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泉州 厦门 金门 漳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151
颗粒名称: 四 泉州 厦门 金门 漳州
分类号: B244.7
页数: 7
页码: 576-58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熹在闽南的活动和遗迹。
关键词: 朱熹 闽南 泉州

内容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至绍兴四年(1134年),朱熹的父亲朱松任泉州府石井镇监税,朱熹随之,在泉州3年,时年2至4岁。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19岁,考中进士。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22岁,授左迪功郎,任命为泉州府同安县主簿,绍兴二十三年七月赴任,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七月任满,因未有人接替,多呆1年,总共4年。当年,朱熹多次到同安县所属的厦门、金门视察。今同安属厦门的一个区,所以朱熹在同安今称其在厦门,以表达朱熹当时也到过厦门。这期间朱熹经常往来于泉州等闽南地区。此后,朱熹又先后于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54岁)、淳熙十四年(1187年,58岁)、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61岁)后等三次出游泉州等闽南地区。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四月,朱熹任漳州知府,至次年三月住满,整整1年,其间常到泉州等闽南地区。综上所述,朱熹在闽南有七八年的时间,且是其思想形成(在厦门)和成熟(在漳州)时期,所以闽南被称为“闽学开宗”之地。⑤
  现在,泉州原温陵养老院内有一个大的篆刻“过化亭”石刻匾,就是纪念朱熹当年在泉州活动的。是匾系现代著名高僧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1880—1942年)应泉州叶青眼居士之请于1935年补书的。他在“过化亭”题跋中说:
  泉郡素称海滨邹鲁,朱文公尝于东北高阜建亭种竹、讲学其中。岁久倾圮。明嘉靖间,通判陈公重筑斯亭,题曰过化。后亦毁于兵燹。尔者叶居士青眼,欲复古迹,请书亭额补焉。余昔在俗,潜心理学,独尊程朱,今来温陵,补题过化,何其非胜缘耶?逊国后二十四年,岁在乙亥,沙门一音书,时年五十有六。
  “朱文公尝于东北高阜建亭种竹、讲学其中”,即指泉州朱熹遗址小山丛竹书院。此外,泉州还有朱熹遗址泉山书院。据记载:
  泉曰夫子泉,朱子遗迹也。县学在行春门内蔡巷,旧在行春门外泉山书院故址,后迁今地。……为宋朱子建。①朱熹的父亲朱松,因“忤和议于朝”,“贬官”为泉州安海石井镇监税。朱熹在闽南期间,屡次到石井镇访父时事,进行讲学,“与安海耆老俊士论经说义”,“厥后集千圣之大成”。因此,后来有人称朱熹的理学思想起点于安海,安海被称为“闽学开宗”之地。②现在,安海有朱子祠,原称石井书院,又名鳌头精舍,其壁有“宋朝书院在鳌西”题刻。为纪念朱氏父子先后讲学之事,在朱熹死后11年,即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续官游绎就其地构为书院,塑二朱像祀之。安海朱子祠之名自此始。清世祖顺治十三年(1656年),安海朱子祠毁于兵火。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晋江知县陈炎重建安海朱子祠。此后,该祠一再修葺,至今规模宏壮,有“石井书香”之称。③
  朱熹当年在同安的官邸曰县署,原在葫芦山前右首,中有祐贤堂,朱熹改为清心堂,后又改为牧爱堂。流传至今的朱熹墨迹“牧爱堂”即出于此地此时。朱熹又于牧爱堂悬挂匾“视民如伤”、张载《西铭》。治民施爱,把官署改为牧爱堂,体现了张载《西铭》之“民胞物与”的泛爱伦理思想,反映出朱熹仁政的政治主张。④
  据记载,朱熹为“主簿,兼治学事,建教思堂,选秀民为弟子员,设讲座,集官书建阁藏之”①。教思堂是朱熹所创同安县学的初期。“建阁藏书”,即建经史阁,即今天的图书馆。朱熹说:
  熹以檄书白事大都督府,廷中已事,而言于连帅方公曰:“熹为吏同安,得兼治其学事。学有师生诵说,而经籍弗具,学者四来,无所业于其间。愿得抚府所有书以归,使学者得肄习焉。”公幸哀其愚,不以为不可,即日减省少府用度金钱,属工官抚以予县,凡九百八十五卷。熹与诸生既受赐,则相与群议所以敛藏守视、出内凉暴之禁戒,以复于公,报皆施行如章。②
  朱熹卒后,同安县学改建为文公祠,南宋叶适撰《同安县朱文公祠堂记》③。到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年),县令孔公俊扩建文公祠,请皇帝赐名曰大同,故又称大同书院。林泉生在《大同书院记》中谓,“卜邑学之东偏,相土之刚,度材之良,宏宇峻陛,列庑崇堂。建礼殿以奉先圣,作戟门于殿之外,又为棂星门,殿之后作别室。祠文公,以乡贤朴卿吕先生大圭配。讲堂斋序如邑学。既成,名之曰大同书院”④。大同书院或文公祠,明、清时代亦有修复。现只遗存三间朝南破烂平房,座落在今雄大壮丽的梵天寺后,名曰朱子祠,显得十分寒心,极为珍贵的疑是宋明时代的朱熹画像石刻现遗存于此祠内。
  朱熹首建的祀苏颂的苏丞相正简祠堂,雄伟壮丽,是今同安的重要朱熹事迹。朱熹说:
  伏睹故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太保致仕赠司空赵郡苏公,道德博闻,号称贤相。……后生晚学不复讲闻前贤风节学问源流,是致士气日就凋敝。某等今欲乞改荣义坊为丞相坊,仍于县学空闲地架造祠堂一所。不惟增修故事,永前烈之风声,庶以激厉将来,俾后生之竦饬。⑤
  苏丞相祠堂原在县学教思堂后,明代改在文庙右。祠堂内有苏颂神位石碑等。苏颂不仅是北宋的大政治家,他还同韩公廉等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水运仪象台,著有《仪象法要》、《迩英要览》、《谭训》等,卒后赠太师魏国公,赐正简。
  据方志记载,朱熹曾登上厦门的虎山。因此虎山称为文公山。现在,厦门市区金榜公园有“虎溪夜月”美景。方志录有朱熹关于金榜山的两篇佚文,即“《题金榜山》,宋朱熹;《金榜山记》,宋朱晦庵”。其中有曰:
  金榜山在嘉禾二十三都,北有岭曰薛岭,岭之南唐文士陈黯公居焉;岭之北薛令之孙徙居于此。时号南陈北薛。公十八年举不第,作书堂于上,人称曰场老,山涧有石名钓鱼矶……①
  此是朱熹佚文,不载于其文集。只有到过金榜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此外,金榜山还有朱熹墨迹“有泉德邱”等石刻。
  现在,厦门第五中学内有玉屏书院遗址。据此处遗存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3年)白瀛所撰《玉屏书院记》碑刻,谓玉屏书院“俾海滨邹鲁之风蔚然再现,则与高士之轩、畏垒之庵后先辉映”;院内有朱子亭,殿为朱子祠,亦名集贤祠,内祀朱熹像。高士轩、畏垒庵是朱熹在同安时曾住过的两个地方。
  朱熹在同安期间,曾渡海到隶属于同安的金门,在燕南山设帐讲学,后建燕南书院。此后,金门民风淳朴,文化鼎盛,称为“海滨邹鲁”。燕山书院圮于明代。朱熹到金门时还视察过唐开拓金门的陈渊祠等。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金门乡绅黄汝试捐款置浯江书院,塑朱熹和其他先贤像于其中,后逐称朱子祠。浯江为金门古名。金门朱子祠于1968年全面整修,祠额为国学大师钱穆书题,其于是年在此讲“本末内外”之朱子学。②
  朱熹在任漳州知府之前,曾至漳州,其讲学处名为教授厅,因其后诸教授以此为滹头教授子弟。其在郡学后。朱熹“为同安簿以事至漳,教授陈知柔请作《题名记》,后记失;教授沈辉,搜公集得旧记,刻石而龛诸壁。郡学中有尊德堂,守李弥逊建,以为讲堂;又有名善堂,教授陈大章曰明德;有修教堂,今黄师雍建”。③
  后来,朱熹知漳州时,于其府治前后建九区亭、复斋等。据记载:
  九区亭在府治前。宋朱子建。守方来重新之,又于州治西作仰高亭,以志景仰之意。方来自题诗:“射堂后圃傍东隅,旧日文公画九区;石上草庐刊易象,至今瞻仰后天图。”④复轩在府州后,宋朱子建。轩后为月台,台后为隐室,其象园,以茅复之窗棂,随方刻八卦其上,公余阅书于此。后守赵汝谠即旧址为亭,匾曰君子。凿池筑台其外。谠诗:“吟行小泓曲,意象阔沦溟;更上层台望,霜天净翠屏。”池至万历庚子,守韩擢填平。①
  府治已圮,今为新兴街。原府治后,今为龙溪县图书馆。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府魏荔彤曾于其地建楼,额曰仰文楼,是思慕朱熹之雅名。李鋐为之记。今楼上尚存有木刻朱熹等长联与横额。在府治后,原有朱熹所建复轩。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年),知府沈定均重建,更名曰余园。增筑融瑞草堂,堂枕融瑞门巷,亦朱熹旧名。原府治后有河,河边有罗星墩,或谓朱熹建。据记载:
  罗星墩在东湖旁,其墩十有二,传为朱子知州事筑,今仅存其大半。又罗星池七所,在东郊,亦朱子浚。②
  以上这些,就是府治和府治之后圃,民国年间改为中山公园,为漳州人公共游息之所。
  朱熹曾到漳州城东10公里之白云岩读书。据记载:
  白云山在十二三都,上有岩,唐虔诚禅师卓锡处,有卓锡泉。旧传朱子尝过此讲“诚意章”,又有“与造物游”四字及门帖,句云:“日月每从肩上过,江山尝在掌中看。”皆朱子手书也。郡人黄道周八分书:“白云深处。”中有百草亭、意果园、何有石诸胜。后亭圮。国朝乾隆十四年,巡道单德谟重建。岩旧祀朱子。今移建岩右。③
  此地现属龙海县颜厝乡。相传,朱熹当年曾在此讲解《大学·诚意章》。现存有朱子祠,其中有读书庵、断蛙池、洗砚池、百草亭等。
  据民间传说,朱熹开始想在白云岩上筑一个读书庵,但山高搬运瓦料困难,他便想出一计:叫人宣扬他某日要在白云岩飞瓦。民皆以为奇。是日男女老幼群出观看;他早已把瓦运至岩下,叫来看飞瓦的人尽力搬瓦上岩。最后他说这就是飞瓦,即瓦从岩下搬至岩上。至此观众始知上当。④
  关于断蛙池,也有传说。其曰:
  断蛙池,在府学东南,相传朱子解经处。以蛙鸣喧闹,作字投之,至今夏月无蛙声。①
  此地还有洗砚池。池水墨黑,相传为朱熹洗砚使然。池后有亭,亭中立石碣,书“紫阳夫子解经处”七字。地上还横放着两个未注撰书姓名的石柱对联,记载了朱熹的解经处,即“百草亭中留胜景,白云岩上隔尘缘;解经遗址踪犹在,过化尊神泽未湮”。池边岩上清幽好看,产有茶树,味甘适口,俗称紫阳茶。②
  朱熹在漳州任职期间,致力于教育事业。据记载:
  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以正其义。六日下县学亦如之。又创受成斋,教养武生,新射圃时督之射。又择士有义行、知廉耻者,列学职为诸生倡。③
  因此,朱熹在漳州期间把兴庠讲学看成是主要工作。
  朱熹在漳州的最初教学之地叫道源堂。据记载:
  漳州治城之西北,有台屹然曰“临漳”,实据溪山之胜。宋绍熙庚戌年,朱子守是州,登兹台而爱之,欲筑读书之室,不果。宝庆乙酉,郡守危稹始效白鹿洞规,筑龙江书院于台之下,成夫子之志也。淳祐丙午,郡守方来复于书院之东偏构堂三楹,肖夫子之像于此中,配以高弟北溪陈安卿,每岁春秋率庶僚暨邦之群彦祀焉,而颜其堂曰道源,盖取夫子与北溪授受之语也。其后,邦人复以勉斋黄直卿侑食于堂。盖勉斋亦闽人,且尝讲道夫子之门也。④
  芝山书院在城东北隔芝山之麓,宋知州事危稹建,中祀朱子。初名龙江书院,后毁于兵,遗址为僧所据。明成化间知州王文、正德间知州陈宏谟相继重修,遗址犹未尽复。嘉靖三十年,知州孙裕辟新路,立碑路口;三十五年,知县蔡享,毁旧房,自东井以上辟地建讲堂及东西大门;四十五年,知府唐九德重修。⑤
  芝山书院是由宋代所建龙江书院改建的。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因废科举制度,知县陈嘉言把芝山书院改为漳州府中学堂,并把试院划归校舍。可见,这一地区历代是漳州的文化中心。
  此外,漳州还有丹霞书院。据记载:
  丹霞书院在城东南隅,国朝乾隆二年知府刘良壁建。中祀朱子,外有半月楼、魁星阁、书舍,为诸生肄业地。①
  丹霞书院内有额曰“海滨沫泗”,与八角楼参差对峙,为诸生肄业之地。现为漳州师范学院所在地。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朱松
相关人物
李叔同
相关人物
陈公重
相关人物
朱子建
相关人物
张载
相关人物
叶适
相关人物
孔公俊
相关人物
林泉生
相关人物
陈知柔
相关人物
沈辉
相关人物
李弥逊
相关人物
陈大章
相关人物
黄师雍
相关人物
沈定
相关人物
罗星墩
相关人物
罗星池
相关人物
朱子浚
相关人物
唐虔诚
相关人物
黄道周
相关人物
宋绍熙
相关人物
朱子守
相关人物
陈安卿
相关人物
彦祀焉
相关人物
颜其堂
相关人物
黄直卿
相关人物
盖勉斋
相关人物
陈宏谟
相关人物
孙裕
相关人物
唐九德
相关人物
陈嘉言
相关人物
刘良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