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持敬为主,省察为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476
颗粒名称: (一)持敬为主,省察为助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260-2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在“中和新说”时期确立了持敬为本的立场,强调涵养先于省察的工夫次序。他认为人心问题主要是放纵或昏惰,持敬是修身的基础。同时,他提出讲学和省察的工夫应互相发明,特别是在日用应接、思虑隐微之处加以省察。在面对湖湘学派时,他更加强调涵养的重要性。到了中晚年,朱子继续强调涵养先于省察的观点,并认为操存涵养是平日工夫,不能等到已发后才去做。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思想 落实 架构

内容

涵养与省察的关系是朱子“中和时期”着重论述的内容,主要针对湖湘学派而发,已经确立了涵养先于省察的工夫次序,也体现出朱子中年时期对未发前涵养工夫的强调。中晚年时期,朱子延续此前的观点,继续对胡宏《知言》中的一些问题做深入辨析,继续强调涵养先于省察的工夫次第。
  因论湖湘学者崇尚知言,曰:“知言固有好处,然亦大有差失……如论齐王爱牛,此良心之苗裔,因私欲而见者,以答求放心之问;然鸡犬之放,则固有去而不可收之理;人之放心,只知求之,则良心在此矣,何必等待天理发见于物欲之间,然后求之!如此,则中间空阙多少去处,正如屋下失物,直待去城外求也!……况操存涵养,皆是平日工夫,岂有等待发见然后操存之理!”①
  朱子认为湖湘学者崇尚《知言》,《知言》固然有好的地方,但也有很大偏差,如其中以受到私欲影响的已发之心来解释“求放心”,将“求放心”工夫定位于已发后。朱子认为已发之心已经受到私欲影响,如果“求放心”等到天理发见后才去求,就像房屋丢失了财物,到城外去抓贼,显然已经来不及。朱子认为正确的方法是在贼还没来时守好房门,即在未发前守好本心,则本心不会放失,也就不用外求了。朱子认为操存涵养是平日工夫,不能等到已发后再去操存,涵养于未发之前是朱子对于涵养与省察关系的基本立场。朱子在面对湖湘学派时注重强调涵养工夫的重要性,中年时期以孔门教人详于持敬而略于省察来说明持敬的地位高于省察,中晚年时期朱子仍以孔子论说为据,从习与察的关系来说明涵养重于省察。
  “习矣不察”,人多错看此一语。人固有事亲孝,事兄弟,交朋友亦有信,而终不识其所以然者,“习矣,而不察也”。此“察”字,非“察物”之“察”,乃识其所以然也。习是用功夫处,察是知识处。今人多于“察”字用功,反轻了“习”字。才欲作一事,却又分一心去察一心,胸中扰扰,转觉多事。……故夫子教人,只说习。……孟子恐人不识,方说出“察”字。而“察”字最轻。“习”字最重也。①
  由引文可见,朱子认为常人往往对“习察”的认识有误解,比如很多人固然有孝、亲、信的行为,却常常不知道之所以要孝顺的道理,这就是“习矣不察”。察是“识其所以然之理”,而不是普通的观察,所以习和察的区别在于习是做工夫的地方,而察是知道、认识的地方,道德修养的重点落实在习而不是在知上,所以习是重于察的。但是今人却往往多在知与识上用功,而轻视了习的工夫,而孔子教人也是重习而轻察,孟子因为怕人不识本心之善才说出察,实际上孟子“求放心”也是习,不是察。由此可见,在操存涵养和省察之间,朱子重涵养的立场没有改变,成德最主要靠的在操习中持守本心而不是只停留于察识。在确立持敬为本的基本立场的基础上,朱子也肯定省察对持敬有辅助作用。
  大凡学者须先理会“敬”字,敬是立脚去处。程子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语最妙。”或问:“持敬易间断,如何?”曰:“常要自省得。才省得,便在此。”或以为此事最难。曰:“患不省察尔。觉得间断,便已接续,何难之有!‘操则存,舍则亡’,只在操舍两字之间。要之,只消一个‘操’字。到紧要处,全不消许多文字言语。若此意成熟,虽‘操’字亦不须用。”②
  朱子认为首先要落实持敬的工夫,持敬是立脚处,是所有修养工夫的根据。朱子还是以程子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作为基本的成德路径。在此基础上,朱子对于持敬容易间断的问题,提出要通过常常自省来解决,如果常常省察,持敬就不会间断。对于有人提出要做到持敬不间断是最难的地方,朱子也是回答说问题在于有没有省察,省察时就能发现持敬工夫有间断,发现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接续上了,所以持敬无间断也不是很难。朱子又引孟子所说“操则存,舍则亡”一句来说明持敬只是在操和舍之间,所以最关键的还是操习,由此操存涵养主要还是操习而不是省察,朱子提出如果能将持守本心的工夫做得纯熟,甚至都不需要刻意去操习,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在此,朱子说明了省察对持敬不间断具有辅助的意义,但是主要还是依靠操习本身,因为省察也要在操习中才能落实,朱子说:“示喻静中私意横生,此学者之通患,能自省察至此,甚不易得。此当以敬为主,而深察私意之萌多为何事,就其重处痛加惩窒,久之纯熟,自当见效,不可计功于旦暮而多为说以乱之也。”①私意是学者不可避免的通病,省察到私意是很不容易的,但省察到私意时更应该以持敬为主,深刻体察私意萌发的原因,如此将私意去除。可见,在持敬和省察之间,持敬仍然是根本的工夫,省察只是持敬的辅助,二者在已发后互相发明,持敬行于省察之中,二者互相配合。
  相比之下,朱子在中年时期言涵养与省察主要是强调涵养要先于省察,重点在于明确涵养于未发之先地位。中晚年时期朱子除了坚持涵养先于省察的立场之外,更主要从工夫所发挥的作用的角度区分二者的主次地位,并且也肯定了省察对持敬的意义。肯定持敬与省察的互相发明,说明朱子对省察作用的进一步肯定。所以当湖湘学派胡季随说:“涵养工夫实贯初终,而未发之前只需涵养,才发处便须用省察工夫。至于涵养愈熟,则省察愈精矣。”①朱子表示赞同,可见胡季随已经完全接纳了朱子涵养于未发的工夫思想,也认同了涵养工夫对省察工夫的意义,也认同了朱子涵养与省察互相发明之说,这是朱子对湖湘学派影响的体现。晚年后,随着省察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朱子对涵养与省察关系的论述有了进一步的变化。

知识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朱子涵养工夫为研究对象,将朱子涵养工夫的发展分为中年、中晚年、晚年三个阶段,梳理出朱子涵养工夫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和发展历程。全书围绕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涵养工夫内在的关系以及涵养工夫在朱子工夫论中的地位三个角度对朱子涵养工夫进行了考察;从脉络发展的视野厘清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和思想地位;从学术史论辩的视野探寻朱子涵养工夫的特点;从工夫论的确立到完善的动态考察探求朱子涵养工夫思想背后的心性论的建构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对朱子的修身涵养理论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研究,也对学术史上关于朱子涵养工夫的诸多判定和争议进行了检查。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