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朱子静坐法的关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282
颗粒名称:
三、朱子静坐法的关键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222-2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静坐法是儒家修身方法之一,关键在于调息。通过心息相依,达到息调心静,从而摆脱情欲牵缠,实现“存天理灭人欲”。朱子静坐法与佛教、道教静坐法在下手工夫上有共通之处,但强调顺其自然,不勉强、不执着。姿势可以灵活选择,不必像禅和子一样跏趺坐。
关键词:
朱子静坐法
儒门
禅宗
内容
以上五个方面只是就朱子静坐法理论层面做出的总结,若具体到静坐的实际修持,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需要说明。
朱熹屡屡批判佛教之坐禅法,他说:“静坐非是要如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收敛此心,莫令走作闲思虑,则此心湛然无事,自然专一。”①又说:“也不必要似禅和子样去坐禅方为静坐,但只令放教意思静便了。”②特别是后一说,影响甚大,以至今天有人刻意将朱子静坐法与佛教(或道教)静坐法相区别,如方朝晖教授在《儒家修身九讲》中介绍儒门静坐法说:
儒家倡导的静坐之法,常被人与佛教、道教、瑜伽等的静坐修炼混为一谈。有的人只要一提到静坐,就想到‘气从丹田而出’。想到气功、太极中的练功之法,把静坐说得玄乎又玄,仿佛神秘得不得了。这是完全不对的。儒家所说的静坐,乃是非常简易的身心调节手段,主要是一种个人的内心活动,与太极、气功、瑜伽中的功法迥然不同。③
此说在今天儒学研究界很具有代表性。
很难想象,作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修身方法,儒家静坐法能够不谈“气”,不谈“阴阳”。其实之所以在方教授等看来那些传统功法“玄乎”,那是因为今人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与疏离。④方教授所介绍给学生的所谓静坐之法,应该说与传统儒家静坐法无关,其所重视者也不过是《菜根谭》之类的“清言”而已。⑤这可以说是对儒门静坐法的浅化和曲解。
不过这种曲解由来已久,静坐法在儒门中的传承在清代即鲜为人知。清代道士黄元吉在其《乐育堂语录》卷一中言及儒门诸人说:
今之称道学先生者,莫不记得先贤语录、古圣经文,遂高谈性命,群推理学之儒。而问性命之在身心究是如何光景、如何模样,未有不咋舌而不能道者。又况既无下学,则基址无本,到头来,书是书,人是人,所述皆其唾余。而微言大义,一毫不能有于身心,虽高谈阔论,一若博大通儒,而施之于日用事为,无有半点如人意者。此无本之学,不足道也。①
在黄元吉看来,这种不静坐不切己修身的道学先生,“若无此清净神水,抽取配合,烹炼温养,未有不情欲生而杂念多者焉。……不肯用功于积精累气,而徒求之于制欲制情,无怪乎少年而学,皓首犹然不断情丝也。”②以此联系今天的现实,近来学界几位知名学者身陷丑闻,可不令人警醒!
明末三一教教主林兆恩传播三一教时,主要借助其“九序心法”(践行此法可以疗病养生)。此法实际上就是一种静坐法。清代庄亨阳《醵修龙江书院小引》说:
先生(林兆恩——引者注)心法,人多闻而疑之,不知其为周子主静、程子主敬之说也。却病之方,又即孟子持其志,无暴其气之旨也。学者从事于此,而求其端,则治心以治气,人道为有阶矣,岂非孔氏之支流余裔哉?且是说也,行则人无奇衰,物无夭札,亦圣天子化育之一助也。③
庄亨阳将三一教的九序心法比拟为周程之法,足见周程之法在当世儒门中已属罕闻。
实际上,儒门静坐法,特别是朱子静坐法与佛教禅法(特别是天台禅法)、道教静坐法在下手工夫上是共通的,即都强调“调息”,而并非如一般学人所认为的只是安静地坐着。
调息一法是朱子静坐法的关键。唯有做到心息相依,息调心静,才能变化色身,气闲神安,最后摆脱情欲牵缠,“存天理灭人欲”才能落到实处。对此,朱熹有《调息箴》以言其要,其箴云:
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如百虫蛰。氤氲阖辟,其妙无穷。孰其尸之,不宰之功。云卧天行,非予敢议。守一处和,千二百岁。④观鼻端白,原是佛教《楞严经》上二十五个圆通法门中第十四个法门: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①
宋代著名的养生大家苏东坡也是采用“视鼻端白”的做法(《东坡志林》卷一②)。朱子调息,虽言观鼻端之白,但与佛教之法并不相同,他强调顺其自然,不勉强,不执着,重视气机的把握。因为气机静到极处,自然会动,就如同春天的鱼,一定会浮出水面嘘气;气机动到极处,自然要静,就如同冬天的百虫,一定会伏在土里翕气。③
至于朱子静坐法是否采用佛教坐禅一般使用的跏趺坐(盘足坐)姿势,这倒是可以讨论的。④前引朱子所说“也不必要似禅和子样去坐禅方为静坐”,其实就是关于静坐的姿势而言。但需注意,朱子此说是有语境的。有人问朱子:“疲倦时静坐少顷,可否?”⑤朱子回答:“也不必要似禅和子样去坐禅方为静坐,但只令放教意思静便了。”也就是说,对于疲倦而静坐者来说,静坐时可以不需要跏趺坐,至于平时则未必了。朱子另谈及:“病中不宜思虑,凡百可且一切放下,专以存心、养气为务。但加(当作跏——引者注)趺静坐,目视鼻端,注心脐腹之下,久自温暖,即渐见功效矣。”⑥此说一方面可以为《调息箴》“观鼻端白”之调息法做详注,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跏趺坐的重视。因此,有理由推断,朱子静坐法推荐初学者最佳的静坐姿势也是跏趺坐。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全球化时代朱子学核心价值的新意义》《宋明理学法因天理论》《朱熹安贫恬退的思想》《曹植的性理学思想》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方朝晖
相关人物
黄元吉
相关人物
林兆恩
相关人物
庄亨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