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持敬即精神专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510
颗粒名称: 三 持敬即精神专一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340-3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在“中和新说”时期确立了以敬为主、直内的基本观点,强调通过动容貌和整思虑来操存涵养。然而,进入晚年后,朱子更偏向于以“精神专一”来解释主一,不再强调“身心为一”的解释。朱子认为持守本心就是主一,就是敬,主一之外没有其他敬的工夫。他强调持敬只是精神专一,不要偏向静处去理解持敬,无论动静只要做到精神专一。朱子认同大程门人以主一解释持敬,又以“无适”“庄整齐肃”解释主一,认为谢上蔡以“常惺惺”解释持敬、尹靖和以“收敛其心”言敬都是至切之言,都深得圣人宗旨。朱子晚年不再侧重强调持敬是动容貌、整思虑,直接将主一诠释为精神专一,这是朱子晚年对持敬工夫理解的一大转变。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思想 落实 架构

内容

朱子在“中和新说”时期确立了以敬为主一、直内的基本观点,说明了操存涵养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动容貌、整思虑来完成身心的整顿。朱子晚年后对持敬仍然保持这一基本观点,但朱子进入晚年后不再强调以“身心为一”来解释主一,而更偏向以“精神专一”来解释主一。朱子61岁时说:“持守得定而不驰骛走作,即是主一,主一即是敬,只是展转相解,非无适之外别有主一,主一之外又别有敬也。”①朱子认为持守本心就是主一,就是敬,主一之外没有其他敬的工夫,说明朱子以主一为持敬工夫的唯一解释。同年,朱子又说:“主一又是‘敬’字注解。要之,事无小无大,常令自家精神思虑尽在此。遇事时如此,无事时也如此。”②朱子认为主一是敬的注解,主一就是精神专一,说明朱子晚年更倾向于从精神状态上言持敬。62岁时朱子又说:“所谓敬者,只是要专一耳,初不偏在静处也。”①又说:“敬,莫把做一件事看,只是收拾自家精神,专一在此。”②在此,朱子提出不要单独把持敬当作一件事情来做,持敬只是收拾自己的精神,将精神专一在一件事上。朱子强调持敬只是精神专一,不要偏向静处去理解持敬,无论动静只要做到精神专一。所以朱子也认同徐居甫说:“主一盖兼动静而言。”③敬为精神专一,所以无论在动或是静的情况下都可以做工夫,由此以动静区分持敬的意义就被弱化。由此可知,朱子晚年以主一解释持敬,朱子不再强调持敬是“由外直内”,而是直接在精神上做工夫,持敬工夫向内收敛。
  基于朱子晚年对持敬的重新理解,其在65岁《经筵讲义》中对大程门人做了重新肯定,朱子说:“论其所以为敬之方,则其言又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又曰:‘但庄整齐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无非僻之干,存之久而天理明矣。’至其门人谢良佐之言,则曰:‘敬是常惺惺法。’尹焞之言,则曰:‘人能收敛其心,不容一物,则可以谓之敬矣。’此皆切至之言,深得圣经之旨。传文虽亡,然于此可以得其梗概矣。”④朱子十分认同大程门人以主一解释持敬,又以“无适”“庄整齐肃”解释主一,认为谢上蔡以“常惺惺”解释持敬、尹靖和以“收敛其心”言敬都是至切之言,都深得圣人经典宗旨。可以说,这是朱子对大程门人最高的评价了。与中年时期相比,朱子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中年时期朱子十分警惕大程门人的心学,在此却肯定他们深得圣人宗旨,这是基于朱子晚年对持敬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注重以精神专一解释持敬,将持敬工夫收归心内做,与大程门人对持敬的理解比较契合。朱子68岁时又说:“所以程子论《中庸》未发处,答问之际,初甚详密,而其究意,只就‘敬’之一字都收杀了。其所谓‘敬’,又无其他玄妙奇特,止是教人每事习个专一而已,都无许多闲说话也。”①朱子认为大程论未发十分详细缜密,未发工夫只“敬”一个字就可以概括了,持敬没有其他玄妙的地方,只是教人学习专一而已。朱子在此指出未发工夫只有持敬工夫,实际上是对中年时期所言的其他如静坐等主静工夫的消解,精神专一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动静上区分持敬工夫的限制,所以朱子晚年少言敬为彻上彻下、敬贯动静的说法,这是因为朱子晚年不以应事接物区分未发已发,以思为已发,取消了以动静区分未发已发的意义,所以不需要像中年时期对持敬只停留于未发前阶段保持警惕,不再强调通过身心上的收拾达到专一,精神专一的工夫不再受到身体上的应事接物和动静的限制,这也是朱子不再反对大程门人在心上言持敬工夫的原因。朱子晚年不再侧重强调持敬是动容貌,整思虑,不再言持敬是通过由外直内的身心上的整顿而达到主一,直接将主一诠释为精神专一,这是朱子晚年对持敬工夫理解的一大转变。

知识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朱子涵养工夫为研究对象,将朱子涵养工夫的发展分为中年、中晚年、晚年三个阶段,梳理出朱子涵养工夫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和发展历程。全书围绕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涵养工夫内在的关系以及涵养工夫在朱子工夫论中的地位三个角度对朱子涵养工夫进行了考察;从脉络发展的视野厘清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和思想地位;从学术史论辩的视野探寻朱子涵养工夫的特点;从工夫论的确立到完善的动态考察探求朱子涵养工夫思想背后的心性论的建构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对朱子的修身涵养理论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研究,也对学术史上关于朱子涵养工夫的诸多判定和争议进行了检查。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