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朱熹学术中居于重要地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601
颗粒名称: 二、“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朱熹学术中居于重要地位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重视“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认为这是实现仁爱的重要途径。他特别重视“克己”,并将颜子的魅力归因于他的“克己复礼”功夫。朱熹对“克己”、“礼”、“仁”等关键词非常关注,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和诠释。他的学术思想体系可以从理学和仁学两个基本方面来呈现,其中仁学在朱熹的学术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诠释有助于深入理解他的学术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传承、创新与经典诠释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朱熹 克己复礼 哲学思想

内容

朱熹重视“克己复礼”,早在43岁撰写《克斋记》时强调:“所以求仁者盖亦多术,而一言足以举其要,曰‘克己复礼’而已。”①朱熹特别指出求仁之术很多,而“克己复礼”足以概括其要领。朱熹欣赏颜子,朱熹“心中所想像之颜子,乃与东汉以下迄于北宋理学诸儒所想像者有绝大之不同。朱子想像中之颜子,乃是刚健果决,具有一种极强之内力,能勇猛精进,如天旋地转,雷动风行做将去。如将百万兵,操纵在我,拱揖指挥如意”②。朱熹将颜子魅力归于“克己复礼”,“颜子生平,只是受用‘克己复礼’四个字”③。颜子“克己复礼”工夫直做了上一截,仲弓“主敬”只做得下一截。与当时理学家看重仲弓不同,朱熹更进一层,透到人心内在力量,从“克己”角度欣赏颜子:“夫子告颜渊之言,非大段刚明者,不足以当之”;“孔子答颜子处,是就心上说工夫,较深密为难”;“颜子克己,如红炉上一点雪”;“克己复礼,若火烈烈,则莫我敢遏”。④
  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命题多有措意,具体体现为他对这一命题中“克己”“礼”“仁”三个关键术语的重视。朱熹重视“克己”,到晚年甚至专崇“克己”,置“克己”于“主敬”工夫之上。对此,钱穆曾指出,朱子“克己”思想乃两宋理学思想中甚值注意研讨之问题,并扼腕叹息言程朱之学者不曾触及朱子“克己”之研究。⑤朱熹对“礼”颇为关注,撰写《家礼》《仪礼经传通解》等,释“礼”为“天理之节文”,既重视“礼”之形而上的理学理论建构⑥,又重视礼之形而下的践履。朱熹重视“仁”,早年即与其师李侗讨论“仁”字之说①,中年又与张栻等湖湘学者进行仁说之辩,并撰写《仁说》②,晚年一如既往地关注仁之论题③。朱熹重视“仁”,尤为重视“克己复礼为仁”之“仁”:“《论语》只说仁”;“《论语》切要处在言仁。言仁处多,某未识门路。日用至亲切处,觉在告颜子一章”。④钱穆指出,朱熹“以仁字释理气,乃见其亲切人生,而天人两界之诚为一体,盖至是而义据通深,可以无憾”⑤。陈来强调,朱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可以从理学、仁学两个基本方面来呈现,甚至从凸显朱熹儒学体系的整体面貌的角度,把朱熹仁学摆在高于理学的位置。⑥
  可见,研究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有助于深入理解朱熹学术。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钱穆
相关人物
张栻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