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子学在台湾台传播的基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563
颗粒名称: 一、朱子学在台湾台传播的基础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291-293
摘要: 本文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朱子学在台湾传播的基础——文化的适应性和选择性。通过四次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和相关古籍记载,进一步证实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族、同源同祖的关系,以及朱子学在台湾传播的适应性和选择性。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台湾文化的区域性和家族性特色,以及这些因素对朱子学在台湾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 朱子学 儒家文化 朱熹

内容

文化传播学认为,文化的传播的基础为文化是否具有适应性和选择性,否则传播将难以顺利进行。20世纪后半期以来,台海两岸的四次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从一个侧面呈现朱子学在台湾传播所需要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第一、二次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分别发生在1971年和1974年。在此两年里,人们分别对台南县左镇乡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人们发现台湾早期住民主要组成部分的“左镇人”,与福建省考古发现的人类史前时期的“东山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清流人”有着共同的起源和特性,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智人,他们大概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福建到达台湾的。①此两次考古结论证明:早期部分台湾人是从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过去的。
  第三次是在1998年11月。福建省发现一件出自台湾海峡海底的人类化石,这一发现成为台湾海峡考古的重大事件。考古学家鉴定认为,闽江在
  福州盆地60米深处和九龙江在漳州盆地80米深处,存在着埋藏古河道。①它证明一片汪洋的台湾海峡数万年前是与大陆同为一体的陆地,台湾早期与福建是连在一起的。那时,从台湾西部平原到澎湖浅滩,再经海峡中部的台湾浅滩,直到漳州的东山岛之间,存在一片浅滩地带。海水下降时,浅滩就会露出海面。考古学家称:大陆的古人类就是通过这条浅滩往返台湾。动物从福建陆地向岛上迁移,至今在阿里山西麓的“桃园砾石层”、永安寨岩山和宁化石子嵘的石灰岩洞穴堆积中发现的与大陆相同的中国犀牛化石即为明证,与之相伴的还有大熊猫、水鹿、熊等动物化石。②后来随着地质变化,这座浅滩被淹没在海底,形成台湾海峡。
  第四次在2007年1月。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台东的多良挖掘到“外圆内方”的古代钱币铸模。台湾考古研究认为,铸模距今1300年左右,为唐代古代钱币铸模,说明当时的唐朝与台湾岛互动交流密切。
  这四次代表性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海峡两岸同根同族,同源同祖,有着深厚的血缘亲缘文缘关系,这也成为两岸包括朱子学传播在内的文化传播的适应性和选择性的文化人类学基础。
  上述考古结论亦被相关古籍记载证实。如《三国志》卷五十九《吴志·孙权传》记载,黄龙二年(230年)春正月,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③再如《太平御览》卷780引用了三国吴人临海郡太守沈莹关于夷洲(台湾)的记述,沈莹的《临海水土志》④记载了当时台湾人的居住、饮食、嫁娶、穿耳、凿齿、猎狩等习俗。这些较早期的古籍记载,正好为以上的考古发现提供文化史料支撑。
  文化人类学基础还存在于台湾文化的区域性和家族性特色。一方面,大陆移民赴台拓垦,这些人开始时大体也是区域性和家族性的集合体,区域性和家族性必然成为维系赴台移民们的共同文化特征和相近行为模式的纽带,亦是形成赴台移民们必要的集体力量形成的载体。另一方面,具体到包括朱子学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来说,台湾的移民几乎都来自大陆,尤与福建漳州、泉州关系最为密切,大陆、福建有着朱子产生的土壤,这依附在区域性和家族性上,无可避免地在台湾成为朱子学传播的推动力量。第三,区域性和家族性影响下,闽南话和客家风俗成为代表台湾的重要符号,福建流行的一些文化习俗甚至装饰等也在岛内流行,闽南话和客家风俗也就成为交流、交往的重要媒介。

知识出处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精选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2008-2018年公开发表的朱子学研究论文37篇,按文章内容分成了朱子与理学、朱子与社会、朱子与教育、朱子与当代、朱子与东亚、朱子与闽台等几组。

阅读