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14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遗址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8
页码: 570-58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熹的祖籍徽州(今安徽歙县)婺源(今属江西),以及其父亲朱松在福建的任职经历。
关键词: 朱熹 祖籍 福建

内容

一 尤溪
  朱熹祖籍是徽州(今安徽歙县)婺源(今属江西)。朱熹的父亲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官至吏部员外郎,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来福建,任建州(府治在今建瓯)政和、南剑州(府治在今南平)尤溪县尉。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任满后,闲居在尤溪的朋友郑安道家里。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生于尤溪。
  当年朱熹诞生地尤溪郑安道宅,在水南毓秀峰下。因尤溪又称南溪,后来朱熹于其诞生地郑安道故宅建尤溪县学,以纪念朱松。①据记载:
  宋乾道七年,文公四十二岁,回尤溪访其友人石子重,商为其先君兴建“韦斋”事。②
  “兴建‘韦斋’”即是尤溪县学。石子重名憝,浙江会稽人,时为尤溪知县。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朱熹撰写《南剑州尤溪县学记》。③尤溪县学是南溪书院的前身,朱熹死后即改称文公祠,又称南溪书院。④
  历代南溪书院的修复和扩建人,主要有县令李修[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闽县佥事赵承禧[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知县方溥[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年)]、知县诸宏济[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清康熙皇帝赐“文山毓哲”c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知县孙大焜[清宣宗道光三年(1823年)]、邑绅卢知章[清德宗光绪十九年(1893年)]、军伐卢兴邦[民国十一年(1922年)]等。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政府进行了全面修复和扩张。
  南溪书院现在完整、壮丽,历代的修复和扩建都基本上呈现出来,是尤溪的象征,以文公祠、韦斋祠、镇山祠、开山书院、半亩方塘、活水亭、溯源处、毓秀亭、天光云影亭、观书第、毓秀坊等组成建筑群,以及朱熹或朱松手植的两株巨大樟树、书院对面的文山公山等。
  此外,还有建于1995年的矗立于尤溪城关三角埕的巨大朱熹塑像。
  二 建瓯
  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朱熹8岁,随父朱松迁居建州府治建瓯,居其水(即建溪,闽江支脉)南紫芝上坊,筑室曰环溪精舍。朱松拟定居于此。朱熹于8至14岁生活于此。此是后来朱熹长子朱塾传嗣和世袭爵位之地,历代视为朱熹后嗣之正宗,即所谓“后嗣嫡长,累世居于斯。前朝颂封制命,藏于斯”①。因此,这里历代对朱熹的遗迹特加保护和扩建。
  当年朱松的环溪精舍,后称环溪书院。其前旱季枯溪有沙,称为紫沙洲。朱熹八岁时“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②。后在此沙洲竖画卦亭以纪念。今尚存片碣刻“朱文公坐沙画卦处”,为民国十七年(1928年)翁鹤年所制。环溪书院后来又以建瓯之古名建安,称建安书院,亦称文公祠。建瓯文公祠,“文革”还有残墙、石柱等,其中有一方清宣宗道光三年(1832年)彭文敬等撰并刻的大石碑,记载了文公祠的演变情况,说明清末此祠还相当完好。建瓯文公祠是其家祠。
  在建瓯,最为突出的是博士府。因为此地是朱熹长子朱塾后代繁衍之地,到了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朝廷诏以建瓯朱熹九世孙朱梃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代代相传。③此是朱熹死后250多年的事。此制一直延续至清代末年。笔者于1977年初至建瓯考察朱熹事迹时,接待我们的朱庆珪先生(当时任职于建瓯第一中学),说是拟为博士(一说拟为博士的是朱茂珪),因民国初此制废除未能实现。因有此博士制,建瓯建有宏大的博士府。“博士府在朱文公祠左,公之后裔世袭五经博士,至民国改为奉祠官府,第仍旧制。”④此博士府毁于“文革”中。
  建瓯芝城有朱子井,传为朱熹于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为民而凿。
  三 崇安(今武夷山市)
  朱松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三月卒于建瓯,年47岁。朱熹时年14岁。朱松在临死时,托孤于当时右朝议大夫刘子羽。据清光绪《刘氏宗谱·刘子羽传》记载:
  吏部侍郎韦斋朱松,疾病在家,托公筑室于舍傍,名曰紫阳楼。教其子熹,卒以道义成立,是为晦庵先生。①
  刘子羽在其家乡福建崇安五夫里纱帽山下、潭溪之上给朱熹盖紫阳楼,朱熹及其母亲等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迁居之。朱熹于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46岁)在福建建阳芦峰山的云谷筑有书室,自题为晦庵,自称晦翁,并有云谷晦庵诗数十首②,后人因称之为晦庵先生。又据记载:
  紫阳楼在五夫里之潭溪。晦翁筑室于此,匾曰紫阳书堂,以新安有紫阳山故名,志不忘旧也。③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新安改称徽州,朱熹仍称为新安人。朱熹当年的紫阳楼,据记载:
  现有房数间,前有溪流,后有园圃,可供朱熹母子居住。④溪流,即潭溪。起初,朱熹“得屋五间,器用完备,又于七仓前得地,可以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朱家人口不多,可以居”⑤。在清光绪《刘氏宗谱·纱帽山下府前祖墓形图》里,有“紫阳楼、朱文公读书体注之所”的方位。⑥民国十三年(1924年),崇安县长詹继明等按原样重新修建的紫阳楼,“文革”前夕基本完好,“文革”中仅见墙基、庭院和池塘。近年复建全貌。紫阳楼背负纱帽山,山上现存石刻,字迹已不可辨识,据当地人说是记载朱熹当年读书事迹的。
  在五夫里,现在还有刻“紫阳流风”、“三峰鼎峙”(“三峰”即孔、孟、朱)、“过化处”等高大砖坊和“继往开来”木刻匾。关于“继往开来”,是从“朱紫阳以命世之才,继往开来”①的意义来的。此外,现在五夫里还有一条小巷子叫朱子巷,是朱熹当年从紫阳楼到府前村镇上的必经小巷。
  五夫里现存比较重要的朱熹遗址是两个社仓:五夫社仓和朱子社仓。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秋,福建崇安发大水,朱熹奉府檄视察灾区,他走遍了崇安各地,认识到“今日肉食者,漠然无意于民,直是难与图事”②。为了赈灾救贫,照顾鳏寡孤独,缓和社会矛盾,在乾道七年(1171年),朱熹提出设立社仓于五夫里。他在《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中说:
  山谷细民无盖藏之积,新陈未接,虽乐岁,不免出倍称之息贷食豪右;而官粟积于无用之地,后将红腐不复可食。愿自今以来,岁一剑散,既以纾民之急,又得易新以藏。俾愿贷者出息什二。又可以抑侥幸广储蓄。即不欲者勿强。岁或不幸,小饥则弛半息,大侵则尽蠲之。于以惠活鳏寡,塞祸乱原,甚大惠也。③
  现存的五夫社仓,就是后人在当年朱熹创立的五夫社仓的基础上修复的。朱熹创立的五夫社仓,主要是解决农民在青黄不接时粮食困难的问题,具有官办的性质。他在《延和奏札四》中说:
  臣所居建宁府崇安县开耀乡有社仓一所,系昨乾道四年,乡民难食,本府给到常来米六百石,委臣与本乡土居朝奉郎刘如愚共同赈贷。至冬收到元米。次年夏间,本府复令依旧贷与人户,冬间纳还。臣等申府措置,每石量收息米二斗。自后逐年依此敛散。……至今十有四年,其支息米造成仓廒三间收贮,已将元米六百石纳还本府。其见管三千一百石,并是累年人户纳到息米,已申本府照会,将来依前敛散,更不收息,每石只收耗米三升。系臣与本乡土居官及士人数人共同掌管。遇敛散时,即申府差县官一员监视出纳。以此之故,一乡四五十里之间,虽遇凶年,人不缺食。④
  在朱熹创立的五夫社仓的带动下,后来“立社仓崇安县凡十七所”。现存的朱子社仓的前身,可能就是其一。后来的社仓具有民办的性质。据记载:
  社仓、举子仓,非官司所掌,其淅出于乡先生、乡大夫,念饥民苟求一饱而轻犯刑辟者,于是与里人仗义协力,买田积谷,立为社仓。每乡一所,乡官一名主其出纳。每岁以九月敛收,五月给借,是曰社仓。又念贫民之迫于寒窭,生子弗能举者,相与议立举子仓,以赈给之。凡四等以下之家,遇受孕五月以上者,附书于籍至免,乳日人给米一石二斗,乡官专主名数,主首僧专司出纳。其所支米,以帅司义庄及仓司低户租课允给。①
  朱熹出身于中层官僚阶层,任职的时间较短,一生中绝大部分活动于乡镇间,对社会存在的问题有较多的感触,懂得了一些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因而试图通过像社仓这样的改良办法解决矛盾。朱熹在《延和奏札四》中,当面请孝宗皇帝批准他的五夫社仓法“行下诸路州军”。②“淳熙八年(按即1181年),公疏其法,请行于天下,从之。后寝废,今遗址犹存,条约具在”。③现存的五夫社仓、朱子社仓遗址,虽是后人修复过的,但反映出了朱熹当年创倡社仓的情况,是很重要的历史遗址。④
  在朱熹的一生中,经常往返于崇安县城南三十里的武夷山。武夷山朱熹遗址主要有下列数处。
  朱熹在14岁以后,遵父遗言,受学于崇安五夫里的刘彦冲等人。朱松临死时对朱熹说:
  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学皆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惟其言之听,则吾死不恨矣!⑤
  刘彦冲,名子翚,自称病翁,刘子羽弟,因里居屏山(即纱帽山)下,被称为屏山先生。刘屏山以父任授承务郎,因疾辞归,在武夷山主管冲祐观,隐居山林研究学问17年之久。刘屏山死于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12月,朱熹17岁,朱熹从十五岁至十七岁的两年中,大部分时间在武夷山跟随刘屏山学习。用朱熹自己的话说,是“朝夕于先生之侧”,“顿首受教”。⑥“屏山与朱子讲习武夷”⑦的地方是明珠万颗画珠帘的水帘洞。据现存水帘洞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地方官的石刻记载:此处讲堂,“乃屏山先生讲习武夷所筑”,“时有朱文公侍”;此处只许刘氏后代居住,任何人不得占用,否则以法严办。⑧现在,水帘洞当年屏山与朱熹的讲堂虽然已无影迹了,却留下大量历代学者和游人赞誉的诗词石刻,引人溯思。
  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47岁,这年的八月,朱熹被任命为主管武夷山冲祐观,至淳熙五年(1178年)八月,共三年。祠职,是为佚老优贤而虚设,有禄无事,住地听便。但是,根据朱熹的《宿武夷观妙堂二首》,知其在主管武夷山冲祐观期间,经常到观内居住,并可从中看出其当时的思想状况。其诗曰:
  阴霭除已尽,山深夜还冷;独卧一斋空,不眠思耿耿。闲来生道心,忘遣慕真境;稽首仰高灵,尘缘誓当屏。
  清晨扣高殿,缓步绕虚廓;斋心启真秘,焚香散十方。出门恋仙境,仰首云峰苍;踌躇野水际,顿将尘虑忘。①
  这两首诗反映了朱熹当时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据记载,在冲祐观内还设有朱熹提倡的社仓。②冲祐观又叫武夷官,在武夷山大王峰下,现在已重建,相当完好。
  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五曲大隐屏峰下建成武夷精舍,这年的四月迁居之。他的《武夷精舍杂咏》曰:
  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③“茅栋”,即指武夷精舍。朱熹从15岁去五夫里投靠刘氏,至这时54岁迁居武夷山,恰好40年。这期间,他往返五夫里和武夷山之间,“几作山中客”。他这次迁至武夷山是定居,不是跟过去那样作客,作为别墅暂住。因为朱熹的夫人刘氏早在淳熙三年(1176年)十一月病死,他一人长期住在武夷山就是定居了。对此,他的《怀潭溪旧居》曰:
  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谁叫失计东迁缪,惫卧西窗日满川。④
  他把五夫里叫“旧居”,把至武夷山叫“东迁”,可见是定居了。
  朱熹的武夷精舍倚于五曲大隐屏之南。大隐屏即接笋峰,“壁立万仞”(其壁石刻),峰峦挺拔峭削,竹木苍翠,其下丰垂。朱熹曾有“一水屡索回,千峰郁苕峣,苍然大隐屏,林端耸孤标”①的名句。据朱熹自己所记,武夷精舍有仁智堂、隐求斋、止宿寮、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茶灶等十二个部分组成,并逐一作诗咏之。②朱熹居住武夷精舍,除自己研究学问外,主要是聚徒讲学,所以有“紫阳夫子讲习武夷”③之称。“后文公季子在、家孙郎中鉴,葺其旧而广之,号紫阳书院”④。在朱熹死后9年,即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朱熹遗表恩泽,谥曰文,称朱文公,武夷精舍改称文公祠,祠门旁曰“大宋道德之宗”。武夷精舍历代都有修复。到了清代,康熙皇帝赐额“学达性天”,规制益加宏敞,每年有白米百石作为修理、祀奉之用。在“文革”前,宏伟壮丽的庙宇基本上完整地保存着,现在只剩下两边厢房的墙基了。近年,已参照原样重建,至为壮观,称之紫阳书院。原残墙作为文物保存起来。
  此外,在武夷山五曲溪右边隐屏峰前水中大石上,现存有茶灶,相传是朱熹当年的,虽应是后人修复过的,仍足以证明确有其迹了。
  四 泉州 厦门 金门 漳州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至绍兴四年(1134年),朱熹的父亲朱松任泉州府石井镇监税,朱熹随之,在泉州3年,时年2至4岁。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19岁,考中进士。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22岁,授左迪功郎,任命为泉州府同安县主簿,绍兴二十三年七月赴任,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七月任满,因未有人接替,多呆1年,总共4年。当年,朱熹多次到同安县所属的厦门、金门视察。今同安属厦门的一个区,所以朱熹在同安今称其在厦门,以表达朱熹当时也到过厦门。这期间朱熹经常往来于泉州等闽南地区。此后,朱熹又先后于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54岁)、淳熙十四年(1187年,58岁)、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61岁)后等三次出游泉州等闽南地区。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四月,朱熹任漳州知府,至次年三月住满,整整1年,其间常到泉州等闽南地区。综上所述,朱熹在闽南有七八年的时间,且是其思想形成(在厦门)和成熟(在漳州)时期,所以闽南被称为“闽学开宗”之地。⑤
  现在,泉州原温陵养老院内有一个大的篆刻“过化亭”石刻匾,就是纪念朱熹当年在泉州活动的。是匾系现代著名高僧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1880—1942年)应泉州叶青眼居士之请于1935年补书的。他在“过化亭”题跋中说:
  泉郡素称海滨邹鲁,朱文公尝于东北高阜建亭种竹、讲学其中。岁久倾圮。明嘉靖间,通判陈公重筑斯亭,题曰过化。后亦毁于兵燹。尔者叶居士青眼,欲复古迹,请书亭额补焉。余昔在俗,潜心理学,独尊程朱,今来温陵,补题过化,何其非胜缘耶?逊国后二十四年,岁在乙亥,沙门一音书,时年五十有六。
  “朱文公尝于东北高阜建亭种竹、讲学其中”,即指泉州朱熹遗址小山丛竹书院。此外,泉州还有朱熹遗址泉山书院。据记载:
  泉曰夫子泉,朱子遗迹也。县学在行春门内蔡巷,旧在行春门外泉山书院故址,后迁今地。……为宋朱子建。①朱熹的父亲朱松,因“忤和议于朝”,“贬官”为泉州安海石井镇监税。朱熹在闽南期间,屡次到石井镇访父时事,进行讲学,“与安海耆老俊士论经说义”,“厥后集千圣之大成”。因此,后来有人称朱熹的理学思想起点于安海,安海被称为“闽学开宗”之地。②现在,安海有朱子祠,原称石井书院,又名鳌头精舍,其壁有“宋朝书院在鳌西”题刻。为纪念朱氏父子先后讲学之事,在朱熹死后11年,即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续官游绎就其地构为书院,塑二朱像祀之。安海朱子祠之名自此始。清世祖顺治十三年(1656年),安海朱子祠毁于兵火。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晋江知县陈炎重建安海朱子祠。此后,该祠一再修葺,至今规模宏壮,有“石井书香”之称。③
  朱熹当年在同安的官邸曰县署,原在葫芦山前右首,中有祐贤堂,朱熹改为清心堂,后又改为牧爱堂。流传至今的朱熹墨迹“牧爱堂”即出于此地此时。朱熹又于牧爱堂悬挂匾“视民如伤”、张载《西铭》。治民施爱,把官署改为牧爱堂,体现了张载《西铭》之“民胞物与”的泛爱伦理思想,反映出朱熹仁政的政治主张。④
  据记载,朱熹为“主簿,兼治学事,建教思堂,选秀民为弟子员,设讲座,集官书建阁藏之”①。教思堂是朱熹所创同安县学的初期。“建阁藏书”,即建经史阁,即今天的图书馆。朱熹说:
  熹以檄书白事大都督府,廷中已事,而言于连帅方公曰:“熹为吏同安,得兼治其学事。学有师生诵说,而经籍弗具,学者四来,无所业于其间。愿得抚府所有书以归,使学者得肄习焉。”公幸哀其愚,不以为不可,即日减省少府用度金钱,属工官抚以予县,凡九百八十五卷。熹与诸生既受赐,则相与群议所以敛藏守视、出内凉暴之禁戒,以复于公,报皆施行如章。②
  朱熹卒后,同安县学改建为文公祠,南宋叶适撰《同安县朱文公祠堂记》③。到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年),县令孔公俊扩建文公祠,请皇帝赐名曰大同,故又称大同书院。林泉生在《大同书院记》中谓,“卜邑学之东偏,相土之刚,度材之良,宏宇峻陛,列庑崇堂。建礼殿以奉先圣,作戟门于殿之外,又为棂星门,殿之后作别室。祠文公,以乡贤朴卿吕先生大圭配。讲堂斋序如邑学。既成,名之曰大同书院”④。大同书院或文公祠,明、清时代亦有修复。现只遗存三间朝南破烂平房,座落在今雄大壮丽的梵天寺后,名曰朱子祠,显得十分寒心,极为珍贵的疑是宋明时代的朱熹画像石刻现遗存于此祠内。
  朱熹首建的祀苏颂的苏丞相正简祠堂,雄伟壮丽,是今同安的重要朱熹事迹。朱熹说:
  伏睹故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太保致仕赠司空赵郡苏公,道德博闻,号称贤相。……后生晚学不复讲闻前贤风节学问源流,是致士气日就凋敝。某等今欲乞改荣义坊为丞相坊,仍于县学空闲地架造祠堂一所。不惟增修故事,永前烈之风声,庶以激厉将来,俾后生之竦饬。⑤
  苏丞相祠堂原在县学教思堂后,明代改在文庙右。祠堂内有苏颂神位石碑等。苏颂不仅是北宋的大政治家,他还同韩公廉等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水运仪象台,著有《仪象法要》、《迩英要览》、《谭训》等,卒后赠太师魏国公,赐正简。
  据方志记载,朱熹曾登上厦门的虎山。因此虎山称为文公山。现在,厦门市区金榜公园有“虎溪夜月”美景。方志录有朱熹关于金榜山的两篇佚文,即“《题金榜山》,宋朱熹;《金榜山记》,宋朱晦庵”。其中有曰:
  金榜山在嘉禾二十三都,北有岭曰薛岭,岭之南唐文士陈黯公居焉;岭之北薛令之孙徙居于此。时号南陈北薛。公十八年举不第,作书堂于上,人称曰场老,山涧有石名钓鱼矶……①
  此是朱熹佚文,不载于其文集。只有到过金榜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此外,金榜山还有朱熹墨迹“有泉德邱”等石刻。
  现在,厦门第五中学内有玉屏书院遗址。据此处遗存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3年)白瀛所撰《玉屏书院记》碑刻,谓玉屏书院“俾海滨邹鲁之风蔚然再现,则与高士之轩、畏垒之庵后先辉映”;院内有朱子亭,殿为朱子祠,亦名集贤祠,内祀朱熹像。高士轩、畏垒庵是朱熹在同安时曾住过的两个地方。
  朱熹在同安期间,曾渡海到隶属于同安的金门,在燕南山设帐讲学,后建燕南书院。此后,金门民风淳朴,文化鼎盛,称为“海滨邹鲁”。燕山书院圮于明代。朱熹到金门时还视察过唐开拓金门的陈渊祠等。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金门乡绅黄汝试捐款置浯江书院,塑朱熹和其他先贤像于其中,后逐称朱子祠。浯江为金门古名。金门朱子祠于1968年全面整修,祠额为国学大师钱穆书题,其于是年在此讲“本末内外”之朱子学。②
  朱熹在任漳州知府之前,曾至漳州,其讲学处名为教授厅,因其后诸教授以此为滹头教授子弟。其在郡学后。朱熹“为同安簿以事至漳,教授陈知柔请作《题名记》,后记失;教授沈辉,搜公集得旧记,刻石而龛诸壁。郡学中有尊德堂,守李弥逊建,以为讲堂;又有名善堂,教授陈大章曰明德;有修教堂,今黄师雍建”。③
  后来,朱熹知漳州时,于其府治前后建九区亭、复斋等。据记载:
  九区亭在府治前。宋朱子建。守方来重新之,又于州治西作仰高亭,以志景仰之意。方来自题诗:“射堂后圃傍东隅,旧日文公画九区;石上草庐刊易象,至今瞻仰后天图。”④复轩在府州后,宋朱子建。轩后为月台,台后为隐室,其象园,以茅复之窗棂,随方刻八卦其上,公余阅书于此。后守赵汝谠即旧址为亭,匾曰君子。凿池筑台其外。谠诗:“吟行小泓曲,意象阔沦溟;更上层台望,霜天净翠屏。”池至万历庚子,守韩擢填平。①
  府治已圮,今为新兴街。原府治后,今为龙溪县图书馆。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府魏荔彤曾于其地建楼,额曰仰文楼,是思慕朱熹之雅名。李鋐为之记。今楼上尚存有木刻朱熹等长联与横额。在府治后,原有朱熹所建复轩。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年),知府沈定均重建,更名曰余园。增筑融瑞草堂,堂枕融瑞门巷,亦朱熹旧名。原府治后有河,河边有罗星墩,或谓朱熹建。据记载:
  罗星墩在东湖旁,其墩十有二,传为朱子知州事筑,今仅存其大半。又罗星池七所,在东郊,亦朱子浚。②
  以上这些,就是府治和府治之后圃,民国年间改为中山公园,为漳州人公共游息之所。
  朱熹曾到漳州城东10公里之白云岩读书。据记载:
  白云山在十二三都,上有岩,唐虔诚禅师卓锡处,有卓锡泉。旧传朱子尝过此讲“诚意章”,又有“与造物游”四字及门帖,句云:“日月每从肩上过,江山尝在掌中看。”皆朱子手书也。郡人黄道周八分书:“白云深处。”中有百草亭、意果园、何有石诸胜。后亭圮。国朝乾隆十四年,巡道单德谟重建。岩旧祀朱子。今移建岩右。③
  此地现属龙海县颜厝乡。相传,朱熹当年曾在此讲解《大学·诚意章》。现存有朱子祠,其中有读书庵、断蛙池、洗砚池、百草亭等。
  据民间传说,朱熹开始想在白云岩上筑一个读书庵,但山高搬运瓦料困难,他便想出一计:叫人宣扬他某日要在白云岩飞瓦。民皆以为奇。是日男女老幼群出观看;他早已把瓦运至岩下,叫来看飞瓦的人尽力搬瓦上岩。最后他说这就是飞瓦,即瓦从岩下搬至岩上。至此观众始知上当。④
  关于断蛙池,也有传说。其曰:
  断蛙池,在府学东南,相传朱子解经处。以蛙鸣喧闹,作字投之,至今夏月无蛙声。①
  此地还有洗砚池。池水墨黑,相传为朱熹洗砚使然。池后有亭,亭中立石碣,书“紫阳夫子解经处”七字。地上还横放着两个未注撰书姓名的石柱对联,记载了朱熹的解经处,即“百草亭中留胜景,白云岩上隔尘缘;解经遗址踪犹在,过化尊神泽未湮”。池边岩上清幽好看,产有茶树,味甘适口,俗称紫阳茶。②
  朱熹在漳州任职期间,致力于教育事业。据记载:
  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以正其义。六日下县学亦如之。又创受成斋,教养武生,新射圃时督之射。又择士有义行、知廉耻者,列学职为诸生倡。③
  因此,朱熹在漳州期间把兴庠讲学看成是主要工作。
  朱熹在漳州的最初教学之地叫道源堂。据记载:
  漳州治城之西北,有台屹然曰“临漳”,实据溪山之胜。宋绍熙庚戌年,朱子守是州,登兹台而爱之,欲筑读书之室,不果。宝庆乙酉,郡守危稹始效白鹿洞规,筑龙江书院于台之下,成夫子之志也。淳祐丙午,郡守方来复于书院之东偏构堂三楹,肖夫子之像于此中,配以高弟北溪陈安卿,每岁春秋率庶僚暨邦之群彦祀焉,而颜其堂曰道源,盖取夫子与北溪授受之语也。其后,邦人复以勉斋黄直卿侑食于堂。盖勉斋亦闽人,且尝讲道夫子之门也。④
  芝山书院在城东北隔芝山之麓,宋知州事危稹建,中祀朱子。初名龙江书院,后毁于兵,遗址为僧所据。明成化间知州王文、正德间知州陈宏谟相继重修,遗址犹未尽复。嘉靖三十年,知州孙裕辟新路,立碑路口;三十五年,知县蔡享,毁旧房,自东井以上辟地建讲堂及东西大门;四十五年,知府唐九德重修。⑤
  芝山书院是由宋代所建龙江书院改建的。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因废科举制度,知县陈嘉言把芝山书院改为漳州府中学堂,并把试院划归校舍。可见,这一地区历代是漳州的文化中心。
  此外,漳州还有丹霞书院。据记载:
  丹霞书院在城东南隅,国朝乾隆二年知府刘良壁建。中祀朱子,外有半月楼、魁星阁、书舍,为诸生肄业地。①
  丹霞书院内有额曰“海滨沫泗”,与八角楼参差对峙,为诸生肄业之地。现为漳州师范学院所在地。
  五 建阳
  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朱熹62岁,迁居福建建阳的考亭。据记载:
  望考亭在三桂里玉枕山之麓,即今考亭地方。五代南唐侍御黄子稜建,以望其亲之墓;陈氏族谱谓为侍中陈逊建,以望其考广寒先生。未知熟是。宋绍兴间,朱子居此,人遂称朱考亭。②
  陈逊即曾做过北宋宰相的陈升之。此地环山(翠屏山,亦名罗汉山)骑溪(建溪,亦名考亭溪),风景极为优美。朱松任尤溪县尉时,经过考亭,爱其山水清幽,欲意久居于此。又据记载:
  今考亭者,昔朱子之旧宅也。其先吏部韦斋之言曰:“考亭溪山绕邃,可以卜居。”朱子不忘先君子之言,盖至于晚岁而后能筑室,以承其志而终身焉。③
  朱熹在考亭占田90多亩,学田500多亩。④
  起初,朱熹在考亭盖起竹林精舍。到了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65岁,学徒增多,竹林精舍进行扩建,更名为沧洲精舍,自号为“沧洲病叟”,并写下一首有名的《沧洲歌》(即《水调歌头》):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泪,千古恨难收。何以鸱夷子,散发弄扁舟?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收身千乘卿相,归把钓鱼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⑤
  朱熹的这首词概括其当时的政治思想。正因为如此,朱熹把这首词刻在精舍的石碑上,以发誓“吾道付沧洲”。此外,朱熹因其母亲祝氏葬于考亭附近崇泰里的寒泉村(今莒口),因而在那里筑有寒泉精舍。朱熹在考亭所教的学生,最高达到数百人。到了理宗淳祐四年(1224年)御书“考亭书院”,刻在书院门前的碑坊之上,是朱熹死去44年以后的事了。又据记载:
  四十四年,圣祖南巡,又书“大儒世泽”额,并“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
  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真传”,颂于考亭家祠。①此即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文革”前,原考亭书院遗址还有厢房和很多碑刻。上世纪50年代因此地淹为水库,只把书院门前的牌坊按原样迁于附近。今见高大壮丽的书院门前的牌坊,理宗亲笔写的“考亭书院”大字横额刻在牌坊正中,威凌气昂;清朝康熙皇帝亲笔写的“大儒世泽”的匾额,刻在碑坊的顶端,以及康熙皇帝亲笔写的“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真传”的对联,刻在牌坊两边的石柱上。近年,以牌坊为进口,建起大殿,使考亭书院有了一定的规模。现在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朱熹后裔考察和瞻仰之地。朱熹迁居考亭,一直到死,前后有10年左右。朱熹的一些主要著作是在考亭写的。朱熹在考亭,是其思想体系成熟和完成的时期。因此,后人称朱熹为朱考亭,称朱学为考亭学派。考亭书院遗址牌坊是朱子学的象征,是国家的重要文物。
  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日,朱熹71岁,病死于建阳考亭,却抬到100公里外的人烟稀少的唐石里(今黄坑)大林谷九峰山去埋葬。据记载:
  九峰山,九峰联峙。宋时有异人语朱文公曰:“龙归后堂,乃先生归葬之所。”后果葬于此。②
  朱熹夫人刘氏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十一月病死,朱熹当时47岁。是朱熹亲自在九峰山下选好墓穴埋葬刘氏的。24年后朱熹病死,即合葬于此。由此可见朱熹的风水思想。
  朱熹是三月病死,至十一月出葬。出葬朱熹的情况,《宋史》本传有所记载:将葬,言者谓:四方伪徒期会,送伪师之葬。会聚之间,非妄谈时人短长,则谬议时政得失,望令守臣约束。从之。③
  会葬者几千人,六日而后至山。在朱熹病死时,正值宁宗皇帝听信执政韩侂胄的诌言,攻击朱熹的学说为“伪学”,指责朱熹及其门人为“逆党”,下诏免了朱熹的官,还夺了他的道观奉禄。我们从上述记载看,朱熹门人确有利用其葬礼进行示威之嫌。关于朱熹墓的情况,据记载:
  先贤赠太师徽国公谥文朱熹墓,在嘉禾里后唐石九峰山下大林谷,与刘夫人合葬。初有亭曰宰如,有庵曰顺宁。清乾隆间,知县许斋卓倡修。嘉庆间,麻沙县丞何嵩捐俸,劝嘉禾士民助资修墓,重建亭堂,立神道碑,而庇之以亭,黄文肃榦辞晦翁先生墓文。清乾隆十五年,福建巡抚潘榘新修《朱子祠墓碑记》。①
  “文革”中,因墓穴被盗,可以看到墓穴原是双圹;墓碑完好,碑心“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大字清晰可见。上世纪末,朱熹后裔进行全面整修,并增建通往公路的道路和墓亭,至为庄严肃穆。朱熹墓是国家的重要文物,应严加保护。
  六 潭州
  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即潭州)湘江西岸岳麓山(即衡山)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创建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至南宋初年书院遭到战乱的严重破坏。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刘珙复建,为屋50楹,大抵悉还旧观,并请张栻主持教事。明人戴铣曰:
  岳麓书院在长沙县岳麓山,宋郡守朱洞建,枢密使刘珙重建,张拭为记。②
  朱熹在岳麓书院的遗迹,其一是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八、九月,朱熹自闽专程往访张栻,并在书院里讲学,论述《中庸》之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于讲堂,因以有忠孝廉节堂。北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始建书院时即构讲堂五间。其后讲堂修建数次。据记载:
  “忠孝廉节”四大字(高二一三厘米,宽一四一厘米)嵌在讲堂左右壁,故又名忠孝廉节堂,为朱熹访张拭时所书。明时嵌入尊经阁,此石为道光七年(1827年)摹刻,并留有泐石人姓名。③
  清宣宗道光年间(1821—1850年)修复的忠孝廉节堂现存。此外,朱熹还为岳麓山风景古迹取名题额,由此出现赫曦台、道乡台、道中庸、极高明、翠微亭等遗迹。朱熹于岳麓山顶建赫曦台,有于此观日之意。道光元年(1821年),改建前台为赫曦台,以存朱熹故址。台右一里许书院门侧有饮马池。池上有风雩亭。据传,朱熹讲学听者座不能容,以至饮马池水立涸,后人以池亭纪之。
  此外,后来把这次朱熹和张栻论学的地方名曰“朱张渡”,把朱熹同张栻游南岳的地方名曰“朱亭镇”。以上遗址,已经修复。据记载:
  朱张渡,在善化县西,宋朱子、张拭讲学岳山,多由此渡。……朱亭镇,在湘潭县南,相传朱子访张拭于此。①
  此外,岳麓山的朱子樟,相传为朱子手植。
  朱熹和张栻在岳麓山会聚的地方,后来名为二贤祠。对此,今人冯友兰在回忆中有所考评。他说:
  我有一次爬山,走到一个地方,叫“二贤祠”,据说是朱熹和张栻聚会的地方。祠里正房叫嘉会堂。堂中立了一块横匾,上写“一会千秋”。我作了首诗:“二贤祠里拜朱张,一会千秋嘉会堂。公所可游南岳耳,江山半壁太凄凉。”在有一次会上,朱自清朗诵了这首诗,全体师生都感到凄怆。②
  其二是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出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他对岳麓书院进行了修复和扩建。他在《潭州委教授措置岳麓书院牒》中曰:
  本州州学之外,复置岳麓书院,本为有志之士,不远千里求师取友至于是邦者,无所栖泊,以为优游肄业之地。故前帅枢密忠肃刘公特因旧基复创新馆,延请故本司侍讲张公先生往来其间,使四方来学之士得以传道授业解惑焉。此意甚远,非世俗常见所到也。而比年以来,师道陵夷,讲论废息,士气不振,议者惜之。当职叨冒假守蒙被训词,深以讲学教人之务为寄。③
  于是,他决心修建岳麓书院。对朱熹修建岳麓书院的情况,明人杨茂元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曰:
  时刘公所创书院,岁久寝圮,公修复之,更建于爽〓之地,规制一新焉。闻诸故老,书院前有宣圣殿五间,殿前引泉作半池,其列屋殆百间。其南为风雩亭,殿后堂室两层,层各七间,两庑亦如之。其外,门距书院二里许。今其地犹以黉门名,而断碑尚卧田中。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食田五千(按千当为十之误,下同)顷。故谚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而五千顷之文,断碑可考也。①
  朱熹还于书院后建轩于曲水之上(即百泉轩),下为濯濯缨池,是朱、张聚会之所。聘醴陵贡生黎贵臣为讲书执事。朱熹还将其所订《白鹿洞书院学规》作为岳麓书院教规,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为学之序、修身处事接物之要等一一列出,提示学徒。
  岳麓书院自创始经朱熹扩建后,曾遭到七次战火的较大破坏,十余次的修复,但是基址未改,其讲堂、藏书和供祀三个组成部分相沿发展,规制大多因袭朱熹的扩建。由此可以考见朱熹当时修复岳麓书院的情况。据现存的建筑风格看,具有湖南地方色彩。
  另外,朱熹还于城隍庙内建忠节祠。据记载:
  《岳麓志》紫阳遗迹:朱文公于城隍庙内创立祠堂,祀东晋、南朝以忠节勤王事者五人,并塑其像,碑记其官职姓名。按:忠节祠,东晋一人,湘州刺史谯闵王司马丞,起兵讨王处仲,不克而死。南宋四人,通判潭州事孟彦卿、赵民彦,督兵御金遇害;将官刘玠,兵官赵聿之,金人陷城,不屈而死。详见《岳麓旧志》。㈤
  此可作为研究朱熹政治思想的参考。
  七 浙江
  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十二月至次年九月,朱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此外,他还数次至首都临安(今杭州),途经数处停留。因此,朱熹在浙江的遗址数处。
  听雨轩 在浙东开化县北。据记载:
  汪观国字延元,于所居作逍遥堂,翼之以轩,扁曰听雨。与其弟端斋燕息以终老。复遣其子宏从游东菜之门。时晦庵自建安来过,张南轩、陆象山、吕祖谦各赋听雨轩诗以美之。③
  听雨轩后来朝廷赐名为包山书院。今有遗址。
  擘翠亭 濯缨亭 尽美亭 此三亭均为朱熹过化处。据记载:
  擘翠亭。《黄岩县志》:黄岩县灵岩有飞瀑,垂崖而下。宋庆元四年,令常濬孙亭其上,曰擘翠。《赤城县志》:樊川书院,为晦庵先生与南湖方山二杜公讲学之地。旁有擘翠亭,亦先生所建。
  濯缨亭。《新昌县志》:朱文公建。
  尽美亭。《名胜志》:仙居县福应山,得邑地胜,陈述古名曰福应。朱晦庵更名尽美。宋绍熙中建亭于上。张景修为记。①
  五峰书院石洞书院据记载,此二书院均为朱熹讲学处:
  五峰书院位于方岩以北约二公里的寿山坑。寿山坑是五座奇峰环抱的深谷,峰岩如削,绝壁千尺。五峰名:鸡鸣、桃花、复釜、瀑布、固厚。峰下有石窟。南宋著名学者朱熹、陈亮等曾在此讲学。明嘉靖时建为书院。……南宋时,著名的学者朱熹、陈亮、吕祖谦,曾在永康寿山固厚峰下石洞里一起谈经讲学,时称“三贤”。明嘉靖初,邑人在此建祠以祀“三贤”,名三贤堂。堂侧摩崖上,有陈亮亲书的“陈龙川、朱晦翁、吕子约尝同游”的石刻,以及朱熹书题“兜率台”三字,至今尚依稀可辨。
  石洞书院在郭宅公社。南宋绍兴年间,郭宅人郭钦止所建,延师叶适、朱熹、吕祖谦、魏了翁等主讲其间。朱熹在此改定《大学章句》,并题有“石洞之门”四个篆体大字。②
  此外,还有“小樊川”、“龙津馆”、“南峰钓”等,说是都与朱熹有关。平遇《黄岩山水记》:在县北六潭山,朱文公尝著书其麓,名小樊川,题曰“溪山第一。”“龙津馆,嘉靖《奉化县志》:宋朱文公提举浙东常平,泊于此,率诸生讲学焉。”③“南峰钓艇是仙居八景之一。宋代朱熹筹建的宝塔耸在南峰山上。……站在桃花洞口俯览永安溪过往的船只,白帆点点,轻若浮云,故名南峰钓艇。”④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