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清时期朱子学在台湾传播的三阶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564
颗粒名称: 二、明清时期朱子学在台湾传播的三阶段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293-295
摘要: 本文探讨了朱子学在台湾传播的基础和过程。首先介绍了朱子学在台湾传播的历史背景,包括明郑政权和清政府的统治。接着,文章重点介绍了三次大陆人规模移植到台湾的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朱子学在台湾传播的影响。最后,文章总结了朱子学在台湾传播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关键词: 朱子学 儒家文化 朱熹

内容

朱子学在台湾传播的基础奠定了,文化传播得以进行。在文化传播中,人理所当然是最活跃的因素。文化传播,从人的规模移植开始。大陆人成规模地移植到台湾,较有代表性的有三次:一是明代天启年间。标志性的事件为颜思齐率大陆乡亲“开台”。从大陆旅居日本的福建海澄人颜思齐,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因不满日本德川幕府的统治,参与日本人民的反抗斗争,因幕府遣兵追捕,率众出逃台湾,在台开疆拓土垦荒,并派杨天生率船队赴福建漳、泉故里招募移民,先后共招募了三千余乡亲赴台。涂志伟的《从族谱资料看漳台姓氏传承——明清以来漳州姓氏向台湾的四次迁移》一文指出:赴台乡亲中有海澄人陈忠纪、南靖人李俊臣、南安人郑芝龙等3000多人,均为漳州、泉州等地青壮年,最终在台湾笨港(今北港)登陆扎根。①这是大陆漳州人、泉州人最早的大规模迁移台湾的事件,颜思齐因此被称为“开台王”。连横的《台湾通史》在叙述此事件时亦称:“漳、泉无业之民亦先后至,凡三千余人。”②可佐证之。
  二是1662年,郑成功驱逐了占据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侵略者后,带领官兵、乡亲以及组织募大量移民赴台。郑成功父子先后在台湾经营二十二年,每年均招募大陆移民赴台垦荒,建设发展台湾。郑氏政权时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二十余万人。
  三是清政府统治台湾时期移民赴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谋划管辖台湾,选派施琅率水师攻占澎湖,台湾郑氏集团向清军投降。由此,清朝廷在台湾设府、县等机构,台湾在行政上成为福建的一个府,归闽浙总督、福建巡抚管辖。光绪初年,清政府正式开禁,“所有从前不准内地民人渡台各例禁,着悉予开除;其贩买铁、竹两项,并着一律弛禁,以广招徕。”①从此开始进入由官方主持的大陆人规模移植台湾时期。清政府在厦门等地设招垦局,正式招募大陆人主要是福建人赴台开垦,采取十分优惠的政策,如为开垦者提供的口粮、耕牛、种子、农具等必备物资,甚至提供土地,土地经营3年之后才开始征收赋税,吸引了十数万闽南民众前往耕种。在此基础上,至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台湾汉族人口已超过200万;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300万。②
  明清时期,随着大批大陆人移民入台,大陆文化在前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在台湾的传播,进一步深入渗透到台湾社会的各个角落。这一历史时期,朱子学为大陆正统思想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大陆思想文化在台湾传播、交流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时期,朱子学在台湾的传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郑氏政权阶段。郑成功与朱子文化关系密切,本人为朱子学的发祥地福建人,其7岁就开始学习理学,15岁入县学,21岁以贡生进入南京太学,特别信奉和忠于明朝的君臣之义。他崇尚和奉行经世致用的思想,其理学思想重在传统儒家思想的春秋大义。在其影响下,经世致用的思想盛行台湾,因此其时台湾的理学思想具有现实的功利色彩。
  郑成功与福建文人的关系密切。收复台湾后的大批移民中有不少大儒名士,理学根基深厚,较为著名的有卢若腾、沈光文、徐孚远、王忠孝、朱术桂等人。他们追随郑成功来到台湾,并在台湾岛上建孔庙、拓展文教,光大理学,促进了朱子学在台湾的传播。
  第二个阶段,台湾纳入清政府版图阶段。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大将施琅攻陷台湾,明郑政权灭亡。台湾回归以后,清政府进一步倡导朱子学说。但此时的朱子学与明郑政权时期的朱子学思想侧重不同,清政府倡导的朱子学从根本上剔除了明郑时期遗留下来的带有明代烙印的春秋大义和君臣之义的理学思想,重视朱子学的仁义道德,强调三纲五常、治国安邦等教化内容,结合移植大陆的教育制度,新建台湾府县儒学等,此时的朱子学成为一种保秩序、求功名的工具。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正潜心朱子学的康熙皇帝,命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等人编纂《朱子全书》。为维护朱子学说的正统地位,李光地在编纂中总是偏向朱子学立场,调解朱子学派与其他学说的分歧。此时,宋代理学家蔡元鼎的后裔、著名学者黄道周的学生、福州鳌峰书院主持、福建漳浦梁山人蔡世远,在传播朱子学方面不遗余力,他在为台湾的诸罗县写的《诸罗县学碑记》一文中,清晰地阐述了朱子学的主要思想,希望台湾读书人遵照朱子的要求,立诚心,修伦理。雍正、乾隆以后,台湾建立东海等学院,这些书院成为了朱子学传播基地,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台湾本土儒生,台湾的原住民也广泛地受到了理学教育。
  第三个阶段,清末阶段。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沿海地区及台湾进行侵略。清末,国家、民族危机重重,台湾人认识到明郑时期所强调的朱子学思想文化的现实意义,经世实学、抵抗外侮的春秋大义道德观念由此在台湾重新兴起。光绪元年(1875年),沈葆桢来到台湾,他把经世实学用于开发建设台湾,大力开发和发展台湾实业。沈葆桢认为要抵御外侮就要发展明郑时期的理学思想,关键在于树立郑成功的爱国主义形象。于是他向朝廷上奏,新建延平郡王祠,以弘扬郑成功抵御外来侵略、收复开发台湾的爱国务实精神,激励人们以经世实学来开发台湾。丘逢甲的《通经置用赋》《全台利弊论》等实学文章,是当时台湾人追求经世实学,关心国家大事、注重国计民生思想的反映。
  在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台湾的清末,台湾进一步复兴了朱子学经世实学及春秋大义的思想,台湾的儒生成为抵御外侮的中流砥柱,他们坚持君臣大节、民族之义,以死相拼,奋勇杀敌,以身殉国。此时期的朱子学在激励台湾人民保卫疆土反抗侵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明清时期大陆文化的规模移植与朱子学传台三阶段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标志着朱子学在台传播的民族文化认同环境已然形成。

知识出处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精选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2008-2018年公开发表的朱子学研究论文37篇,按文章内容分成了朱子与理学、朱子与社会、朱子与教育、朱子与当代、朱子与东亚、朱子与闽台等几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