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知为先,力行为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479
颗粒名称: (一)致知为先,力行为重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267-2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强调知先行后、知易行难,认为知是手段,行是目的,力行比致知更重要。在与陆学的论争中,朱子批评陆学过于强调内心的自我完善而忽视对外界事物的研究和理解。同时,朱子认为圣贤教人先博文后约礼,遵循知先行后的次序。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思想 落实 架构

内容

朱子在中年时期已经提出了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的基本知行观,与湖湘学派和陆学的知行观都做了区分。《集注》编订以后,朱子将“四书”中的工夫次序进行了贯通,确立了以大学为工夫规模的知行观。朱子说:“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①朱子认为知是道德实践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次第上说先知才能发为行动,但并不能停留于知,知是手段,是过程,行才是目的,道德行动才是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所以朱子说要以力行为重。牟宗三引《朱子语类》中“致知力行”②一条作为依据,评价朱子学是“以《大学》为规模”③。致知与力行包含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工夫以及修身以下的笃行工夫,所以朱子对知行关系的阐述遵循大学的工夫次第。除了《大学》之外,朱子还从《论语》中博文与约礼的关系,《中庸》中学问思辨与笃行的关系来说明知行关系,体现了朱子中晚年时期对知行观的比较全面的论证。
  朱子在中晚年时期的知行观主要针对陆学而发,核心在于强调知先行后的入德次序,强调穷理致知的重要性,这与朱陆围绕涵养与致知关系的论辩中朱子批评陆学不重穷理具有一贯性,说明朱子认为陆学的问题是一贯的。基于朱子的知行观以《大学》为工夫规模,陆学以《孟子》为宗,认为涵养就是践履,朱陆知行观必然产生分歧。
  王子充问:“某在湖南,见一先生只教人践履。”曰:“义理不明,如何践履?”曰:“他说:‘行得便见得。’”曰:“如人行路,不见,便如何行。今人多教人践履,皆是自立标致去教人。自有一般资质好底人,便不须穷理、格物、致知。圣人作个大学,便使人齐入于圣贤之域。若讲得道理明时,自是事亲不得不孝,事兄不得不弟,交朋友不得不信。”①
  王子充说在湖南见一先生只教人践履,这里指象山。朱子则认为义理不明,不能践履,不知不能行,是朱子的基本立场。对于象山所说的能行就代表已知,行就是知,朱子则比喻说就像人走路,看不见则不能行路。朱子批评陆子静教人践履,不遵从圣贤之说,都是自己立一个标准去教人。朱子认为虽然不否认有一些天资很好的人,不用必须做穷理、格致、致知的工夫,只要涵养就可以成圣。但是大部分都是普通人,都要通过明理才能在行动上落实,朱子在此强调穷理对普通人成德的重要作用,在晚年的时候基于对气禀和私欲的影响的认识,朱子对穷理的作用更加强调。朱子认为学习道德的知识义理是落实为道德行动的必然阶段,只有少数天资卓越的人涵养发明本心就能为行,这说明了朱陆的知行观的根本分歧。其实朱陆知行观的分歧背后的实质是对涵养和致知关系的理解不同,朱子认为涵养不离进学,持敬贯彻知行始终,但是陆学认为涵养只要发明本心,如此就能践履,能行就是已知。朱子又以《论语》《中庸》为据,对陆学提出批评。
  圣人教人,博文约礼、学问思辨而力行之,自洒扫应对、章句诵说以至于精义入神、酬酢万变,其序不可诬也。若曰学以躬行心得为贵而不专于简编则可,若曰不在简编而惟统宗会元之求,则是妄意躐等以陷于邪说诐行之流,而非圣贤所传之正矣。抑观来书词气之间,轻扬傲诞,殊无谨厚笃实之意,意者吾子于下学之功有未尝加之意者,不知往年见张陆二君子,其所以相告者果何事也?②
  朱子以孔子言博学以文,约之以礼,以《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以先做洒扫应对、章句诵读的小学工夫再做精义的大学工夫为依据,说明了圣人教人的工夫次第都是知先行后,工夫次序不可以改变。朱子提出可以通过学习再去躬行,心中所得为贵不专于简编。但如果心不在简编而只想达到统宗会元的境界,则是妄想走捷径,那就是邪说诐行,而不是圣贤所传输的正说正行。朱子在此强调可以居敬而行简,但不能以简作为目的,朱子强调工夫次序和积累,认为儒家的修养方法不走捷径。朱子认为颜子坚在词气之间表现出傲慢怪诞、缺少谨慎笃实的态度,就是因为穷理、致知等下学的工夫积累,朱子反问颜子坚以前见张栻、陆子静时,二人是如何相告的,以此隐晦地批评湖湘学派和江西陆学。同年朱子又致信林伯和强调没有做好知的工夫的危害,仍然针对陆学而发。
  大抵圣人之教,博之以文,然后约之以礼。而大学之道,以明明德为先,新民为后。近世语道者,务为高妙直截,既无博文之功,而所以约之者又非有复礼之实,其工于记诵文词之习者,则又未尝反求诸身,而嚣然遽以判断古今、高谈治体自任,是皆使人迷于入德之序而陷于空虚博杂之中。……为老兄今日之计,莫若且以持敬为先,而加以讲学省察之助。①
  朱子认为圣贤教人先博之以文然后约之以礼,遵循知先行后的次序。大学工夫以明明德为先,以新民为后,亦是遵循知先行后的次序。朱子提出近世有人喜欢“高妙直截”的成德方法,不做博文的工夫,所以约之者也没有以复礼作为准则。在读书记诵上的工夫又没有返回到自己身上要求自己,以己见判断古今得失,高谈阔论,使人迷失入德的次序,使人陷入空虚博杂的境地。在此,朱子其实是兼对陆学和浙中婺学都做了批评,一是不做博文致知的工夫,不以复礼作为行动的准则,不知就能行,这是批评陆学不做下学工夫就想上达,工夫过于高妙空虚;二是格物穷理没有反身而诚,不以持敬为本,陷于支离驳杂,这是批评浙中吕氏后人。对此,朱子提出最周密的工夫方法是以持敬为本,以《大学》为工夫规模,遵循知先行后的工夫次第,以持敬贯彻知行始终。所以朱子又有主敬格物,主敬力行之说,主敬涵养不能越过知的环节就成为践履,这是朱子特别要强调的。他说:“前书所谓格物主敬者,甚善。但主敬方是小学存养之事,未可便谓笃行,须修身齐家以下乃可谓之笃行耳。”①主敬涵养补今人小学存养工夫之失,主敬不能直接等于笃行,大学工夫以致知作为入手处,以修身为本,到了修身以下才是笃行阶段。朱子以持敬贯彻知行始终,不能直接将主敬涵养等同于笃行,这与陆学的涵养就是践履的观点有根本的不同,正是基于朱子对行的环节的重视,朱子认识到知行之间有省察和诚意的环节,二者对修身的完成有重要作用,所以朱子在中晚年时期还特地分析了格物致知和省察的关系。

知识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朱子涵养工夫为研究对象,将朱子涵养工夫的发展分为中年、中晚年、晚年三个阶段,梳理出朱子涵养工夫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和发展历程。全书围绕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涵养工夫内在的关系以及涵养工夫在朱子工夫论中的地位三个角度对朱子涵养工夫进行了考察;从脉络发展的视野厘清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和思想地位;从学术史论辩的视野探寻朱子涵养工夫的特点;从工夫论的确立到完善的动态考察探求朱子涵养工夫思想背后的心性论的建构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对朱子的修身涵养理论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研究,也对学术史上关于朱子涵养工夫的诸多判定和争议进行了检查。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