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按时代先后)
左丘明撰,鲍思陶点校:《国语》,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王充著,张宗祥校注,郑绍昌标点:《论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蔡邕著,邓安生编:《蔡邕集编年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郭璞注,邢昺疏:《尔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皇侃撰,高尚榘校点:《论语义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萧统编,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惠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韩愈:《论语笔解》,《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李翱撰,郝润华、杜学林校注:《李翱文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
晁迥:《法藏碎金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周敦颐著,陈克明点校:《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刘敞:《公是先生七经小传》,《四部丛刊续编》第11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
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吕大临等撰,陈俊民辑校:《蓝田吕氏遗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陈祥道撰,刘蔷、姜海军校点:《论语全解》,《儒藏》精华编第105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游酢:《游廌山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张九成著,杨新勋整理:《张九成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胡寅著,刘依平校点:《读史管见》,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
胡宏著,吴仁华点校:《胡宏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郑汝谐:《论语意原》,《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谢良佐撰,曾恬、胡安国辑录,朱熹删定,严文儒校点:《上蔡语录》,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外编》第3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朱熹撰,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朱熹撰,陈选集注:《御定小学集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张栻著,杨世文点校:《张栻集》,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王质:《雪山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楼钥著,顾大朋点校:《楼钥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戴溪:《石鼓论语答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
馆,1986年。
杨简著,董平校点:《杨简全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陈埴:《木钟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陈淳著,熊国祯、高流水点校:《北溪字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陈淳撰,陈矩编:《北溪大全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袁甫:《蒙斋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吴泳:《鹤林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李心传辑,朱军点校:《道命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钱时:《两汉笔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真德秀撰,朱人求点校:《大学衍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真德秀撰,刘光胜整理:《西山读书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第10编第2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
熊节编,熊刚大注:《性理群书句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章如愚:《山堂考索续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3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詹初:《寒松阁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徐元杰:《楳埜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黄震著,张伟、何忠礼主编:《黄震全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金履祥:《论孟集注考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0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王旭:《兰轩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陈栎:《定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许谦撰,阮元辑:《读论语丛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王结:《文忠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袁俊翁:《四书疑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0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王充耘:《四书经疑贯通》,《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0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李纯仁:《新编颜子》,《续修四库全书》第9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胡广、杨荣、金幼孜等纂修,周群、王玉琴校注:《四书大全校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王直:《抑庵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薛瑄撰,孙玄常等点校:《薛瑄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王恕:《王端毅公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周琦:《东溪日谈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倪岳:《青溪漫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程敏政辑撰,何庆善、于石点校:《新安文献志》,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
蔡清:《四书蒙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0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萧镒:《四书待问》,《续修四库全书》第15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吕柟:《四书因问》,《续修四库全书》第20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顾应祥:《静虚斋惜阴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2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张元谕:《篷底浮谈》,《续修四库全书》第11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陈建:《学蔀通辨》,《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徐阶:《世经堂集》,《故宫珍本丛刊》第540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郭汝霖:《石泉山房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2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高拱著,岳金西、岳天雷编校:《高拱全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胡直撰,张昭炜编校:《胡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张居正著:《张居正讲解论语》,北京:中华华侨出版社,2009年。
章潢:《图书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6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孙应鳌:《四书近语》,《续修四库全书》第1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叶良佩:《周易义丛》,《续修四库全书》第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黄正宪:《易象管窥》,《续修四库全书》第1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焦竑:《焦氏四书讲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6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焦竑撰,李剑雄点校:《焦氏笔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方学渐:《心学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杨起元撰,谢群洋点校:《证学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冯从吾:《少墟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葛寅亮:《四书湖南讲》,《续修四库全书》第16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刘宗周撰,吴光主编:《刘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孙奇逢撰,万红点校:《理学宗传》,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年。
陈龙正:《几亭外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13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刁包:《潜室札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陈确:《陈确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黄宗羲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应撝谦:《性理大中》,《续修四库全书》第94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校:《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
王夫之著,王孝鱼点校:《读四书大全说》,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毛奇龄著,胡春丽点校:《四书改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吕留良撰,俞国林编:《吕留良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陆陇其:《四书讲义困勉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0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陈廷敬撰,张玉玲、张建伟整理:《午亭文编》,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年。
王懋竑撰,何忠礼点校:《朱熹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惠士奇:《礼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程廷祚:《论语说》,《续修四库全书》第1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雷鋐:《读书偶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李清馥著,何乃川、李秉乾点校:《闽中理学渊源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
江声:《论语竢质》,《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戴震著,何文光整理:《孟子字义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程瑶田:《论学小记》,《续修四库全书》第95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淩廷堪,王文锦点校:《校礼堂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江藩、方东树著,徐洪兴编校:《汉学师承记:外二种》,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
焦循:《雕菰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7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阮元:《诂经精舍文集》,《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阮元撰,邓经元点校:《揅经室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阮元:《阮刻春秋左传注疏》,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
张成孙撰:《端虚勉一居文集》,《丛书集成续编》第135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黄式三著,叶永锡、闵泽平点校:《黄式三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黄式三撰,张涅、韩岚点校:《论语后案》,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
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陈澧:《东塾读书记(外一种)》,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俞樾:《春在堂全书》,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
戴望著,刘公纯标点:《颜氏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戴望著,郭晓东校疏:《戴氏注论语小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
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汪荣宝撰,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钱穆:《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郭彧译注:《周易》,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吴可为编校整理:《聂豹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
董平编校整理:《邹守益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
吴震编校整理:《王畿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
方祖猷、梁一群、李庆龙等编校整理:《罗汝芳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
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济南:齐鲁书社,2013年。专著(按姓氏拼音)
Chan,Wing-Tsit.ASourceBookinChinesePhilosoph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69.
Chow,Kai-wing.The Rise ofConfucianRitualismin LateImperial China:Ethics,Classics,andLineage Discours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Ebrey,Patricia Buckley.ChuHsi′sFamilyRituals:ATwelfth-CenturyChineseManualforthePerformance ofCappings,Weddings,Funerals,andAncestralRit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Ebrey,Patricia Buckley.Confucianismand FamilyRituals inImperialChina:A SocialHistory ofWritingAbout Rit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91.
Robert P.Hymes.Statesmenand Gentlemen:The Elite ofFu-Chou,Chiang-His,inNothernandSouthernSu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Shun,Kwong-loi.‘Ren and Li in the Analects’.BryanW.Van Nordeneds.Confuciusand theAnalects:New Essays.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
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陈岱孙等著:《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陈来:《宋明理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陈来:《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陈来:《仁学本体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陈来:《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陈来:《孔子·孟子·荀子:先秦儒学讲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
陈荣捷编著,杨儒宾等译:《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陈荣捷:《宋明理学之概念与历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6年。
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
陈支平、刘泽亮主编:《展望未来的朱子学研究:朱子学会成立大会暨朱子学与现代跨文化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
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成中英:《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年。
成中英:《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日]大槻信良:《朱子四书集注典据考》,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
杜维明:《诠释〈论语〉“克己复礼为仁”章方法的反思》,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5年。
戴维:《论语研究史》,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
邓克铭:《宋代理概念之开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杜维明:《杜维明文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
方寿彦:《朱熹书院与门人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冯兵:《朱熹礼乐哲学思想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冯青:《朱子语类学归》,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法]弗朗索瓦·朱利安著,杜小真译:《迂回与进入》,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
傅伟勋:《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
傅伟勋:《学问的生命与生命的学问》,台北:正中书局,1994年。
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日]沟口雄三著,龚颖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日]关仪一郎编:《日本名家四书注释全书》,东京:凤出版,1973年。
何佑森:《清代学术思潮》,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
[美]赫伯特·芬格莱特著,彭国翔、张华译:《孔子:即凡而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黄俊杰:《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1年。
黄俊杰:《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7年。
黄俊杰:《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6年。
黄俊杰:《东亚儒家仁学史论》,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7年。
惠吉兴:《宋代礼学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
[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金春峰:《师道师说:金春峰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年。
金培懿:《近代日本〈论语〉诠解流变》,台北:万卷楼,2017年。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
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
李泽厚:《说儒学四期》,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李泽厚:《由巫到礼释礼归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梁家荣:《仁礼之辨——孔子之道的再释与重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梁涛:《儒家道统说新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林庆彰、张寿安主编:《乾嘉学者的义理学》,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
林庆彰主编:《明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万卷楼,1996年。
林月惠:《诠释与工夫——宋明理学的超越蕲向与内在辩证》,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8年。
刘丰:《北宋礼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刘师培:《刘申叔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刘师培:《清儒得失论——刘师培论学杂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
刘笑敢:《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柳宏:《清代〈论语〉诠释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美]刘子健著,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陆建华:《先秦诸子礼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牟钟鉴:《新仁学构想:爱的追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钱穆:《四书释义》,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合肥:安徽教育出社,2004年。
钱穆:《朱子新学案》,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日]松川健二编,林庆彰等合译:《论语思想史》,台北:万卷楼,2006年。
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增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汤一介:《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唐华:《中国论语学术思想发达史》,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1980年。
唐明贵:《论语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日]藤井伦明:《朱熹思想结构探索:以“理”为考察中心》,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1年。
[美]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美]田浩著,姜长苏译:《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王汎森:《权利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王力:《诗词格律:插图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
王立新、欧崇敬、吴根友主编:《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鹏凯:《历代论语著述综录》,台北:花木兰文化工作坊,2005年。
韦政通:《孔子传》,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
向世陵主编:《宋代经学哲学研究·基本理论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
向世陵主编:《“克己复礼为仁”研究与争鸣》,北京:新星出版社,2018年。
熊十力:《十力语要》,台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徐公喜:《朱熹理学法律思想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徐平章:《荀子与两汉儒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许道勋、徐洪兴:《中国经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杨浩:《孔门传授心法: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解释与建构》,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5年。
殷慧:《礼理双彰:朱熹礼学思想探微》,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余英时:《余英时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曾亦:《本体与工夫:湖湘学派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年。
张德苏:《从“礼崩乐坏”到“克己复礼”——周室衰乱与孔子救世的人性思索》,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
张君劢:《义理学十讲纲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张丽珠:《清代新义理学——传统与现代的交会》,台北:里仁书局,2003年。
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张学智编:《贺麟选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赵纪彬:《论语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
周元侠:《朱熹的〈论语集注〉研究——兼论〈论语集注〉的解释学意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朱汉民:《玄学与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路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朱汉民、肖永明:《宋代〈四书〉学与理学》,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朱汉民、萧永明:《旷世大儒——朱熹》,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朱华忠:《清代论语学》,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期刊论文(按时间先后)
Wong,Wai-ying.The Status of Li in the Cheng Brothers′Philosophy.Dao:AJournal ofComparativePhilosophy,2003(1):109-119.
Li,Chenyang.Li as Cultural Grammar:On the Relation between Li and Ren inConfucius′Anaiects.Philosophy Eastand West,2007(3):311-329.
Rudebusch,G.Yu,Confucius,and Ren.Dao,2011(10):341-348.
Luo,Shi rong.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Confucius’Notion of Ren.Dao,2012(11):39-52.
[日]安井小太郎:《王阳明与论语》,《东亚研究》1915年第6卷1号。
[日]安井小太郎:《王阳明与论语》,《东亚研究》1915、1916年第5卷12号。
[日]三岛复:《王阳明的论语解》,《斯文》1922年第4编5号。
[日]安井小太郎:《传习录与论语》,《阳明学研究》,东京モナス社1938年。
周学武:《南宋朱陆叶三家说“克己复礼”》,《书目季刊》1975年第2期。
何佑森:《清代汉宋之争平议》,《文史哲学报》1978年第27期。
赵光贤:《论孔子学说中“仁”与“礼”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蔡尚思:《孔子一生都尚礼》,《哲学研究》1986年第6期。
刘家和:《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孔子研究》1990年第1期。
钱逊:《孔子仁礼关系新释》,《孔子研究》1990年第4期。
张玉奇:《朱熹对道德结构三个层面的划分》,《上饶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C1期。
徐远和:《朝鲜朱子学论著(朱子言论同异考)简介》,《朱子学刊》1990年第1辑。
劳榦:《与何炳棣院士论“仁”书》,《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1年第3期。
劳榦:《劳榦院士来函》,《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1年第1卷第3期。
孙景坛:《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杜维明:《从既惊讶又荣幸到迷惑而费解——写在敬答何炳棣教授之前》,《二十一世纪》1991年第8期。
何炳棣:《“克己复礼”真诠——当代新儒家杜维明治学方法的初步检讨》,《二十一世纪》1991年第8期。
徐远和:《〈朱子言论同异考〉探析》,《中州学刊》1992年第1期。
刘述先:《从方法论的角度论何炳棣教授对“克己复礼”的解释》,《二十一世纪》1992年第9期。
何炳棣:《答刘述先教授——再论“克己复礼”的诠释》,《二十一世纪》1992年第10期。
刘述先:《再谈“克己复礼真诠”——答何炳棣教授》,《二十一世纪》1992年第11期。
何炳棣:《原礼》,《二十一世纪》1992年第11期。
孙国栋:《“克己复礼为仁”争论平议》,《二十一世纪》1992年第12期。
何炳棣:《答孙国栋教授〈“克己复礼为仁”争论平议〉》,《二十一世纪》1992第13期。
孙国栋:《敬答何炳棣教授》,《二十一世纪》1993年第17期。
蔡方鹿:《朱熹之礼学》,《朱子学刊》1996年第1期。
黄爱平:《〈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第4期。
金景芳、吕绍纲:《释“克己复礼为仁”》,《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
漆侠:《唐宋之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及其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汤一介:《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2期。
陆建猷:《〈学〉〈庸〉〈论〉〈孟〉中的心性义理基础——朱熹(四书集注)理学思想系列之一》,《人文杂志》2001年第1期。
颜炳罡:《论孔子的仁礼合一说》,《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张崑将:《朱子对〈论语·颜渊〉“克己复礼”章的诠释及其争议》,《台大历史学报》2001年第27期。
李霞:《程朱对孔孟仁学的改造与发展》,《孔子研究》2001年第6期。
颜炳罡:《依仁以成礼,还是设礼以显仁——从儒家的仁礼观看儒学发展的两种方式》,《文史哲》2002年第3期。
刘泽亮:《从〈五经〉到〈四书〉:儒学典据嬗变及其意义——兼论朱子对禅佛思想挑战的回应》,《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
白奚:《从孟子到程、朱——儒家仁学的诠释与历史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李显裕:《“克己复礼为仁”学术论争在研究方法上的意义》,《通识教育教学及研究方法研讨会论文集》,桃园:“中央”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2004年。
肖永明、朱汉民:《二程理学体系的建构与(四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肖永明:《陆九渊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四书)》,《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4期。
方旭东:《诠释过度与诠释不足:重审中国经典解释学中的汉宋之争——以〈论语〉“颜渊问仁”章为例》,《哲学研究》2005年第2期。
赵书妍、李振宏:《“克己复礼”的百年误读与思想真谛》,《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
彭林:《朱熹的礼学观》,《宋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2006年。
萧作永:《不能以误读纠正“百年误读”——与〈“克己复礼”的百年误读与思想真谛〉的作者商榷》,《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吴震:《罗近溪的经典诠释及其思想史意义——就“克己复礼”的诠释而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戚学民:《“儒林列传”与“汉学师承”——〈汉学师承记〉的修撰及汉宋之争》,《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熊燕军:《百年误读还是千年争论——也谈“克己复礼”的释义及其它》,《孔子研究》2007年第4期。
束景南、王晓华:《四书升格运动与宋代四书学的兴起——汉学向宋学转型的经典诠释历程》,《历史研究》2007年第5期。
蒙培元:《朱熹是怎样注释“四书”的?——从方法的角度看》,《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何俊:《由礼转理抑或以礼合理:唐宋思想转型的一个视角》,《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黄伟雄:《礼、理与理性:从克己复礼为仁谈起》,单纯主编:《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六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
白奚:《援仁入礼仁礼互动——对“克己复礼为仁”的再考察》,《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1期。
朱汉民、张国骥:《两宋的〈论语〉诠释与儒学重建》,《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4期。
成中英:《全面诠释与发展儒学:哲学、经学与国学》,贾磊磊、孔祥林主编:《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牟坚:《朱子对“克己复礼”的诠释与辨析——论朱子对“以理易礼”说的批评》,《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1期。
杨儒宾:《理学的仁说:一种新生命哲学的诞生》,《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2009年第1期。
杨儒宾:《作为性命之学的经学——理学的经典诠释》,《长庚人文社会学报》2009年第2期。
戚学民:《阮元〈儒林传稿〉与清代汉宋学术之争》,《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马忠杰、张宏敏:《对〈论语〉“克己复礼为仁”句的一种解读——以王阳明〈传习录〉为中心的考察》,《阳明学刊》(第五辑)2011年。
陈来:《朱子思想中的四德论》,《哲学研究》2011年第1期。
陈来:《朱子四德说续论》,《中华文化史论丛》2011年第4期。
殷慧:《天理与人文的统一——朱熹论礼、理关系》,《中国哲学史》2011年第4期。
许家星:《朱子、张栻“仁说”辨析》,《中国哲学史》2011年第4期。
邓克铭:《高攀龙之(论语)诠解》,《鹅湖学志》2011年第46期。
白奚:《“心之全德”:朱子对“仁”范畴的价值提升》,贾磊磊、杨朝明主编:《第四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
刁小龙:《经学解释:训诂与义理之间——以〈论语〉“克己复礼”程朱说为例》,《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012年第1期。
李方泽、王培:《“克己复礼为仁”之本义澄清——兼论朱熹的“误读”及其意义》,《江淮论坛》2012年第3期。
许家星:《仁的工夫论诠释——以朱子“克己复礼”章解为中心》,《孔子研究》2012年第3期。
肖永明:《对〈+论语〉“今之学者为人”的诠释与宋代儒学的内倾》,《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日]吾妻重二著,郭海良译:《近世儒教的祭祀礼仪与木主、牌位——朱熹〈家礼〉的一个侧面》,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第十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
王启发:《程颢、程颐的礼学思想述论》,陈义初编:《二程与宋学:首届宋学暨程颢程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倪培民:《什么是对儒家学说进行功夫的诠释》,《哲学分析》2013年第2期。
许家星:《朱子道统说新论——以孔颜“克复心法”说为中心》,《人文杂志》2013年
第6期。
谢红:《“克己复礼为仁”再诠释——兼论颜元对朱子的批判》,《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2期。
刘丰:《宋代礼学的新发展——以二程的礼学思想为中心》,《中国哲学史》2013年第4期。
漆永祥:《乾嘉考据学家与桐城派关系考论》,《文学遗产》2014年第1期。
杜维明:《建构精神性人文主义——从克己复礼为仁的现代解读出发》,《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2期。
[德]苏费翔:《宋人道统论——以朱熹为中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陈碧强:《杨慈湖对“克己复礼”的阐释及其理论意义》,《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德]苏费翔著,肖永明、喻志译:《南宋时期的〈中庸〉与道统——历史与学术背景》,《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杨国荣:《儒学:本然形态、历史分化与未来走向——以“仁”与“礼”为视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魏义霞:《论朱熹的仁学思想》,黎昕主编:《闽学研究十年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
李秋莎:《天理节文考》,曾海军主编:《肇端发始见人文:第一届“儒家人文与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
倪培民:《中国哲学的功夫视角和功夫视角下的世界哲学》,《周易研究》2015年第3期。
黄爱平:《论阮元折衷汉宋的兼容并包思想》,《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景海峰:《经典的原义及其扩展性——以儒家经典诠释为例》,《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肖永明、陈峰:《晚清汉宋兼采思潮中的〈论语〉诠释——以〈论语后案〉对〈论语
集注〉的吸收与批评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陈来:《仁统四德——论仁与现代价值的关系》,《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张循:《清代“汉宋之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兰州学刊》2016年第9期。
乐爱国、陈昊:《以“克己”代“敬”——钱穆论朱子晚年工夫转向》,《学术界》2016年第10期。
吴震:《论朱子仁学思想》,《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唐文明:《朱子〈仁说〉中的义理与工夫》,《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黄俊杰:《孔子“克己复礼为仁”说与东亚儒者的诠释》,《孔子研究》2017年第2期。
朱汉民:《宋儒新仁学的建构》,《求索》2017年第8期。
肖永明、郭园兰:《朱熹对〈论语〉“克己”的诠释: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中国哲学史》2018年第2期。
学位论文(按时间先后)
高狄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经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年。
张晓生:《郝敬及其〈四书〉学研究》,台湾东吴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赖芳晖:《毛奇龄〈四书改错〉研究》,“国立中央”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简瑞铨:《张岱四书遇研究》,台湾东吴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张循:《论十九世纪清代的汉宋之争》,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梁艳秋:《两宋训诂与理学之互促发展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杨根东:《朱子“礼”论——从“礼之本”的角度探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李兴芳:《清代〈论语〉古注辑佚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苏俊凯:《“克己复礼”之生命教育哲学研究》,台湾南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李远:《清代〈论语〉著述叙录》,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邱显智:《“克己复礼”诠解之省察——以朱子、王阳明、罗近溪为研究对象》,“国
立”暨南国际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张伟:《朱熹“四书学”思想研究》,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赖尚清:《朱子仁论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钟信昌:《宋代(论语)经筵讲义研究》,台北市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