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戒惧与慎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477
颗粒名称: (二)戒惧与慎独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264-2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在中晚年时期对戒惧和慎独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明确了戒惧为涵养工夫,慎独为省察工夫,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同时,朱子也强调了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认为戒惧是慎独的辅助。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思想 落实 架构

内容

前文已指出,朱子在《集注》时期改变了以戒惧和慎独为涵养的观点,将慎独从涵养中分离出来,以戒惧为涵养,以慎独为省察,所以戒惧与慎独的关系也是涵养与省察关系的重要部分。在中晚年阶段,朱子延续了《集注》时期的讨论,继续对此前的修正做进一步的说明,多次提出自己“旧说”有误,如今已改定。
  所示诸说,似于《中庸》本文不曾虚心反复详玩,章句之所绝、文义之所指尚多未了,而便欲任意立说,展转相高,故其说枝蔓缠绕,了无归宿。……恭叔所论,似是见熹旧说而有此疑,疑得大概有理,但曲折处有未尽耳。当时旧说诚为有病,后来多已改定矣。大抵其言“道不可离,可离非道。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乃是彻头彻尾、无时无处不下工夫,欲其无须臾而离乎道也。又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谨其独”,乃是上文全体工夫之中,见得此处是一念起处、万事根原又更紧切,故当于此加意省察,欲其自隐而见,自微而显,皆无人欲之私也。此是两节,文义不同,详略亦异。……前段即卒章所谓“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后段即卒章所谓“内省不疚,无恶于志”,文义条理大小甚明,从来说者多是不察,将此两段只作一段相缠说了,便以戒慎恐惧、不睹不闻为谨独,所以杂乱重复,更说不行,前后只是粗瞒过了,仔细理会,便分疏不下也。①
  由引文可知,朱子认为胡季随对《中庸》文本没有反复琢磨,对其中章句、文义的意思没有了解透彻,所以其说过于枝蔓缠绕。朱子此处提及潘恭叔似乎看到朱子“旧说”而产生疑问,肯定其疑惑得有道理,但在一些转折的地方还没有把意思表达出来。朱子认为“旧说”诚然有问题,但后来大多已经改定了。大致上说《中庸》中的戒慎工夫是彻头彻尾、无时无处不下的工夫,而谨独是在一念起处开始的省察工夫。可见朱子明确将戒惧和慎独阐释为持敬和省察。朱子进一步提出戒惧和谨独两节的文义不同,详略也不同。前段所说“戒惧”是“不动而敬”的“敬”,后段所说的“谨慎”则是“内省不疚”的“省察”,文义条理都已十分明白。朱子解释说因为没有好好体察其中的分别,结果将两段工夫混为一段工夫缠绕地说,把戒慎恐惧理解为慎独,所以会出现杂乱重复的说法。朱子此处说“从来说者多是不察”将两段工夫缠绕地说,是与开头其批评胡季随对《中庸》的理解枝蔓缠绕相互呼应,显然胡季随的问题在于混淆了戒惧和慎独的工夫,将戒惧和慎独都理解为涵养而没有认识到慎独是省察的工夫。
  同年,朱子又致信胡季随,在信中引用了多种关于戒惧和省察关系的观点,并做了点评,如潘恭叔说:“戒惧者,所以涵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慎独者,所以省察于喜怒哀乐已发之后。”②朱子对此认为:“此说甚善。”可见朱子以戒惧为涵养工夫以慎独为省察的思想十分明确。对林一之所说:“戒惧乃所以慎独也,涵养省察之际,皆所当然,未发之前,不容着力,只当下涵养工夫。来教得之。‘省察于已发之时’,此句之病,恭叔已言之矣,正所以存天理、遏人欲也,恐不可分。”①朱子提出:“作两事说,则不害于相通;作一事说,则重复矣。不可分中却要见得不可不分处,若是全不可分,《中庸》何故重复说作两节?”②在此,林一之提出戒惧是慎独工夫的原因,戒惧和慎独不可以分开,但朱子认为戒惧和慎独分为两个工夫不影响二者互相贯通,如果作为一件事来看,则重复了,应该从不可分中去理解二者不可以不分开的地方在哪里,如果二者真的不可以分开,那《中庸》没必要重复将戒惧和慎独作两节说。在此,朱子强调要将戒惧和慎独分为两个工夫来认识,但又要看到两个工夫的相通之处,胡季随说:“戒谨、恐惧、慎独,统而言之,虽只是道都是涵养工夫,分而言之,则各有所指。独云者,它人不知己所独知之时,正友恭所谓‘已发之初’者。不睹不闻,即是未发之前,未发之前无一毫私意之杂,此处无走作,只是存天理而已,未说到遏人欲处。已发之初,天理、人欲由是而分,此处不放过,即是遏人欲,天理之存有不待言者。如此分说,自见端的。”③朱子对此回应说:“此说分得好,然又须见不可分处。如兵家攻守相似,各是一事,而实相为用也。”④胡季随认为虽然戒惧和慎独都属于涵养工夫,但二者有分别,戒惧的工夫是未发前没有私意出现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做遏止人欲的工夫。但慎独的工夫是在已发后,是遏止人欲的工夫。朱子认为胡季随分说得极好,但也要看到他们不可分的地方,二者不可分的地方就像兵家的攻守工夫,各是一个事情却互相配合使用,互相贯通,戒惧是慎独的前提,同时戒惧行于慎独之中,而慎独又是戒惧的助益,这与朱子阐述持敬与省察的关系是完全一致的。也可以看出,朱子中晚年时期言涵养与省察的关系,更多地从做工夫上进行分析,言二者之分,也言二者之合,此后朱子更注重言持敬与省察之合,这个变化应该是从57岁开始的。
  1186年朱子在《答胡季随》①中说潘恭叔似乎是看到自己之前的“旧说”而产生疑问,当时的“旧说”确实有问题,但后来大多已改定。对朱子所言的“旧说”,朱子在同年与潘恭叔的通信中同时言及对省察的认识和对《集注》的修改,由此可知此“旧说”应是朱子在《集注》中对涵养与省察关系认识的变化,朱子对潘恭叔说:“示喻为学之意,甚善。然不须如此计较,但持守省察,不令间断,则日用之间不觉自有得力处矣。……近年读书,颇觉平稳不费注解处意味深长,修得《大学》《中庸》《语》《孟》诸书,颇胜旧本。”②此处,朱子将持守省察合说。同年,朱子又说:“学问根本,在日用间持敬集义工夫,直是要得念念省察,读书求义乃其间之一事耳。旧来虽知此意,然于缓急先后之间终是不觉有倒置处,误人不少,今方自悔耳。”③“持敬集义”即持敬省察,朱子在此强调省察,认为读书求义只是省察中的一件事,可见朱子此时已经开始强调省察,晚年后朱子对省察又有进一步的重视。

知识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朱子涵养工夫为研究对象,将朱子涵养工夫的发展分为中年、中晚年、晚年三个阶段,梳理出朱子涵养工夫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和发展历程。全书围绕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涵养工夫内在的关系以及涵养工夫在朱子工夫论中的地位三个角度对朱子涵养工夫进行了考察;从脉络发展的视野厘清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和思想地位;从学术史论辩的视野探寻朱子涵养工夫的特点;从工夫论的确立到完善的动态考察探求朱子涵养工夫思想背后的心性论的建构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对朱子的修身涵养理论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研究,也对学术史上关于朱子涵养工夫的诸多判定和争议进行了检查。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