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以主静言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517
颗粒名称: (一)不以主静言敬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353-3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在其晚年不再以主静言持敬,认为持守涵养应包含动静两个方面。他取消了以动静区分未发已发工夫的必要性,并对主静存养的思想保持警惕态度。他强调无论动静都要做工夫,动静工夫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间断。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思想 落实 架构

内容

中年时期朱子明确提出未发前持敬是主静的工夫,因朱子在“中和新说”时期对未发前涵养工夫的重视,未发前涵养工夫是修养工夫的前提,所以朱子提出持敬应以静为本,基于朱子中晚年开始对主静工夫的警惕,朱子50岁后基本不言主静,朱子晚年也不以主静言持敬。朱子首先将静限制在工夫后的境界上说,朱子60岁时序定《大学》,对于《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静、安、虑、得的次序,他说:“所论《大学》之要,甚善。但定静只是知止之效,不须言养之以定静,又别做一项工夫也。”①朱子认为“定静”是“知止”后的工夫效验,不必专门另外做养静的工夫,朱子避免以静为工夫,而将静限定在工夫后的境界而言。所以朱子晚年对延平的“静中体验未发气象”的批评没有之前激烈,但还是对静中工夫保持比较警惕的态度。《语类》载:“或问:‘延平先生何故验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而求所谓中?’曰:‘只是要见气象。’陈后之曰:‘持守良久,亦可见未发气象。’曰:‘延平即是此意。若一向这里,又差从释氏去。’”②可见,朱子认为延平“静中体验未发气象”并不是为了“求中”,而只是为了见气象,但如果只往未发上静中体验下去,则可能落入禅学。朱子避免以主静言敬,认为持敬工夫包含了动静两个方面,对于徐居甫说:“主一盖兼动静而言”③,朱子十分赞同,其实是取消了以主静言未发工夫的意义,基于朱子晚年取消了以动静区分未发已发,由此也取消了以动静区分未发已发工夫的必要,体现出朱子晚年对主静继续保持警惕的态度。同年,对于有人提出的存养要多用静的说法,朱子进行了否定。一之问:“存养多用静否?”曰:“不必然。孔子却都就用处教人做工夫。今虽说主静,然亦非弃事物以求静。既为人,自然用事君亲,交朋友,抚妻子,御僮仆。不成捐弃了,只闭门静坐,事物之来,且曰:‘候我存养!’又不可只茫茫随他事物中走。二者须有个思量倒断始得。”①
  由引文可知,朱子认为存养不必多用静的工夫,因为孔子教人都是在用处做工夫,虽然说主静,也并非为了求静便抛弃应事接物。既然作为人,自然要去完成人伦日用的责任,如果只是闭门静坐,等事物来时不去应接,只说存养,这不是正确的涵养方法。朱子在此指出了人在人伦日用中的责任,静中存养不能作为儒家主要修养方法的原因在于儒家是入世哲学,每个人都要在人伦日用中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应事接物的纯粹的静中工夫不符合儒家对人的要求,朱子强调涵养也是在事中存养,而非静中存养。并且,朱子强调所谓的静中存养也不是纯静无动的,他说:“事物之来,若不顺理而应,则虽块然不交于物以求静,心亦不能得静。惟动时能顺理,则无事时能静;静时能存,则动时得力。须是动时也做工夫,静时也做工夫,两莫相靠,使工夫无间断,始得。”②事物来时,如果心像一块木头一样去应接,只是一味求静,则心也不可能真的达到静的境界。只有在静时能存养,则动时就有力量,只有在动时能顺理,则无事时就能静,无论动静都要做工夫,动静工夫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间断。
  对于静中工夫的认识,朱子晚年做了很多讨论,都是在强调静中不是纯粹的静,静中有动,应该兼以动静言持敬。62岁时说:“盖未发之前,万理皆具,然乃虚中之实、静中之动,浑然未有形影着莫,故谓之中。及其已发,然后所具之实理乃行乎动者之中耳。”①同年,朱子又说:“于本有操持涵养之功,便是静中工夫,所谓‘静必有事’者,固未尝有所动也。但当动不动,动必中节,非如释氏之务于常寂耳。”②又说:“良仲示喻敬字工夫甚善,凡圣贤之言皆贯动静,如云求其放心亦不是闭眉合眼死守此心不令放出也,只是要识得此心之正,如恻隐羞恶之类于动静间都无走失耳。”③68岁时朱子还说:“存养是静工夫。静时是中,以其无过不及,无所偏倚也。……其静时,思虑未萌,知觉不昧,乃复所谓‘见天地之心’,静中之动也。”④朱子认为存养是静工夫,是指未发前的存养,静中存养是涵养的一部分,但静时并不只是静,静时思虑未萌,知觉灵明,是静中有动。从朱子晚年的阐述来看,朱子最终取消了主静存养的意义,取消了以静为本的涵养思想。其实朱子中年时期常借张栻“敬字贯通动静,而以静为本”⑤来说明静中工夫的重要性,但晚年朱子将主静限制在“闲时”的状态,他说:“那是就那主静上说。闲时若静坐些小,也不妨。”⑥朱子晚年不以主静来言持敬,这是因为朱子晚年把持敬的重点落到精神专一上解释,精神专一不只限于静的场景,无论动静只要精神上专一就是持敬,这就弱化以动静区分未发已发工夫的必要性。
  问:“敬通贯动静而言。然静时少,动时多,恐易得挠乱。”曰:“如何都静得!有事须着应。人在世间,未有无事时节;要无事,除是死也。自早至暮,有许多事。不成说事多挠乱,我且去静坐。敬不是如此。若事至前,而自家却要主静,顽然不应,便是心都死了。无事时敬在里面,有事时敬在事上。有事无事,吾之敬未尝间断也。且如应接宾客,敬便在应接上;宾客去后,敬又在这里。若厌苦宾客,而为之心烦,此却是自挠乱,非所谓敬也。故程子说:‘学到专一时方好。’盖专一,则有事无事皆是如此。程子此段,这一句是紧要处。”①
  由引文可知,朱子提出持敬贯彻动静,但是静时少动时多容易扰乱本心,朱子认为人不可能一直都处于静的状态,有事必须去应接。人只要活着就不可能无事,想真的无事,除非是死了。从早到晚人都会有许多事,不能说怕事情很多会扰乱本心就姑且去静坐,持敬不是这样。因为如果事情来临,自家却要主静,心如顽石一般不去应接,就像心死了,更谈不上涵养本心。持敬是在没有应事接物的时候,心里有敬,有事时心在事上,有事无事,持敬工夫都从来没有间断。朱子提出如果应接宾客,敬便在应接宾客上,宾客离开,持敬还在心上。如果讨厌应接宾客,而心为之烦扰,这是自我扰乱本心,不是真正的持敬,并不是所谓持敬。朱子认为程子以专一解释持敬最能体现持敬的主旨,专一就是说有事无事都要专一,并非无事时专一的工夫,以上表明朱子中晚年后对静的工夫的警惕和对主敬涵养的坚持。

知识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朱子涵养工夫为研究对象,将朱子涵养工夫的发展分为中年、中晚年、晚年三个阶段,梳理出朱子涵养工夫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和发展历程。全书围绕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涵养工夫内在的关系以及涵养工夫在朱子工夫论中的地位三个角度对朱子涵养工夫进行了考察;从脉络发展的视野厘清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和思想地位;从学术史论辩的视野探寻朱子涵养工夫的特点;从工夫论的确立到完善的动态考察探求朱子涵养工夫思想背后的心性论的建构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对朱子的修身涵养理论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研究,也对学术史上关于朱子涵养工夫的诸多判定和争议进行了检查。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