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具众理”的提出与诠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485
颗粒名称: 1.“心具众理”的提出与诠释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275-2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在1171年的《尽心说》中最早提出“心具众理”思想,他认为心是理的存放处,是本心的本性。同时强调心性的贯通,认为不能以性为静,以心为动,否则会导致心性分离。朱子在晚年更加重视“心具众理”的讨论,认为圣人和普通人虽然有不同,但都具备心具众理的特点,只是成德的方式不同。普通人如果不做工夫就会失去此具理之心,而圣人只要发明此心就能自然成德。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思想 落实 架构

内容

朱子“心具众理”的思想最早在1171年的《尽心说》中提出,其主旨是诠释《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一段,朱子认为:“心则人之主于身而具是理”①,陈来以此为标志,提出:“朱子在己丑之悟和‘仁说’之辨前,心性论的思想基本形成。”②《仁说》后朱子完整表述“心具众理”的命题,朱子说:“心具众理,变化感通,生生不穷,故谓之易。”③朱子以“心具众理”强调了心的主宰地位,1177年在《孟子集注》中进一步阐述“心具众理”的思想,他说:“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④“心具众理”命题是朱子论证性善论的重要命题,也是确立本心主宰地位的重要命题,也是对涵养工夫必要性的确认。《集注》编定后,朱子在49—59岁主要集中于涵养与格致等关系的讨论,所以其对心性论的建构没有再花费心力,朱子在这一时期的书信中较少讨论心性思想,《语类》中有若干与周舜弼的集中讨论。
  “心统性情者也。”“寂然不动”,而仁义礼智之理具焉。动处便是情。有言静处便是性,动处是心,如此,则是将一物分作两处了。心与性,不可以动静言。凡物有心而其中必虚,如饮食中鸡心猪心之属,切开可见。人心亦然。只这些虚处,便包藏许多道理,弥纶天地,该括古今。推广得来,盖天盖地,莫不由此,此所以为人心之妙欤。理在人心,是之谓性。性如心之田地,充此中虚,莫非是理而已。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性便是许多道理,得之于天而具于心者。发于智识念虑处,皆是情,故曰“心统性情”也。⑤
  朱子认为“心具众理”是在心寂然不动之时,是心之未发,而此时仁义礼智之理已具。朱子强调心性的贯通,认为不能以性为静,以心为动,如此则心性分离。“心具众理”说明了理本然具于心而为性,心体为虚而能包藏理的心性一体的关系,同时又强调了心为主宰的地位。朱子后来又提出:“心之全体湛然虚明,万理具足。”①“心具众理”说明了心未发前为心之全体的状态,但当心发于智、识、念、虑处之后,则为情,情是心之所发,所以“心具众理”是“心统性情”命题的一部分。“心具众理”说明了“心统性情”中未发之心与性的关联,成为未发前涵养工夫重要的心性论基础。朱子说:“未发之前,万理备具。才涉思,即是已发动;而应事接物,虽万变不同,能省察得皆合于理处。盖是吾心本具此理,皆是合做底事,不容外面旋安排也。今说为臣必忠、为子必孝之类,皆是已发。然所以合做此事,实具此理,乃未发也。”②朱子指出未发之前本心已具全理,成为已发后万事万物合于理的根据,如此也证明了涵养于未发之前是已发工夫的基础。未发前涵养工夫的地位得到落实。

知识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朱子涵养工夫为研究对象,将朱子涵养工夫的发展分为中年、中晚年、晚年三个阶段,梳理出朱子涵养工夫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和发展历程。全书围绕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涵养工夫内在的关系以及涵养工夫在朱子工夫论中的地位三个角度对朱子涵养工夫进行了考察;从脉络发展的视野厘清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和思想地位;从学术史论辩的视野探寻朱子涵养工夫的特点;从工夫论的确立到完善的动态考察探求朱子涵养工夫思想背后的心性论的建构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对朱子的修身涵养理论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研究,也对学术史上关于朱子涵养工夫的诸多判定和争议进行了检查。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