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持敬、格物与省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480
颗粒名称: (二)持敬、格物与省察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271-2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认为修身应以持敬为本,讲学和省察都起辅助作用。对于格物与省察的关系,朱子以“四书”的读书法进行说明,强调省察对穷理的帮助作用,即穷理后的省察是为了达到自足于心,说明省察是诚意阶段的工夫,意诚则能力行。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思想 落实 架构

内容

在持敬、格物和省察三者关系当中,持敬为本的地位是朱子在“中和新说”时期就已经确立的,朱子说:“为老兄今日之计,莫若且以持敬为先,而加以讲学省察之助。”②持敬涵养是修身的根本,讲学和省察都起辅助的作用,这是因为持敬涵养在本原处确立了性善论的基础,是成德的根据。所以朱子说:“‘敬’之一字,万善根本,涵养省察、格物致知种种功夫皆从此出,方有据依。”①朱子认为明白了成德的工夫次第,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工夫,不会白费力气,他说:“以熹观之,此殆师友之间所以相告者未必尽循圣门学者入德之序,使贤者未有亲切用力之处而然耳。”②朱子言入德之序,是指工夫完成的次序,并不是从做工夫入手来说的。对于格物与省察的关系,朱子以“四书”的读书法进行说明,应该是针对浙中婺学而发。
  盖人心之病,不放纵,即昏惰。如贤者,必无放纵之患,但恐不免有昏惰处。若日用之间务以整齐严肃自持,常加警策,即不至昏惰矣。讲学莫先于《语》《孟》,而读《论》《孟》者又须逐章熟读,切己深思;不通,然后考诸先儒之说以发明之。如二程先生说得亲切处,直须看得烂熟,与经文一般,成诵在心,乃可加省察之功。盖与讲学互相发明,但日用应接、思虑隐微之间,每每加察其善端之发,慊于吾心而合于圣贤之言,则勉厉而力行之,其邪志之萌,愧于吾心而戾于圣贤之训,则果决而速去之。大抵见善必为,闻恶必去,不使有顷刻悠悠意态,则为学之本立矣。异时渐有余力,然后以次渐读诸书,旁通当世之务,盖亦未晚。今不须预为过计之忧,以失先后之序也。③
  朱子认为人心的问题不是放纵,就是昏惰,即使是贤德的人虽然不会放纵,但也难免有时会有昏惰的问题。如果能在日用之间整齐严肃以持守本心,常常加以警醒鞭策,就不至于昏惰。在此,朱子所强调的是修身以持敬为本。朱子又提出讲学工夫都要以《论》《孟》为先,而读书除了熟读近思,还需要进一步省察。在此,朱子认为省察与讲学的工夫需要互相发明,特别是在日用应接、思虑隐微之间加以省察的工夫,如果能与圣贤之旨相符合,就勉力而行之,但如果有违于圣贤之训,则果断停止。朱子在此指出了省察对穷理的帮助作用,即穷理后的省察是为了达到自足于心,即说明省察是诚意阶段的工夫,意诚则能力行。最后朱子提出如果能做到见善必为、闻恶必去就立下了为学之本,说明了朱子认为诚意是修身的根本,到了意诚阶段知就能化为自觉的行动。朱子以穷理与省察互相发明的道理说明了致知和诚意的关系,也提升了诚意的地位。朱子晚年时期对致知和诚意的关系又做了集中论述,以诚意为贯通知行的桥梁,省察、诚意的地位得到提高。

知识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朱子涵养工夫为研究对象,将朱子涵养工夫的发展分为中年、中晚年、晚年三个阶段,梳理出朱子涵养工夫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和发展历程。全书围绕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涵养工夫内在的关系以及涵养工夫在朱子工夫论中的地位三个角度对朱子涵养工夫进行了考察;从脉络发展的视野厘清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和思想地位;从学术史论辩的视野探寻朱子涵养工夫的特点;从工夫论的确立到完善的动态考察探求朱子涵养工夫思想背后的心性论的建构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对朱子的修身涵养理论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研究,也对学术史上关于朱子涵养工夫的诸多判定和争议进行了检查。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