识,朱子开始对“敬则无己可克”的观点做进一步检查,最后将“敬则无己可克”限定在工夫后的境界,进一步落实了克己复礼的工夫地位。
  仲思问:“‘敬则无己可克’,如何?”曰:“郑子上以书问此。”因示郑书,曰:“说得也好。”郑书云:“孔子惟颜子仲弓,实告之以为仁之事,余皆因其人而进之。颜子地位高,担当得克己矣,故以此告之。仲弓未至此,姑告以操存之方,涵养之要。克己之功难为,而至仁也易;敬恕之功易操,而至仁也难。其成功则一。故程子云‘敬则无己可克’,是也。但学者为仁,如谢氏云‘须于性偏处胜之’,亦不可缓。特不能如颜子深于天理人欲之际,便可至仁耳。非只敬恕他不克己也。”①
  由引文可见,“敬则无己可克”是朱子晚年时期与门人、朋友经常讨论到的问题,朱子肯定了郑子上的观点,郑子上认为孔子只有对颜回和仲弓告之以为仁的工夫,因颜回地位高,孔子则告之以克己工夫,仲弓未至颜回境界,则姑且告之以操存的方法,操存己持敬。克己的工夫比较难以完成,但要达到至仁的境界比较容易。敬恕的工夫比较好实践,但要达到至仁的境界比较难。但是,二者从工夫完成的境界上都是一样的,所以伊川在这个意义上说“敬则无己可克”。由此可知,朱子晚年言工夫之间的关系很注意区分做工夫与工夫的境界,从做工夫的要求上看,克己高于持敬,二者有各自的工夫特点,朱子又说:“只答颜子处是就心上说的,工夫较深密为难。”②克己工夫是在心上说的,所以比持敬较为深密,也较难。但从境界义上看,敬则无己可克,持敬的完成也说明了克己的完成。朱子中年时期认为“敬则无己可克”是基于其对持敬为先的认识,也是基于其对未发前涵养工夫的地位的确认,所以将持敬抬得过高。朱子晚年认识到克己比持敬做工夫的要求高,克己比持敬做工夫更难,所以从做工夫上说“敬则无己可克”是不成立的,持敬并不能完成克己的工夫,克己复礼有自己独立的工夫意义和工夫要求。
  基于朱子晚年对气禀的认识,郑子上提出大部分人不能像颜回一样自觉克己以达到至仁,成德没有这么容易,只能先通过敬恕工夫去实现克己。在此,郑子上其实强调了大部分人因受到气禀的影响,都有气质之偏,道德主体无法都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所以克己很难,所以克己虽然在持敬之上,但是不能适应大多数人的成德路径,大部分人通过操存涵养渐渐积累以达到自觉克己的境界,持敬不能克己说明了克己工夫有自己独立的工夫意义,也说明了郑子上也认识到人受到气禀影响后成德的艰难。对于以上所言,朱子说:“郑言学者克己处,亦好。”①并补充说:“敬之至,固无己可克;克己之至,亦不消言敬。‘敬则无己可克’者,是无所不敬,故不用克己。此是大敬,如‘圣敬日跻’,‘于缉熙敬止’之‘敬’也。”②朱子补充说持敬工夫完成则无己可克,克己工夫完成则不用言敬,“敬则无己可克”是无所不敬,所以不用克己,是大敬、圣敬的境界,不是居敬、敬恕的工夫。所以,从工夫的完成上说持敬和克己是一致的,可以说“敬则无己可克”,但从做工夫上说二者要各自做工夫,并行不悖,他说:“皆当如此做。当‘克己’,则须‘克己’;当‘出门如见大宾’,则须‘出门如见大宾’。”③朱子认为“克己复礼”与持敬从做工夫上言要逐项去做,根据不同的场景做不同的工夫,至工夫纯熟时则可以说“敬则无己可克”。
  基于以上认识,朱子62岁开始直言伊川“敬则无己可克”将敬说得太高,他说:“伊川云:‘敬则无己可克。’其说高矣。然夫子当时只告颜子以‘克己复礼’而已。盖敬是常常存养底道理,克己是私欲发时便与克除去,两不相妨。”①在此,朱子认为伊川“敬则无己可克”将敬说得太高了,持敬是平日的存养工夫,克己是私欲发出时要做的工夫,二者互不妨碍。同年朱子对门人所问“伊川云:‘敬则无己可克,则又与颜渊无异矣。’”②朱子也是回答说:“不必如此看,且各就门户做。若到彼处自入得,尤好。”③可见,朱子此时言持敬与克己的关系就不再引伊川“敬则无己可克”,而是提出持敬与克己要各自做工夫。对于别人所问:“若不是敬,也如何克得己,复得礼?”④朱子也说:“不必如此说,圣人说话,随人浅深。克己工夫较难,出门、使民较易。然工夫到后,只一般,所谓‘敬则无己可克’也。”⑤可见,朱子避免言“敬则无己可克”,克己工夫较难、持敬较容易是孔子教人随学生资质深浅而异的体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的持敬工夫比较容易,到工夫完成后达到的境界是一样的,这时候可以说“敬则无己可克”。
  (三)克己在持敬之上
  由前分析可知,朱子晚年认识到克己复礼比持敬工夫要求更高、做工夫更难,从气禀的角度也认识到伊川“敬则无己可克”将持敬说得太高,将克己说得太早,由此提出了持敬和克己要逐项做工夫,二者缺一不可。此后,朱子集中讨论了持敬和克己工夫的优劣,以证明二者各自在工夫论中的地位和意义。他说:“‘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症下药。仲弓主敬行恕,是且涵养将去,是非犹未定。涵养得到,一步又进一步,方添得许多见识。‘克己复礼’,便刚决克除将去。”①朱子认为克己复礼是抓住了病根,是对症下药的工夫,所以克己工夫达到成德的境界比较快。持敬行恕则是一步一步涵养,涵养得到就更进一步,所以持敬涵养比较慢、比较缓和,而克己复礼则是果敢刚决地去除私欲,在此朱子似有克己优于持敬的意思。此后,朱子在讨论的时候更直接提出克己工夫优于持敬。
  如坤,则但说“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只就持守处说,只说得一截。如颜子“克己复礼”工夫,却是从头做起来,是先要见得后却做去,大要着手脚。仲弓却只是据见成本子做,只是依本画葫芦,都不问着那前一截了。仲弓也是和粹,但精神有所不及。颜子是大故通晓。向时陆子静尝说,颜子不如仲弓。而今看着,似乎是“克己复礼”底较不如那“持敬行恕”底较无事,但“克己复礼”工夫较大。颜子似创业之君,仲弓似守成之君。仲弓不解做得那前一截,只据见在底道理持守将去。②
  由引文可见,朱子认为“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就是只在持守处说,就像“坤卦”,只说了未发前一截工夫,但是颜回“克己复礼”却是从头做起的,是先要见到了私欲然后再去做。但是仲弓却只是根据现成的做工夫,缺了未发前持敬涵养的一截工夫。朱子认为仲弓勤勉,但精神高度不够,但是颜回能理解克己工夫的大小和缘由。朱子认为过去陆子静曾言颜回不如仲弓,但现在看来是因为克己复礼不如持敬行恕那样无事,而象山喜欢无事,朱子认为克己复礼工夫较大,颜回像“乾卦”,奋发有为,仲弓像“坤卦”,只守现成,仲弓不知未发前一截,只守现成的道理,所以仲弓不如颜回,在此,朱子指出克己复礼比持敬范围大,工夫也更细密,并且朱子认为陆子静认为克己不如持敬涵养是因为象山喜欢无事,也道出了朱子对持守的缺点的认识,体现出克己工夫优于持敬的偏向。68岁时朱子又说:“陆子静向来也道仲弓胜似颜子,然却不是。盖‘克己复礼’,干道也,是吃一服药便效。主敬行恕,坤道也,是服药调护,渐渐消磨去。公看颜子多少大力量,一‘克己复礼’便了!仲弓只是循循做将去底,如何有颜子之勇!”①可见,朱子反对陆子静也认为仲弓胜过颜回,但实际上,朱子认为象山认为持敬优于克己复礼是对象山的误解,恰恰相反,象山肯定克己,否定持敬。他说:“《论语》言‘敬事而信’,又言《修己已敬》,孟子言《敬王》、‘敬克’。未尝有言‘持敬’者。观此二字,可见其不明道矣。”②象山具体如何言克己暂且不论,但可知象山是反对持敬的,象山并没有认为持敬优于克己,反而提倡克己反对持敬,象山认为持敬是二程杜撰的工夫,所以实际上象山与朱子都认为克己高于持敬,但经前文分析可知朱子批评象山言克己不言复礼。在此朱子再次以乾、坤的特点比喻两个工夫,克己复礼就像乾道,是主动的;主敬行恕,是坤道,比较慢,朱子推崇颜回,因为颜回勇猛精进。因为朱子晚年认识到成德的艰难,倡导做工夫要勇猛精进,可以看出朱子对克己工夫的认同。基于以上论述,钱穆认为朱子晚年将克己置于持敬之上是有依据的。
  (四)二者各有优劣
  由前文分析可知,朱子晚年时期基于对克己复礼的重视,有克己优于持敬的思想倾向,但是如果过于抬高克己工夫的地位则会影响主敬涵养的地位,故朱子提出两个工夫各有优劣之处,将持敬与克己的关系处理得更为平稳。朱子说:“持敬行恕,虽不曾着力去‘克己复礼’,然却与‘克己复礼’只一般。盖若是把这个养来养去,那私意自是着不得。‘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时,也着那私意不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也着那私意不得。”①在此,朱子认为持敬虽然没有像克己复礼一样主动刚健,但实际上与克己复礼是一样的,一个是存养本心,一个是去除私意,都是为了使本心不受私意影响。朱子晚年还对颜回、仲弓、司马牛三人的工夫做了评价,他说:“司马牛如何做得颜子仲弓底工夫。须是逐人自理会。仁譬之屋,克己是大门,打透便入来;主敬行恕是第二门;言讱是个小门。虽皆可通,然小门便迂回得些,是它病在这里。”②朱子认为在颜回、仲弓、司马牛三者问仁中,司马牛的境界最低,无法做到颜回的克己复礼和仲弓的主敬行恕,每个人资质不一样,随自身的资质自己理会成德之方。仁就像一间房间,克己是进入仁这个房间的大门,主敬行恕是第二个门,言讱只是一个小门。虽然三个门都可以走,但是小门走得迂回,是因为司马牛的问题在这里。在此,朱子仍以克己为大门,主敬为第二个门,说明克己完成的工夫任务比较大,所以朱子也有克己较大的说法,克己优于持敬。对于朱子门人提出三人当中颜回工夫太高,是否以仲弓的持敬来做工夫时,朱子说:“不可如此立志,推第一等与别人做。颜子虽是勇,然其着力下手处也可做。”①朱子认为立志就是要立志做第一等人,不能推第一等人给别人做,所以要以克己复礼为目标,做工夫勇猛精进。但颜回虽然勇猛,也可以从下手处的持敬工夫开始做。由此可以看出,朱子虽言克己高于持敬,但也强调持敬是下手做工夫的地方。朱子去世的前一年最终对持敬和克己的关系做了比较平稳的处理,他说:“‘克己复礼’,是截然分别个天理人欲,是则行之,非则去之。敬恕,则犹是保养在这里,未能保它无人欲在。若将来保养得至,亦全是天理矣。‘克己复礼’,如拨乱反正;主敬行恕,如持盈守成,二者自有优劣。”②朱子最终认为克己复礼是去除人欲,敬恕是保养,但不能保证无人欲在,但如果保养到极致,则与克己复礼一样,全是天理。克己复礼犹如拨乱反正,主敬行恕犹如持盈守成,二者自有优劣的地方,如此对持敬与克己有了比较平稳的处理。

知识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朱子涵养工夫为研究对象,将朱子涵养工夫的发展分为中年、中晚年、晚年三个阶段,梳理出朱子涵养工夫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和发展历程。全书围绕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涵养工夫内在的关系以及涵养工夫在朱子工夫论中的地位三个角度对朱子涵养工夫进行了考察;从脉络发展的视野厘清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和思想地位;从学术史论辩的视野探寻朱子涵养工夫的特点;从工夫论的确立到完善的动态考察探求朱子涵养工夫思想背后的心性论的建构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对朱子的修身涵养理论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研究,也对学术史上关于朱子涵养工夫的诸多判定和争议进行了检查。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